高素蘭 梁衛婷 周紅 劉蓉 王佩娟 王海燕

【摘 要】 目的:探討品管圈在術后患者交接規范性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組建品管圈小組,選定提高術后患者交接規范率作為主題活動,按品管圈活動的步驟實施,對外科片手術病人術后交接的規范情況進行現狀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組織實施。結果:術后患者交接的規范率從改善前的44.2%上升到改善后的85.8%(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顯著提高了手術患者術后交接的規范性,增強了外科片醫護人員的團隊精神與工作主動性。
【關鍵詞】 品管圈;術后交接;規范性
手術患者術后交接作為手術科室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因手術涉及科室多、病種復雜、患者上下臺節奏較快、在接送患者時與病房護士未進行規范交接,很容易在任一環節出現嚴重問題,造成手術患者交接錯誤,并引發嚴重后果[12];術后交接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導致交接不規范、時間長、影響手術臺次,從而導致手術室整體工作時間延長。品管圈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在醫院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院外科片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展開以提高術后患者交接的規范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品管圈活動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外科片實施,選擇2018年4月16日至2018年5月31日手術患者150例為對照組(改善前),選擇2018年8月15日至2018年9月26日手術患者150例為研究組(改善后),改善前后為同一批醫護人員,對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兩組患者手術交接的規范率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組 本院外科片于2018年3月2日成立QC圈,并命名為“手護圈”,寓意為1)“手”與“守”諧音,體現醫護人員用心去守護患者,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2)三只手代表手術室護士(麻醉師)將患者的手交到病房護士手中,寓意手術室與病區配合,規范手術交接,安全轉運患者,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將麻醉科主任、及外科片全體護士長和部分骨干護士納為圈成員,共10人,平均年齡38歲,均為本科學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督導員,負責活動指導工作,科護士長擔任圈長,全面負責圈內活動,骨干護士任副圈長,將會議討論問題的材料組織、匯總,其他護士長進行分工,實行全程全員參與,每月活動1~2次。
1.2.2 主題選定及擬定活動計劃 圈員通過“頭腦風暴”提出手術病區和手術室之間急需解決、切實可行的主題,經過討論,將 “提高術后患者交接的規范率”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預估此項活動時間為8個月,擬定活動計劃書,繪制甘特圖。
1.2.3 現狀把握 根據手術后交接流程圖設計手術患者術后交接的查檢表,2018年4月16日起各科護士長根據查檢表內容跟蹤調查本科室手術室與病區交接患者時的規范程度,包括站立規范、轉運通道、物品準備、交接順序、護士交接內容、病房護士到達病人床旁時間(要求<1min),利用查檢表統計2018年4月16日至2018年5月31日術后患者交接情況,得出術后交接規范率為44.2%,平均交接時間為9.2min。
1.2.4 目標設定 改善前交接規范率為44.2%,根據計算公式,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100.0-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44.2+55.8×80%×60%=70.9%,故最后設定目標值為70.9%。
1.2.5 原因分析 品管圈成員“頭腦風暴”法分析術后交接規范率低的原因及改進措施,通過“魚骨圖”從人、物品、法、測、環5方面進行分析,具體見圖1。結果發現,1)手術室與病區護士溝通不到位;2)排班不合理;3)培訓不到位;4)交接流程不細化等可能為影響術后交接規范率低的原因。
1.2.6 對策擬定及實施 1)針對手術室護士與病區護士溝通不到位擬定對策。手術結束患者回病房前,由巡回護士或麻醉師通知病房病人回房時間及麻醉方式和其他情況,病房護士提前做好準備。2)針對排班不合理擬定對策。護士長根據每天的手術量及臺次,彈性調配人員,如A班人員可分批次就餐等。3)針對培訓不到位擬定對策。將口頭培訓改為集中人員情景模擬培訓,護士長或者教研組長跟蹤考核,直至考核合格,再單獨交接病人。4)針對交接流程不細化擬定對策。病房與手術室情景模擬術后患者交接方法,根據不同病區、病種多次模擬并反復推敲,得出最佳方案后,修訂流程,將流程細化。5)成果確認。將此次實施后的效果與實施前進行比較,確認此次活動的有形成果和無形成果。6)標準化。成果確認后,將改善的對策標準化:修訂術后患者的交接流程,將其細化,規范人員站位,明確交接內容,對新護士定期進行術后交接的情景模擬培訓并進行考核,以期達到鞏固成效的目的。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術后交接規范率由44.2%提高到85.8%,平均交接時間由9.2min下降到5.5min,P<0.05,前后差異顯著。見表1。
3 討論
品管圈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種具體有效的操作方法,能夠持續改進、控制管理質量,小組成員為各病區護士長及骨干,管理經驗豐富,工作熱情高,且有長期的一線工作經驗,對于某些復雜的問題都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與程序[3]。本院手術科室采用品管圈活動后改善了術后患者交接工作流程,交接不規范比例大幅下降,效果明顯,手術科室的工作人員經過培訓后,不僅提高術后交接規范,同時有效縮短了手術臺次的周轉時間,手術室與病房溝通協調更為流暢,交接工作更為標準化、規范化,接送流暢,提高了手術間利用率與工作效率[46]。
綜上分析,品管圈活動顯著提高了術后患者交接規范性,增強了手術科室之間的協調性和醫護人員的團隊精神與工作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趙芬蘭,蔣永紅.降低手術室術后患者交接漏項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7,24(04):2426.
[2] 殷云,邱服斌.品管圈在介入手術病人交接過程中的應用效果[J].循證護理,2016,02(04):236239.
[3] 陳曉霞.品管圈在提高手術患者術前準備和術后交接合格率中的作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5,(16):19671969.
[4]王麗,韓慧敏,王芳,等.品管圈在提高手術患者轉運規范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旬刊,2017,(11):177180.
[5] 張愛華.品管圈在提高手術患者交接質量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02):8283.
[6] 陸立嵐,陳云,劉桂艷,等.品管圈在手術患者安全交接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