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珍 梁瑞霞
“南有婺源油菜花,北有嵐縣土豆花”。近年來,山西省嵐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把“土豆文章”做深、做細,已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農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改良品種創品牌
嵐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呂梁山北端、汾河上游,種植土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他們將土豆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以打造“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第一縣”“山西省馬鈴薯種薯第一縣”為目標,按照“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市場營銷、鏈條延伸、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走出了馬鈴薯特色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的新路子。
以前,嵐縣農戶種植土豆都是用自留種,產量低、品質差,一年忙到頭,種的土豆也就剛夠吃。為了夯實產業基礎,嵐縣扶持康農薯業有限公司建成山西省一流、呂梁市最大的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新建1.3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微型薯年生產能力可達5000萬粒,滿足1萬畝原種基地用種需求,帶動10萬畝一級種薯基地建設,為呂梁市及周邊地區100萬畝商品薯生產提供種源。在大力發展馬鈴薯“一縣一業”特色扶貧主導產業時,緊緊圍繞“戶有半畝原種保優種、戶均1畝一級種保增收、人均1畝綠色薯保脫貧”的發展思路,全縣脫毒種薯實現全覆蓋。2018年,嵐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覆蓋嵐縣所有村,帶動農戶25836戶,其中貧困農戶12193戶。馬鈴薯產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98元,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約10000人靠馬鈴薯產業實現脫貧。
如今,嵐縣通過實施“地塊有編號、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標簽、質量有追溯”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建檔”的“四有五統一”標準化種植模式,建成了20萬畝無公害基地、10萬畝綠色基地、1000畝有機生產示范基地和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全程可視化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2000畝,成功注冊了“嵐縣土豆”“綠禾”等馬鈴薯商標。從追求高產量到追求高品質,從初級商品化到挺進集約化,從側重產加銷到著力于文化品牌塑造,“嵐縣土豆”打出了品牌,馬鈴薯產業已經成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和縣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延伸產業增效益
馬鈴薯產量上去了,但是怎樣延伸馬鈴薯的產業鏈條,生產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讓農民增產更增收,嵐縣開始了有益的探索。
自古以來,土豆在嵐縣就有“山藥蛋寶中寶,農家做飯離不了”“白白的土豆花開滿山洼洼,嵐縣的土豆宴能擺一桌桌”等民俗諺語。其貌不揚的土豆,在嵐縣人手里經過煎、炒、烹、炸、燒、煮、燉、扒等烹飪方法,就能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近年來,嵐縣進一步拓展了“嵐縣土豆宴”美食文化,組建成立了嵐縣馬鈴薯主食化研發推廣中心、嵐縣土豆宴研發營銷團隊,注冊了“土豆宴”商標,研發出了108道各式馬鈴薯美食,拿糕、攤涼夷子、魚魚、黑餃子、和愣子、摩檫檫等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形成了獨特的嵐縣土豆全席宴。
為了將嵐縣土豆宴推向全國市場,2017年,嵐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啟動實施了“嵐縣土豆宴”研發推廣項目,逐步建成包括“嵐縣土豆宴研發中心、嵐縣土豆宴中央廚房、嵐縣土豆宴培訓中心、嵐縣土豆宴標桿旗艦店、嵐縣土豆宴推廣中心”五大板塊的“嵐縣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基地”,規模化、工業化開發土豆宴。2019年,已培訓廚師、廚娘45名,輸送至全國各地進行創業。今后,嵐縣將以市場為導向,精心打造“嵐縣土豆宴”旗艦店和連鎖店,將土豆宴制作標準化、包裝規范化推向市場,努力打造全國馬鈴薯主糧化開發第一縣。
與此同時,嵐縣狠抓加工業,在扶優做強馬鈴薯育種、加工、營銷龍頭企業的同時,嵐縣把促進小微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同步發展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支點,形成了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力量。
升級產品重融合
2019年8月,正是土豆花盛開的季節。在河口鄉土豆花主景區,萬畝土豆花漫山遍野,蔚為壯觀。慕名而來的游客紛紛舉起了手中的相機和手機拍照留念。
依托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土豆文化,按照“旅游+文化+餐飲+主導產業”的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嵐縣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嵐縣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月活動,將馬鈴薯產業與生態旅游、特色餐飲等縣域旅游要素深度融合、集中推廣,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嵐縣共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拉動經濟增長5.12億元。
河口鄉王家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后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村里種植優質土豆3000多畝,戶均土豆收入二三萬元。近年來,依托土豆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一些村民都建起了農家樂,年均旅游收入100萬元以上。
村民王繼英因為做得一手好菜,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媳婦。自打王家村搞起了“土豆花開了”旅游活動后,王繼英開起了農家樂,讓自己家舊貌變新顏。以土豆為主題的農家飯菜,不但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發展,也激活了村民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嵐縣馬鈴薯總產量45萬噸,年總產值達6億元,已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農業、旅游、文化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