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莉
語文學習對學生的人格有著重要的培養作用,而人格的健全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在現今的語文學習中,教師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一硬性標準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更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知識的學習。而對于思想道德這一軟性教學內容則缺乏具體的教學方法,造成學生的語文素養過于單一。實際上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能力只是語文素養的一個方面,而情感的體驗、鑒賞和審美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探究精神都是語文教學需要培養給學生的重要能力。這些能力的綜合培養能夠讓學生將語文教育從單純的學習知識轉變到滋養人格中來,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陽光的人格,更好地面對今后的生活。在現今的校園生活中,很多學生由于家庭的溺愛造成心理脆弱、責任感缺乏,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人格的不健全而存在自卑、怠惰、消極的心理狀態以及發生一定的生命安全問題。所以,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在小學整體教育中有著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它能夠拓寬語文教育的范圍、提高語文教育的角度,將語文教育從教書提升到育人中來,真正達到文以載道。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小學語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美德,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奉獻精神的勞動者扎根到最需要的地區和崗位上進行開拓和勞動。因此,奉獻精神的教育是為祖國培養建設性人才的重要基礎。在現今的社會中,很多學生享受著良好的生活條件,沒有進行過大量的勞動,在真正需要付出的時候會存在自私、怠惰的現象,對集體的關懷程度不夠,影響到班級和學校的團結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無私奉獻對于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奉獻集體的精神。
例如,在學習了《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胡蘿卜先生對自己的胡子由苦惱到驕傲的過程體會奉獻精神的光榮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發現,胡蘿卜先生在苦惱胡須太長時,發現男孩可以用他的胡子做風箏線、鳥太太可以用他的胡子做晾衣繩、白菜小姐可以用他的胡子系眼鏡。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大家都需要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讓自己成為了一個能夠為大家奉獻,帶來方便的人,因此受到大家的喜愛。這樣學生就能感悟到奉獻精神是一個人在集體中發揮自我價值,創造價值的重要精神動力,從而受到感染,愿意做一個為集體付出的人。所以,教師要通過作品中奉獻的事跡讓學生體會到奉獻的光榮,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
慈善事業是現代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情心是一個人能夠尊重他人、關愛他人的重要前提,是營造和諧社會氛圍的重要保障。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而學生會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能全力地進行幫助,或者由于膽怯而沒有幫助的勇氣。另外學生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容易產生嫌貧愛富,歧視弱勢群體的心理。因此,教師要結合課文中弱勢群體的薄弱之處,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培養學生關愛弱勢群體的意識,促進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的形成。
例如,在學習了《父親、樹林和鳥》后,教師可以將文中的父親與一般的獵人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父親慈愛精神的偉大。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父親輕聲說,他生怕驚動鳥”這一細節描寫中知道父親將樹林看做了鳥的家園,體會父親對鳥的尊重;從父親所說的“鳥最快活的時刻,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這句話中體會父親希望鳥能夠自由飛翔,又希望鳥能夠安全的愿望,感受父親對獵人捕殺鳥類的痛心。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父親與一般的獵人對比就會發現,在獵人的眼里鳥只是可以賺錢的動物,而在父親的眼里,鳥是和人一樣即有思想、又有生命,同樣是能夠到享受自然界的樂趣的精靈。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學會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學會尊重生命,關愛弱勢群體。
獨立精神是學生開拓未來,創造財富的重要精神支撐。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體會到學習的壓力,在沒有教師開導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怠惰心理,這種怠惰心理會讓學生失去前進的動力。因此,加強課本中具有倡導獨立精神的作品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自食其力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教師一味地從正面進行教育會讓學生感覺到厭煩、沒有說服力。因此,教師可以從反面,運用反例進行闡述,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守株待兔》時,教師可以對故事進行白話文翻譯,讓學生從中認識到怠惰心理的危害,從而培養勤奮好學的精神。由于學生的文言文積累不足,教師可以將課文具體翻譯,學生就能知道從前有個宋國人,在耕種的時候看到田地中有只兔子撞到了樹上,因而他覺得還會有兔子再撞上來,便不再耕種,而是每天坐在樹下等待新的兔子,最終被全國的人嘲笑。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就會明白第一只撞樹的兔子可能只是過于大意,完全是一種巧合,現實中兔子撞樹的幾率是非常小的,主人公是處于怠惰心理將偶然性非常低的事件看做了必然性非常高的事件,因此才會在樹下等待新的兔子,最終只能一無所獲。通過這樣的具體分析,學生對于獨立精神就不會流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夠從現實生活的客觀性上具體地認識到怠惰心理的危害,從而養成自強不息的獨立精神。
情感教育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將生活在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需要與很多人形成親密的關系。因此,重視與他人的情感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在現今社會,隨著單親家庭的逐漸增多以及許多學生的家長忙于工作對學生照顧不夠,學生很容易對家長產生怨恨的心理,從而形成仇視親情、仇視友情的錯誤的心態,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與友愛的美好,更好地報答老師和家長。
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拓寬作品講解的范圍,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情感。教師可以重點從寫作背景出發,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王維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都市景象并沒有讓他過于迷戀,在重陽節的時候,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因而寫下這首作品。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作品的寫作手法入手,發現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毫無修飾與鋪墊,完全是開門見山、直接抒情,真切地表達出自己對親人的思念。然后教師可以對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這一事物進行講解,學生就能理解茱萸是重陽節用來消災祈福的植物,王維身處異地,在過節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處境,而是希望家人能夠健康平安,從而讓學生從王維對親情的重視中感受親情的美好和對人巨大的塑造作用,學會報答感恩自己的親人。
綜上所述,人格的范圍是非常寬泛的。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除了學習知識外還要融入集體、熱愛勞動、關愛家人。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人格教育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無私奉獻對于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奉獻集體的精神;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培養學生關愛弱勢群體的意識,促進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的形成;教師要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的客觀性上具體地認識到怠惰心理的危害,從而養成自強不息的獨立精神;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相互掛念與關愛的美好,更好地報答老師和家長。通過這樣的全方面的教學,學生的人格教育將從單純的口頭尋到轉變為以教材為依托、以故事為素材、以現實為依據,以自身更好發展為目的的系統性教育活動,能夠從正反兩方面多形式地讓學生既認識到人格缺失的危害,又能認識到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吉林省農安縣開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