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莎
所謂的競合戰略,即“競爭與合作戰略”,就是企業為生存和發展,一方面,與同業的對手競爭,搶占市場;另一方面,與同業的對手、上游供貨商、下游經銷商保持合作,實現利潤,給自己生存的空間。競合戰略是以借用企業外部資源來充實發展自己的一種戰略途徑,其基礎是充分利用企業內部資源。具體說來,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風險或者成本共同承擔,優勢互補等目標,在保持自身的獨立的同時,又與別的企業形成伙伴關系,在某些領域采取協作行動,從而實現“雙贏”或者“多贏”。
在人類的經濟活動當中,“競爭”與“合作”是同等重要的,沒有優劣主次之分,都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方式。何時競爭,何時合作,并不容易確定。這個需要既了解企業狀況,又了解行業狀況。這里我們可以借鑒儒家的重視“疑問”的主張,因為有疑問才能去分析,才能促進自己去探索和掌握。在市場競爭中,任何一點輕微的苗頭,對行業都有重大的影響,根據出現的情況,去分析原因,推測發展前景,再來確定試采取競爭戰略還是合作戰略,抑或是競爭合作都存在的戰略。
“博弈論”也能給我們不少的啟示。企業的市場行為,是依據市場當時的狀況來確定的,一段時期內采取一種行為,是市場與企業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里我們姑且稱之為“共同選擇的結果”。企業也是如此,依據市場狀況的不同,結合自身條件,決定不同的戰略;同時,市場以及市場的同業也是接受了企業采取這種策略,不論是競爭,合作,抑或競合,從這一方面來看,企業的競合戰略是行業內企業間共同選擇的結果。
一個企業施行競合戰略,會有很多的明顯特征出現,比如降低交易費用、分散研發風險、可以避免過度競爭、形成資源互補、共同做大市場等等。具體總結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可以輕易取得進入某些管制市場的渠道有些國家對一些市場采取某種保護措施,因此他們往往會限制新廠商加入該市場。使有時他們為了取得先進國家的某些技術或經驗,會允許外國廠商加入該市場,但是為了確保能夠獲得技術與經驗的轉移,會要求進入的廠商采用合資的方式。除了合資的方式外,廠商也可以通過特許權授予的方式,來進入某些管制市場。此外,如果市場存在著一些貿易壁壘,企業通過競合戰略也可以克服這些壁壘。因此,對于想進入某些管制市場的廠商,可以通過競合戰略,來取得進入該管制市場的渠道,降低成本。
(2)企業發展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降低
企業利用競合戰略,可以結合其他的同業來共同擬定產業的技術標準,或進行聯合研發,以降低或分擔未來技術開發上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競合戰略也可以協調參與廠家的生產數量,以減少產業的產能過剩可能帶來的惡性競爭。最后,針對一些大型投資計劃,也可以通過競合戰略來結合資源。因此,利用競合戰略可以維持市場穩定,降低研發風險,避免過低競爭。
(3)加快企業的學習速度
通過競合戰略,可以很快地取得相關的技術與資源,因此可以加速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如此便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一些所欲進入的新市場。再者,對于一些不熟悉的新市場或產業,通過競合戰略也可以很快地學習到新事業所需要的能力,并且獲得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
(4)企業的競爭力得到增強
通過競合戰略可以很快地取得某些互補的資源和能力,這既有利于保持市場地位,也有利于應對競爭者的競爭。隨著能力的提升和資源的取得,新產品不斷被開發,行業市場也不斷的擴大,抓住更多的機會,廠商可以取得持續獲利的能力。同時,企業因為廠商產品的改變,每個廠商的主要產品不同,可以避免過度競爭帶來的惡果。
(5)企業可以更靈活機動的發展
企業施行競合戰略不需要大量的資金,組織形式松散,當出現可以進行競合戰略的機會的時候,企業立即開展不同形式的戰略聯盟。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不再適應施行競合戰略的時候,企業則停止進行該戰略。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商業網絡化和競爭加劇是企業施行競合戰略的外部原因,企業的技術發展則是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企業施行競合戰略的活動領域可大可小,在研究開發、物資采購、生產制造、產品銷售等方面都可以展開活動。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諸如地位和社會資本),都是形成和其他公司的合作關系時的重要因素,彼此的資源互補性、地位相似性與所擁有的社會資本,都對企業施行競合戰略有重要影響。當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時,無形資產對企業施行競合戰略的影響會更大。企業之所以選擇戰略聯盟是在市場和組織內部交易比較之后所做出的中間性選擇。具體說來,其動因有以下幾個:
(1)共同利益方面包含的方面很多。比如說開拓市場,迅速獲取最新的技術,降低風險與成本,規避風險等等。具體包括共同利益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利益方面的降低風險;共同利益方面的吸收或阻止競爭;共同利益方面的增強與價值鏈上互補伙伴間的關系;共同利益方面的開辟新市場或進入新行業;共同利益方面的獲得海外市場經驗和共同利益方面的克服政府對投資或貿易的壁壘等方面。
(2)“戰略缺口假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競爭環境的深刻變化對公司的績效目標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而,當國際企業審視競爭環境并評價自身競爭力和資源時,經常發現在競爭環境客觀要求他們取得的績效目標與他們依靠自身資源和能力所能達到的目標之間存在一個缺口,這個缺口被稱為戰略缺口。
根據這個發現,泰吉和奧斯蘭提出了戰略缺口假設。他們認為,國際企業戰略聯盟的發展是其對國際經濟、技術及競爭環境變化的一種戰略反映,是國際總體競爭環境變化的產物。戰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國際企業走靠自身資源和能力自我發展的道路,在客觀上要求他們走合作的道路,因此,戰略缺口是推動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實施競合戰略的重要動力。企業的戰略缺口越大,實施競合戰略的動力就越強烈。
戰略缺口假設說認為,通過合作,實施競合戰略的各方企業只要投入很少的資源,就在可以在全球的競爭中獲得技術、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增強合作各方的競爭能力。
(3)企業在行業所處位置
企業施行競合戰略,要從多方面來思考,選擇合作的對象。第一:合作方面的戰略重要性,是看合作的方面是核心部門還是非核心部門;第二:優勢互補性,要有利于公司的經營發展和管理;第三:合作對象的市場地位,市場領導者和市場追隨者考慮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4)與第三方競爭
這里主要體現的是一個產業集群實施競合戰略的動因。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 產業集群在發展中國家大量的出現,在中國則是改革開放后。在二十世紀很多學者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韋伯從工業區位論的角度對企業集群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次提出了集聚經濟的概念。他的規模收益遞增理論和運輸成本理論說明了集群的獨特經濟效應。馬歇爾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集聚的外部經濟理論, 認為產業集群能夠提供專業化供應商隊伍、專業技術工人并且促進地方專業化。巴頓在企業集群理論研究中的獨到之處在于討論了企業集群與創新的關系。邁克爾·波特第一次明確提出產業集群這個概念, 并指出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一種綜合了成本優勢和協同優勢的群優勢。揭示產業集聚發生的動因的是克魯格曼。
在早期的產業組織理論中, 企業之間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 企業之間資源和要素不會發生相互流動。企業之間的對抗性競爭, 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和產量競爭, 通過競爭實現供求均衡。然而, 當代企業之間的要素流動是很頻繁的, 出現了競爭基礎上的合作, 即為競爭而合作, 靠合作來與第三方競爭。這個就是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施行競合戰略的動因。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是和企業的集群競爭力緊密相關的,產業集群內部只有實施競合戰略才能不斷的研究創新,做大市場,實現共贏。企業通過協同創新,來贏取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