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姿
針對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貧瘠、道德感缺乏,能力欠缺、發(fā)展后勁不足的問題,輔導員應順應新時代,著力豐富活動,適時引導,強化管理,提升育人的多樣性、靈活性,規(guī)范貧困生的行為,呵護健康成長,從而增強資助育人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習書記在報告里還做出了一個重要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既是履行工作職責的必然要求,又是支持“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生動體現(xiàn)。
1.1 社會矛盾發(fā)生變化
經濟資助讓廣大家困生受益,基本解決了寒門學子的經濟問題,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然而,他們在學業(yè)發(fā)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素質拓展等方面又有了更為迫切的發(fā)展需求。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雖然確定了資助育人的價值導向,但從育人效果來看,家困生素質參差不齊。高校未能及時、有效回應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資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1.2 立德樹人是根本
高校思政工作被時代賦予了重要意義,時代喚醒了高校立德樹人的初心。學生資助工作是扶貧工作,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了扶貧工作的普遍性特征,而且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反映社會主義大學的價值取向。在學生資助工作中,要將教育和管理相結合,充分發(fā)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于資助工作的全過程。
1.3 “十大”育人一體化
在新時代,資助育人工作不再獨立于課程、科研、實踐等育人體系以外,對它們的依存度會愈加明顯。課程、科研、實踐等育人體系也會將“資助育人”的客體需求反映到自身體系的建設中,通過擴充內涵,搭建平臺、創(chuàng)新方式等途徑支持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總而言之,“十大”育人體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統(tǒng)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為提升其質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共同發(fā)揮育人功能。
2.1 精神貧瘠,道德感缺乏
2.1.1 誠實守信觀念淡薄
一些貧困生為了獲取助學金,在填寫《家庭情況調查表》時,未能客觀描述家庭情況,習慣慘化家庭經濟狀況,以博取師生同情。經濟情況好轉后,也未將變動情況及時上報。在助學貸款發(fā)放后,有些學生未能按期繳納學費,而是將助學用途換作其他用途。在償還國家助學貸款時,一些學生也沒有如期履行償還義務,甚而有些學生畢業(yè)后失聯(lián),由學校資助中心老師家訪后,才可能將還款繳清。這些貧困生在申請助學金,使用和償還助學貸款時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行為,是缺乏誠信守信的表現(xiàn)。把“失信”的種子種植于“資助”的土壤,不僅破壞了土壤的構成,有損于資助工作的質量,讓國家的政策落不到實處;同時,“失信”的種子也結不出美麗的果實。
2.1.2 感恩奉獻認識不高
貧困學子成長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他們的生活實際,在政策上給予了極大的實惠和便利。他們理應感恩所處的時代,感恩國家提供給他們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價值,以此奉獻社會,報效祖國。但從他們的思想和實際來看,一些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思想上普遍上存在這樣一個誤區(qū):他們是貧困生,獲得的政策福利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思想當然激發(fā)不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日常行為常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第一,奮斗不夠,動力不足。一些貧困生荒廢學習,沒有將感恩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扎實本領,辜負了國家的期望,破壞了資助的應有之義。第二,少奉獻多索取。一些貧困生缺乏基本的奉獻意識。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向集體求助。而在集體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只顧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功利心嚴重,這給資助育人工作帶來了嚴峻考驗和現(xiàn)實難題。
2.1.3 自立自強意識不強
一些貧困生在無償性經濟資助的庇護下,助長了“等”、“靠”、“要”的心理。他們愿意接受無償資助,比如:助學金、困難補助、減免學雜費等,但是對有償性的資助比如勤工助學,意愿不強,少有人申請。一些有過兼職經歷的學生抱怨工作時間太長,上下班不方便,工作環(huán)境不好,感覺很無聊等。最主要的是,他們還是認為上班太累,工資又不高。究其原因,他們對學校無償?shù)慕洕Y助產生了較強的依賴心理,在這種不勞而獲的資助下,他們自立自強的信念基本喪失。
2.1.4 節(jié)儉習慣養(yǎng)成較差
成長在新時代的貧困生,由于廣告宣傳的誘惑性,分期付款的便利性,再加上自身缺乏理性的消費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一些貧困生養(yǎng)成了提前享受,超前消費的壞習慣。他們?yōu)榱俗分饡r尚,追趕潮流,有些消費遠遠超過他們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最終導致入不敷出,月月要償還花唄等貸款。資助的初衷是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最終卻為一些貧困生的高消費行為和娛樂活動買單。這不僅違背了資助的本義,而且他們的不當行為也帶來了輿論效應和負面影響,間接破壞了資助的公信力。
2.2 能力欠缺,發(fā)展后勁不足
2.2.1 心理調適能力較弱
“‘貧困不是簡單的經濟概念,它涉及更多難以估量的隱性指標。除了擁有的金錢和物質資料達不到某種必須水準的經濟內涵之外,貧困延伸和輻射的外延還包括貧困主體與所處環(huán)境中物質資源的關系、與人的關系、與知識和技術的關系,以及與一些社會機構的關系等。其中,貧困生心理調適水平相對較低。他們在生活適應、人際交往、職業(yè)規(guī)劃、學習發(fā)展等方面遇到的困難,由于自身敏感、自卑、內向的性格特點,容易將問題復雜化,嚴重化,將不良情緒泛化到其他情境,進而產生更大的焦慮感和不適感。因此,教育者要認真傾聽他們的內心訴求,解決好他們的發(fā)展困惑。資助工作更要重視對貧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提升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