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長輝
多年來,上海市金匯高級中學一直以“培養積極上進的現代公民”為育人目標,以“探索有情懷有溫度的責任教育”為辦學理念,積極推進綜合素質評價下研究型課程的建設,著力打造新時代基礎教育領域的品牌學校。
一、“責任+”:研究型課程的改革基礎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核心要義。為此,學校在特色辦學的實踐探索中,構建了以“責任+”為核心的復合型素養培育課程體系,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幫助、搭建舞臺。同時,通過活動體驗提升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和責任擔當意識,進而使其在文化基礎、審美情趣和實踐創新等方面表現出更大突破。
具體來說,學校以“基礎加選擇并重”的課程理念為指引,逐步形成了“一匯三園”(運動匯和科創園、藝術園、商業園)特色課程體系。注重教學研究實效,實現了從“動感”課堂向“有意義學習”的課堂轉變,形成了由“溫馨班級建設、四大文化節日、生涯教育、研學實踐教育、主題班會和午會、志愿者服務、家長學校、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共同構成的“九大責任”教育課程系列。
二、“1+3+N”:研究型課程的組織保障
為了使研究型課程建設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學校在研究型課程的組織管理上采用“1+3+N”模式,即設置1個領導小組、3個通識教師和N個指導小組,為研究型課程提供組織保障。成立以校長領銜的領導小組,下設研究型課程管理小組,包括分管領導、課程部和教科研室,主要對研究型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進行研討和論證。根據研究型課程應具有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習”的性質,面向全體學生,并將其納入高一、高二年級的常規課程,由3位專任教師擔任通識教學工作;同時,全體教師參與其中,并提供1個學科研究主題或1至2個具體的研究課題。由此,全校上下全員聯動,加強課程整合,發揮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因材施教,全面客觀而又個性化地進行管理和評價,為課程有序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2+2”:研究型課程的實施模式
研究型課程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項融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于一體的綜合課程,它涵蓋了多門學科,沒有明顯的學科界限。學校采用“2+2”指導模式,即“課內+課外”與“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研究型課程,主要體現在時空維度和內容維度兩個方面。在時空維度上,利用課內與線下開展研究型通識課程的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在基礎型和拓展型課程上對學生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行為進行引導和培養。而通過課外與線上的結合,則可突破時空的局限,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根據研究需要進行自主學習,使課內和線下的學習得到延伸。在內容維度上,課內研究的內容主要來源于學科課程,課外研究的內容則主要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科學等。
四、“金之匯”:研究型課程的指導策略
“金之匯”取自校名的字面意思,代表了學校研究型課程的基本策略:匯聚師生研究型學習的“金點子”和校內外指導教師的“金種子”策略。學校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型課程進行校本培訓和過程指導。“請進來”即邀請專家來校給全校教師作專題講座,并對研究型課程的具體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還邀請專任教師就如何開展研究型課程和指導學生進行統一范式的學習和培訓,以便實施課程的教師能夠更好地管理課程和有效指導學生。“走出去”即組織教師參加區內教研活動和走訪兄弟學校,使教師及時掌握課程建設動態和前沿,了解同類學校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情況,借鑒好的做法,共同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都有效提高了教師對研究型課程的執行力和對學生的指導力。
五、“三三制”:研究型課程的評價機制
研究型課程的評價不僅重視學生的研究結果,更注重學生的研究過程,并遵循“三三制”原則,對學生的研究型學習進行評價。所謂“三三制”,即在評價方式上改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包括“從選題到開題、從調研到實施、從結題到自評”三個環節;在評價主體上改教師一方評價為“指導教師、學生個體、同伴”三個群體的共同評價。
在具體評價過程中,以研究型課程學生成長檔案袋為載體,對學生研究的問題、方案、實踐和成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記錄,讓學生在階段時間范圍內自主把控學習進展,詳細記錄自己在團隊研究中承擔的任務、角色的分工和能力的貢獻。結果評價則根據結題答辯和成果積累而評定。成長檔案記錄袋記錄了學生成長的軌跡,教師據此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進展和學習狀態并提供恰當的指導。作為自主評價的參考,記錄袋充分發揮了評價的反饋、反思和導向等功能,使評價過程更客觀、評價內容更具體、評價結果更真實。
以指導教師、課題組長或同伴、學生個體為評價主體,以開題評價、小組過程性評價、結題評價和小組內個人評價為評價內容的評價方式,使課程評價更加客觀和具體,結果更加真實和清晰,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六、“兩個附加”:研究型課程建設的初步成效
一是顛覆課堂,提升能力。研究型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實踐性課程,也是一種方法論。它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授課模式,改變了學生個體的學習形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并內化所學知識。如規定命題的頭腦風暴、角色分配和團隊協作、匯報展示等,都是在打破傳統、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是多渠道輻射,營造學術氛圍。在研究型課程建設,特別是每年一次的成果展示中,通過小論文評比、學術小報告等形式多樣的成果分享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學生感受到研究型學習的樂趣和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思維品質與研究能力,從而改變學習方式,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業表現。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內外比賽,促進學生研究型課程學習成果的轉化,以賽促學,讓學生通過比賽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形成新的生長點。同時,學校還利用一年一度的讀書節、科技節和藝術節等對研究型學習成果進行集中展示,以此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打造創新型校園。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