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云 向平 楊紅 萬志玲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的有機結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美國、日本、英國等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來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通過對這些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的深入分析,找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出中國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啟示,提出:構建多元化金融投資主體體系,明確劃分支持重點;創新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平臺;建立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促進金融供需雙方合作;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等建議,為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3-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3.07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Research
TANG Jiang?yun,XIANG Ping, YANG Hong et 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66)
Abstract?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United States,Japan,Britai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uilt a relatively complete financial system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In this paper,we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al systems in these countries,and drawed some inspira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a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It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al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Agricul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inancial system
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影響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諸多因素中,金融支持與其深度休戚相關[1-2],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康曉虹[3]指出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的有機結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趙昌文[4]亦指出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的有機結合是促進科技開發、推動自主創新、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的根本手段。然而,農業科技創新的公共性、高風險性、長周期性、資金需求特性與金融支持要求的盈利性、安全性、短周期性、資金供給性的矛盾,導致我國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發展。如何有效的處理和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體系間的矛盾,更好地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筆者借鑒并總結國外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的成功經驗,旨在得出中國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啟示和建議,為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參考。
1?國外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分析
各國農業科技金融的資本募集和運用方式不同,金融體系也存在著差異,目前主要有三大金融支持體系——復合金融、合作金融和商業金融體系,但這些金融體系類型不是單獨存在于某一國家,而是會相互的交叉或同時并存地出現在特定時期的農業金融制度。復合型金融體系典型代表國家為美國和印度;合作型金融體系典型體表國家為日本、德國、法國和韓國;商業型金融體系典型代表國家為英國、荷蘭和新西蘭。借鑒并總結國外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的成功經驗,有助于促進我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1.1?美國
美國的農業十分發達,其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超過75%[5],具有完善的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多種科技金融手段支持著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由農村政策金融體系、農村合作金融體系、農業科技資本市場、農村保險體系、農村商業金融體系五大金融子市場組成了復合金融型的金融體系[3],其中政策性農村金融體系是實施農業政策的主要工具,提供市場金融機構不愿提供的貸款服務[6]。
美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發達的風險投資體系,被譽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②擁有全國性、區域性、社區性3個層次的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③靈活、寬松的債券發行市場,為科技創新型農業企業提供了一個便捷的融資平臺;④發達的科技金融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債券、票據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及科技型企業進行融資服務,并因此專門成立了納斯達克市場(NASDAQ)、私募股票交易市場。
美國科技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有:
(1)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方面。①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科技金融以建立信托基金、發行建設債券和股票、銀行貸款等方式支持;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資金由農場主和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共同負擔,農民家計局則提供低息貸款;③建設農村電網、購買發電設備等主要由農業電氣化管理局主對農村電業合作社和農場發放貸款。
(2)農業科技創新方面。
