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
近年來,山東省萊州市教研室力倡“思想引領,專業擔當,文化再造”的理念,遵循“繼承優良傳統與開拓創新思路相結合”的思路,立足區域教育實際,創新教研教管機制,不斷豐富業務內涵,引領服務學校和教師,在縣域新課改尤其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探索中展現了獨特的專業核心領導力。
一、核心概念
1.立德樹人
教育是立國之本,振興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
雖然從字面上理解“立德樹人”,就是立德和樹人,但它有著豐富而特定的內涵,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狹義的德育。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應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道德方面全方位、全素養地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課程化
所謂“課程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在十余年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推進學科課程優質化建設,使學科課程凸顯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和價值。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是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按照課程設計原理和運行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立德樹人的優勢功能。三是將各類課程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在學校層面,課程是依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結合縣域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定位,尤其是區域內中小學的各種資源優勢,整體布局、系統調配,科學轉化、合理推進,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學校產品和課程行動釋放出應有的育人價值和育人效果。
3.縣域中小學
立德樹人課程化涉及兩大行為主體。一是縣級教研部門(含各教學部和教研員)??h級教研部門要充分發揮引領、指導、管理、服務四大作用,著力于課程與教學規劃組織、研究創新和評估反饋等方面的實踐工作。二是縣域中小學(含學校和教師)。要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課程化行動觀照到縣域內的所有中小學,使立德樹人課程化行動在學校這個“終端”實現結構化、協同化和縣域均衡。
二、基本內涵
1.整體設定:總體思路
立德樹人的課程化,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牢牢抓住課程育人的“初心”,統整縣域內的學科、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等所有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課程實施的行為、創新管理、調控機制和課程評價等,上下合力,創造性地架構縣域中小學立德樹人的課程化體系。
2.要素解析:基本原則
(1)課程序列化
對于“課程化”這個關鍵點,需要把握好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課程序列化。一方面,各類課程要構成一個“整體序列”。可將學校層面能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一切學科與活動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學科課程,包括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二是傳統文化課程,包括山東省教育廳設置的“傳統文化”必修課程,以及縣、校開發的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課程;三是實踐活動課程,包括學校自主開發的各種課內外、校內外的實踐活動。這三部分課程將共同構成中小學立德樹人課程系統。
另一方面,每一類課程應體現“獨自序列”。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向,從課程的高度,在整體布局、貼實設計、規范運作三個維度上,深入研究各類課程的實施指導意見,從課程目標定位,到課程內容規劃,到課程具體實施,再到課程評價調控,形成體現各類課程屬性和優勢的立德樹人課程化的內在序列,以便為學校和教師提供方向引領和具體指導。
(2)行為一體化
所謂一體化,既是結構化行動思維,更是追求高效低耗的行動策略。結構是決定事物的存在狀態及其效能發揮的關鍵元素。當下,縣級教研部門和學校都應冷靜面對、理性思考、科學破解一個現實課題,即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應如何以更加科學的組合、更加合理的內在聯結“立”在學校,服務于學生,如何將承載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育人目標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課程行動,以最小的成本投入,釋放出最大的立德樹人價值。
學校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層級,課程只有在學校中進行創造性實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因此,行為一體化的關鍵點是學校層面的學校課程建設。這里的學校課程,是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國家和地方課程、本地教育資源,由學校進行規劃和組織實施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生動、健康發展的一切學科和活動。
三、切實路向
一是縣域整體設定??h級教研部門,要結合縣域教研工作基礎,根據當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確定三類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側重點。對于學科課程,要在十五年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側重于優質化建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要以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山東省教育廳研制的《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指導綱要》為主要依據,進行系統化建設;對于實踐活動課程,要以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深化學生的道德實踐和情感體驗為重點,深度發掘具有區域特色和學校優勢的各種資源,并結合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著力于特色化建設。
二是學校和教師層面的落實??h級教研部門設定的序列課程是最終的教育產品,還需學校和教師結合校情和學情進行再度開發。在學校層面,需要根據課程計劃,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遵照學校的辦學理念,緊扣校本化育人目標,統籌三大類課程,使之形成一個集約化的整體結構,以避免各類課程各自為政所導致的課程體系臃腫、課程容量擴增、課程表爆滿的現象。在教師層面,一定要達成課程行為的協同一體,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師單兵作戰、學科教學割裂發展等不利情況的出現。
作為縣市級教科研部門,萊州市教研室將在縣市級層面上堅持大局調控,通過理論引領、成果示范、隨機指導、集中教研,大力促進縣域內各學科、各學校、各教師間的業務交流與專業共建,力爭在學科建設層面、校際發展層面和教師行動層面,實現縣域立德樹人課程行動的均衡發展。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