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
在廣東省河源市古竹鎮雅色村村道一頭一個約180平方米的房子里,村民鐘仿明正在精心“伺候”著鴿子,給鴿子喂食、清理鴿舍、對接客戶。2018年,鐘仿明家的年收入已超過了5萬元,其中養鴿收入就有近4萬元。2019年,他有信心把養鴿事業做得更好。
鐘仿明一家的變化,僅僅是雅色村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雅色村是由深圳報業集團和河源市檔案局對口幫扶的省定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85人。兩年多來,在幫扶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該村著力抓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就醫就業扶貧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截至2018年年底,該村村集體收入增加19.5萬元,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6萬元,貧困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原來的不足4000元增加至1.2萬元,共有24戶79人已實現脫貧。
黨支部掛鉤貧困戶實現精準幫扶
自開展幫扶以來,深圳報業集團就從內部挑選了25個黨支部分別對接雅色村的25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對接鐘仿明的,正是金風帆物業公司黨支部。在初期的對接中,在了解到鐘仿明有養鴿子的興趣和基礎后,該黨支部便決定幫他從養鴿子入手,助其脫貧。兩年多來,該黨支部不僅多次為鐘仿明送來了品種優良的美國種鴿,還請來了技術員對他進行技術培訓。在大家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鐘仿明的養鴿事業蒸蒸日上,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10月,他的新鴿舍正式投入使用,鴿子數量也達到了500對。一年養鴿收入3萬余元,產業分紅每人4000元,幫扶單位每年還給每戶貧困戶發放100只雞苗,到年底包銷。這幾項收入加起來,2018年鐘仿明家里的收入有5萬多元。鐘仿明說,有了新鴿舍,他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可以養更多的鴿子,更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脫貧致富。
以特色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
走進雅色村,村口空曠的田野上搭起了一排排鐵架大棚,這是該村正在打造的優質葡萄種植現代農業基地。2018年,為進一步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該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河源東江農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各占股50%,共建葡萄種植基地,通過產業“造血”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雅色村首期100畝的葡萄園基地已完成棚架搭建,基地首期建設可帶動至少30人就業,預計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而葡萄園產生的90%的分紅也將歸雅色村所有。
自幫扶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和社會愛心企業等共同努力下,雅色村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在產業發展方面,該村采取長短結合、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入股產業園、發展種養產業、藝術扶貧等多種方式,為建立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了建設葡萄園外,駐村工作隊還引進廣州棗晨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到雅色村投資發展雅色“雅棗”種植基地。目前,基地已完成土地平整,計劃2019年種植百畝冬棗。此外,在藝術扶貧上,雅色村也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充分利用幫扶單位自身優勢和社會力量開展藝術扶貧,不僅多次組織國內知名書畫家到雅色村開展藝術創作和培訓,還通過藝術品拍賣為該村籌集到藝術扶貧基金120多萬元。著力把雅色村打造成一個藝術創作、培訓、展示的搖籃和平臺,走出了一條藝術扶貧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