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妤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是知識創新催生的發展的新形態,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推動構建高校設備管理的新模式。本文探索“互聯網+設備管理”的模式,引入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從用戶需求出發,利用大數據對設備進行數據、信息挖掘與分析,建立設備管理系統、運維模式以云服務的服務理念等方面進行探討。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將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應用于社會經濟各領域,“互聯網+”是知識創新催生的發展的新形態,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推動構建高校設備管理的新模式,“互聯網+設備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新嘗試。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承擔著教學與科研的重任,設備是保障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管理的正常開展,也是教研科研實踐的重要物質條件,衡量高校綜合實力以及辦學水平、科研能力、核心競爭力的的重要指標。為了滿足教學與科研的要求,設備采購種類的不斷更新、設備數量的不斷增多,而傳統的設備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現有的設備管理水平,由于設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采購的全局性導致設備庫存不足、重復采購、設備不能升級更新、設備人員的管理水平低、設備維修不及時等問題等導致設備管理混亂甚至資源浪費的情況。
為了能夠提高高校設備管理的水平,探索“互聯網+設備管理”的模式,引入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從用戶需求出發,利用大數據對設備進行數據、信息挖掘與分析,建立設備管理系統、運維模式以云服務的服務理念,從而提高高校的設備的利用率、降低設備的管理與運維的成本,能夠更好地滿足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這是我們需要思考與探討的方面。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應用很廣泛,特別是在政治、經濟、環境、技術、社會等諸多領域經常出現,其基本涵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整個過程。其中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亦稱“商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投入市場到更新換代和退出市場所經歷的全過程。
高校管理引入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明確設備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劃分為多個階段,其中包括了需求、調研、計劃、采購、使用、運維、報廢等七個階段。根據設備的生命周期,賦予設備管理的不同階段,細化設備管理的每個階段的不同要求,建立高校設備管理系統,運用“互聯網+設備管理”的模式,每個階段設立對應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并且將平臺與職能部門以及負責人員建立映射關系,明確設備管理工作的具體工作要求,從而完善高校設備管的制度,細化設備管理的具體工作,拓展設備管理的思路,實現設備從需求到報廢的全過程一體化管理模式。
設備管理平臺的分散問題,高校設備往往由多部門分管,并且涉及“計劃需求系統”“采購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多平臺的管理,各部門各自管理,沒能實現統籌整合的功能,設備管理的文件、數據、信息沒能實現共享,導致設備發生問題時,需要不同系統切換查詢,甚至需要進行人工核查,管理效率低,設備的生命周期無法得到完整的監控,不利于資源的整合、規劃與配置,也不利于實時地掌握、監督設備管理工作的實施與進展,各系統的分管也容易導致管理漏洞。
設備管理系統整合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設備通信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實現信息數據資源的共享,強化數據和信息處理能力,優化動態管理流程。并且利用“互聯網+設備管理”思維模式,從設備的生命周期從需求—計劃—采購—配置—運維—報廢的過程建立設備管理系統,根據設備管理系統建立映射部門以及管理人員,明確部門的職責以及人員的相應權限,建立設備數據庫,對高校的設備的數量、使用、歸屬、運行維護、報廢等情況在平臺上實時的反映,使設備管理系統以戰略競優、節約管理成本、提高效率為目的,支持高層決策、中層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的人機系統。
3.1 設備申請平臺
在設備管理系統上將現有用戶需求申請系統納入作為二級平臺,用戶可以在該平臺上提出設備需求,由設備管理部門進行調研,評估用戶所需的設備是否滿足用戶教研的需求,并且將同類型的機型進行比對,最終生成設備調研結果反饋給用戶。待用戶選定機型后,用戶在平臺輸入設備采購需求,平臺生成設備申請表,并且在系統上開啟校內內審流程,按層級進行傳遞,從用戶—部門領導—校領導進行電子簽章,最終將簽章完成的申請表發送到采購管理平臺。
3.2 采購管理平臺
采購管理平臺根據設備所屬的財政預算來源,選定采購的方式,按照政府采購目錄歸屬分為:專項采購、一般采購、零星采購。采購管理員根據設備項目的性質在平臺上選擇對應的項目類型,確定財政預算來源,生成設備項目編號,網上發布采購信息—(網上競價、詢價、招標)采購—簽訂合同—供貨—驗收—報賬支付。通過平臺系統,校內各部門可以實時了解設備采購的進度情況,部門之間能夠監督提醒,使得設備采購項目的進展能夠透明化。采購完成后,平臺生成設備驗收資料。
3.3 設備調配管理平臺
設備調配管理平臺以構建設備總庫,新設備轉到該平臺生成設備管理信息文檔,設備管理人員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收貨、調試、入庫、然后組織供應商對用戶方進行設備使用培訓,完成培訓后在平臺確認驗收(利用物聯網的射頻識別技術,將設備的的參數、功能、說明、使用方法等信息嵌入二維碼),驗收后進行出庫指令,為設備進行身份標識以便運維,將新設備配送需求部門,最終形成在線上平臺上將采購的設備進行收貨—入庫—配置—出庫的管理模式。
3.4 設備運維管理平臺
在運維方面首次提出“云運維”的服務思想,用戶在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掃二維碼進行設備信息了解,以及進行報修。根據設備管理平臺的設備情況,設置兩類運維內容:日常維護與臨時維修工作。
日常維護:根據設備進入設備管理平臺的時間開始預算,預設日常需要維護的時間,每日在運維平臺上顯示需要維護保養的部門以及用戶機型等,運維人員按照每日的派單到使用部門對設備進行維護,運維平臺會更新運維時間并且預設下一期的運維時間。
臨時維修:當用戶發現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利用設備的二維碼進行掃碼,進入報修系統填寫故障維修單,運維管理平臺進行派單,運維人員調用平臺設備的相關信息,根據用戶反映故障的情況到現場進行技術處理。
3.5 報廢管理平臺
設備報廢的流程如下,?線上利用設備運維管理平臺的數據進行篩選,發掘已達到報廢年限的設備進行標識。線下經過運維人員對設備進行評估,如無法維修的故障設,或者大修雖能恢復精度,但維修成本比設備原本價格還要高,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為故障報廢。而已到報廢年限設備為年限報廢設備。報廢設備需由使用部門填寫“設備報廢申請單”,連同報廢鑒定書,送交主管領導審批,審批完畢需要在調配平臺將設備調撥到報廢平臺,將生成的報廢設備清單上報給財政局,統一批復后進行競價處理,最終完成報廢環節。
高校的設備管理工作是關乎教學、教研、資源建設與社會服務等工作,其次是保障校內各部門正常運作以及教職工利益,同時按照設備的生命周期涉及到財務、采購、資產等多個部門,由于設備數量以及信息量的劇增,需要運用“互聯網+設備管理”的思維與思想進行管理,切實地完善設備管理的制度,避免管理出現的漏洞,從而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