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菊根
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新時期生物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以提升初中生物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依托教學經驗歸納與總結,就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明確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多措并舉的重要性。
“組織研究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新時期素質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客觀要求。而生物核心素養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依托課程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培養。以下是筆者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幾點體會,意在拋磚引玉。
亞里士多德認為“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莎士比亞也曾提出“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愛因斯坦更是明確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興趣激發與培養在知識學習、學問探討、問題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活動,進行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時,應以興趣激發與培養為著力點,采用行之有效措施與方法,提升生物課程教學趣味性、開發性、探究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以《遺傳與變異現象》教學為例,為增強課堂趣味性,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與培養。我們根據初中生喜愛游戲、求知欲強、探索精神旺盛等特征,結合《遺傳與變異現象》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連連看”小游戲。即利用多媒體出示動物圖片(如大象、猴子、海豚、小鹿、公雞等),讓學生觀察動物圖片,對動物外貌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身長約一丈,鼻生頭頂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身穿梅花袍,頭上頂雙角,竄山又越嶺,全身都是寶。”、“頭戴紅帽子,身披五彩衣,從來不唱戲,喜歡吊嗓子。”……讓學生通過生物形態特征,準確猜出謎底,完成連圖。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踐,讓生物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開放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有效調動。與此同時,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對“生理特征”、“性狀”等生物知識,具有了更為準確、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解讀新《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可知:新《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在學生能力培養、意識提升、道德強化、品格塑造、習慣養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學生能夠通過生物知識學習、生物問題研究,更多關注生物多樣性、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對此,初中生物教師應以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善于將社會責任、人文素養、文化傳承等滲透到課程教學中,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時,刺激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提升學生能力。
在此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注重以下幾點:其一,善于從生活實踐中挖掘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相關內容時,以生活中存在的生物學現象為切入點,通過“長久放置的蘋果品質為什么會變差”、“長時間放置的胡蘿卜為什么變空心?”、“潮濕的種子為什么會發熱?”、“地窖取物之前為何要做燈火試驗?”、“農田及時排水防澇死的原因?”、“保鮮袋保鮮原因?”、“人們為什么喜歡在室內放置仙人掌?”等探討,降低生物理論知識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有效應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提升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知識利用能力。其二,注重教材知識的有效整合,通過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明確生物知識背后存在的學科價值,達到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例如,將“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與“人體消化系統”、“基因結構”等相結合,引發學生對基因工程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化學性危害、食品生物毒素問題等的思考,提高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增強學生虛假信息辨識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多數實踐證明,創設趣味性、探究性、開放性、生活性、實踐性的生物教學情境,有利于改善傳統生物教學模式沉悶、單板、無趣、枯燥現象,實現輕松、愉悅課堂教學氛圍的有效營造,進行學生思維、情感的調動與激發,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進行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時,初中生物教師應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調動學生求知欲,為學生生物知識的自主學習與創新應用提供平臺。
以《細菌》內容學習為例,為加強學生對細菌形態特征、結構特征、生殖方式等基礎知識的了解,提升學生觀察與思考能力、分析與推理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實現科學精神的有效樹立,任課教師可以情境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手段,進行知識的導入、分析、探究與利用。即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制作“細菌發現史”動畫視頻,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加強學生對“細菌從哪里來”的思考。與此同時,將學生科學分組,讓學生結合生物教材,對“尼達姆神父細菌實驗”、“斯帕蘭扎尼細菌實驗”、“巴斯德細菌實驗”進行探討與分析,將自身對生物實驗的理解進行有效表達,并將文本內容、個人理念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示。在此過程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意識、資料整理與分析能力等得到提升,生物科學理性思維得到有效培養。此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讓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菌,通過實踐操作對細菌特征具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
實踐活動的科學設計與安排,是促進生物知識向生物核心素養有效轉化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不可或缺的存在。對此,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時,應以實踐活動為著力點,結合學生身心特征,依據生物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圍繞核心素養發展,進行多樣化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開展、總結與評價。
例如,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環境中細菌與真菌的檢測”探究活動,為學生“細菌與真菌”知識內化與轉移提供平臺,加深學生生物實驗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生物實驗技能應用能力。與此同時,通過撰寫實驗報告、開展實驗成果展示會與實驗心得交流會,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加強學生對細菌、真菌的認識,進行安全意識、衛生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培養。又如,通過組織學習開展生物知識競賽、生物科學技術成果參觀活動、生物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學科知識相關社會問題辯論活動等,增強生物學習體驗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生態文明建設使命感、責任感。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之中,如果老師想要貫徹核心素養理念,打造一個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那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生物學與日常生活存在密切關聯,許多生活現象均可以利用生物學知識進行解讀,因此老師一定要把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教學的內容相結合,轉變自身的傳統教學模式,盡量多為學生創設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讓他們通過學習生活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來認知和理解生物的教學內容。從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出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老師把課堂教學設計的更加豐富多彩,充實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生物核心素養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生物基礎知識與技能學習、生物現象與問題研究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前高度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初中生物任課教師有必要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立足核心素養培養,進行生物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不斷提升生物課程教學質量與效率,為學生生物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生物教學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