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煜韜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因此,各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切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立德樹人。
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科技化、市場化、信息化的時代。在西方強勢文化滲透的今天,良莠信息同在,西方文化中糟粕文化對人的消極影響和侵蝕作用不容低估。這種社會信息的全球化碰撞客觀上導致了信息紛繁復雜,讓人更難明辨是非,增加了人的信息選擇難度和價值選擇的難度,也就增加了我們道德修養的難度。因此“立德樹人”的提出無異于能夠正確抵制外來文化的不良思想,讓我們在紛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保持一份清醒,從而更好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己任。同時,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面對嚴峻復雜的社會環境必須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旗幟鮮明地堅守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把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不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時代的命題,我們要把“立德樹人”重大意義置于時代背景下審視,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找坐標、找定位,這是歷史所賦予的不可推脫的使命。
立德樹人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探究“立德樹人”的基本含義,首先應當把“立德”與“樹人”應拆解開來,弄清楚立什么樣的德和樹什么樣的人。“立德”本意指樹立德業;“樹人”本意思是培養人才。而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立德樹人是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建立社會主義道德,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德——立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國經濟基礎的現實反映,同時反映著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方面的現狀。其站在了無產階級的角度,心系全體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所反映出的道德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國的現實需要,也是當代高校學生需要迫切學習的內容。我們只有先“立德”,才能后“樹人”。
樹人——樹社會主義接班人。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社會主義建設的頂梁柱,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則提出了新的希冀:樹立好理想、鍛造好本領、發揮強擔當,做“三有”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教育以樹人為本,有了立德這個基本前提,立德的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這個目標也會得以實現。為了更好的應對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在各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在理解了其內在含義后,以理論為指導,投身到實踐的浪潮中去。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我黨歷來重視高校黨建工作,高校黨建工作在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立德樹人”這一理念在高校的實施,讓學生逐漸加強了對意識形態領域的認識,從而增加了對國家的認同感,愛國主義的情懷也逐漸彰顯。更加有利于培養優秀大學生黨員,更是做好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隨著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實,黨建工作也逐漸步入正軌。同時,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不斷的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正在逐漸脫離知識教育的桎梏,更多地體現在對人的心理變化的關注,對道德情感的體驗,對網絡平臺和新型課堂的利用上。
近年來,“立德樹人”的理念雖然反復被提及并推行,但在各領域的踐行成效卻微乎其微。在高校受評價體系的局限,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難免發生偏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師素質的差異性影響“立德樹人”的理念運行
大學教師的知識儲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高校教師對于在大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卻有一定的忽視。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大學教師發揮更多的是學高的作用,在課堂上,不少教師只是傳授相關的學科知識,忽視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培育。因此,教師素質的差異性影響了高校“立德樹人”理念的運行。
2.2 工作機制的單一性阻礙“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
目前,高校“立德樹人”的實現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由于當前各行政機構與運行管理機構存在較多,雖然他們都有獨立的工作與職能,但是往往缺少內容交際,日常疏于溝通,也存在職能交叉的現象,出現管理死角,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的環境下成效甚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面,相關機構通常也是孤立無援,與其它機構沒有任何交集。大多數情況下,無法真正顧及到大多數學生。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滯后、缺乏創新也是導致德育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工作機制的單一性阻礙了“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上來說,都缺乏各領域共同的支持與力行。
高校想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就好比我們的“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分好幾步來完成。因此,實現“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可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
3.1 近期目標
提升高校教師素質。高校要想克服當前困境,突破瓶頸,就應該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建師德建設平臺,同時凝聚自身道德力量;高校教師應研習倫理學、道德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不斷汲取新的道德養分,以豐富自身的倫理維度。如此便可以確保各高校將師德納入高校教師評價的指標集中,積極構建科學評價高校教師的新體系,從而更加以積極向上的素質去教育學生、啟發學生。
健全高校工作機制。想要健全高校工作機制,在橫向方面就要完善高校“立德樹人”的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高校“立德樹人”的領導機制。通過制定、完善有關規定,理順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責界限,改善德育工作一盤散沙的現狀,積極創新管理理念和運行制度,掌握德育主動權。
3.2 中期目標
培育“三有”青年,立社會主義道德。理想是青年擔當的根本遵循,本領是青年擔當的重要保障,擔當是青年實現理想,展現本領的價值表現,四個方面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新時代培養“三有”青年,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更好的在未來引領社會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立社會主義道德。
實現“三全”育人,樹社會主義人才。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時代,我們必須努力克服當前道德教育的困境,突破瓶頸。在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激勵落實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思想氛圍,將“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實處。以此開創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良好風尚,讓學生智育與德育并重,積極正視自身的道德短板,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切實成為合格的“中國夢”的接班人。以上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緩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局面。
3.3 長期目標
任何一個目標所取得的結果都不能絕對化,就像矛盾不能完全消失,事物沒有絕對完美。隨著上述近期目標和中期目標的完成,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也會達到理想的預期,屆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會迎來新局面。完備了社會主義道德以及合格的建設接班人,到那時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會更近一步。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樹人的現實追求。高校實現了“立德樹人”的目標,會有越來越多德才兼備的青年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浪潮中去,中國夢的實現也會在這個目標的完成后實現。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