美國十分重視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且投入政策以法律為依據。從1958年以來,美國農業科研以大約8%的年率逐年增加。美國聯邦政府根據相關法令和條例對農業研究的主要4個方面進行撥款:①農業部研究機構、農業研究局等占農業部資金投入的51%;②各州的農業研究、學院的重點項目占農業部資金投入的30%;③國家研究計劃和小型獨立項目等競爭性項目占農業部資金投人的12%;④特別項目撥款占農業部資金投入的7%[7]。
對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務,企業債券、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系統等直接融資占比達87.2%,推動了美國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5]。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分階段分企業針對性提供融資服務。企業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資金少,收入少,提供中長期創業貸款;處于成長階段,規模不斷擴大,收入增加,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處于成熟期階段,向企業主要提供現金管理和全球財務管理解決方案。②提供農業科技金融保險,為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分散科技研發的風險,其中最著名的農作物保險計劃有聯邦農作物保險計劃(FCIP)和農作物雹災保險方案。③完整的補貼政策體系。通過利差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融資、保險業務,豐富了農業科技經費的來源渠道。
(3)其他配套措施。注重農業科技人才的教育培養、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體制。廣泛開展農業教育,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升農業人員的社會地位。金融、教育、轉化相輔相成。
1.2?日本?日本農業科技金融體系以農村合作金融為主導模式展開,由基層農業協同(簡稱農協)、中層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高層農林中央金庫(簡稱農林公庫)和全國信用聯合會構成,這幾層系統之間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但下級要服從上級系統管理,上級系統服務于下級系統,在組織資金困難時給予下級系統幫助。其中,農協系統不以盈利為目的,貸款利率比一般銀行低,社員的貸款無需擔保,貸款對象包括農民、農業機械生產等大型企業;而農林公庫等農業政策性金融需要重點保障農業現代化貸款(用于擴大生產設施和購買農業現代化設備)、災害貸款、農業改良貸款(低利息用于發展農業新技術)、農林漁業貸款(用于墾荒農用設備購置、主地改良、農田水利建設),農林公庫并不吸收存款,多采取委托貸款、聯合融資等方式,支持那些無法從其它機構得到貸款的項目[8];銀行在農業科技型企業融資中占主體地位,和企業聯系緊密,擁有部分的企業股份,主要對大型或風險較小的農業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9]。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日本政府撥付大部分的農業科技創新經費,建立了信用擔保機構及相關運營的法律體系,實施了相關減稅優惠政策。
1.3?英國
高額補貼和商業銀行農村信貸是英國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最大特點。進入21世紀,英國對農業的補貼金額不斷增長,到2006年補貼高達國民收入的36%[10],除此之外,英國作為歐盟的成員國之一,享受著歐盟各種農業補貼,利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補貼的具體形式包括:農業基礎建設補貼,農產品津貼、價格補貼、耕地補貼以及農業貨幣補償,英國農民成為保護型農業政策的極大收益群體。英國的農業金融體系是商業銀行、政府主導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并立而行的體系,商業銀行占據了英國金融機構70%的市場份額。農村金融模式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商業銀行農村信貸的典型,其主要特征為:①數量眾多、小規模“私人銀行”,提供大量的、規模較小的貸款;②政府不介入農村金融事務農村金融機構;③農村鄉村銀行模式促進了英國農業發展,其主要的金融機構包括:a.長期金融機構,包括農業抵押公司、清算銀行、土地改良公司,主要為農村提供土地及農用資產抵押貸款;b.中短期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由于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都是當地農村人,所以貸款人無需提供任何擔保;c.合作金融監管,主要負責制定監管規則、風險控制。
1.4?其他國家
1.4.1?荷蘭。為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資金的需求,荷蘭建立了普惠的農村金融體系,由結構完善的農業貸款機構與數理龐大的農業貸款擔保基金、農業發展和改組基金構成。荷蘭合作銀行是農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組織資源,成為荷蘭農業融資的主渠道,提供90%的農業貸款。同時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荷蘭國家財政通過減免荷蘭合作銀行的賦稅、允許其混業經營、自行發放債券、賦予其監督職能,荷蘭合作銀行體系也是國際上最為著名的農村合作銀行體系之一。農業貸款擔保基金是荷蘭農業發展的重要融資工具之一,所擔保的農業信貸金額達5億歐元,占每年農業投資的10%,該擔保基金由荷蘭農業部負責,政府每年給予200萬歐元財政補助[11]。農業發展和改組基金主要用于提供貸款補貼、利息補貼,改善經營結構、現代化裝備購置等,幫助增強市場競爭力。
1.4.2?新西蘭。
新西蘭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體系與大多國家的金融體系類似,也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蓄機構、保險公司等構成。提供個人、企業、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代表性銀行有:新西蘭國民銀行、新西蘭銀行、ASB(Auckland Savings Bank)銀行、西太平洋銀行;LoanHub貸款公司匯集了農村和農業金融的專業人士,為新的農業企業、農戶量身定制合適的融資[12]。在農業保險方面,新西蘭有著自己的特點:①關系國計民生的種植業采取,政府干預采取強制性保險;②農村保險體系健全,主要體現在險種齊全、保險產品設計合理、保險條款簡便易行,如有農村材料損毀險、農村業務中斷險、農村責任險、交通險、農村收入保障險、農村機械故障險、農村存貨腐變險等;③由于災害天氣遭受地損失由保險公司賠付,政府的救助逐漸減少。農業政策支持體系比較傾向于“小政府、大社會”。
1.4.3?德國。
該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發展模式為合作金融主導型,有著以下三方面的強大支持:①享譽全球的全能型銀行,包括合作銀行、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三大類。②農村信用合作體系,由基層的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中間層的區域合作銀行、頂層的德意志合作銀行構成,堅持自下而上逐級入股、自上而下全面服務原則。③德國政府建立政府擔保與多層次風險分擔的科技金融機制。由聯邦州擔保銀行為小企業擔保、聯邦州政府和德國政府為大中型企業擔保,低、中、高3級架構擔保旨在強化對企業的金融支持[13]。
2國外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經驗啟示
2.1?發達的政策性金融體系
美國、日本、英國及其他國家,雖金融體系不同,但國家的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相對完善、高效,其政府保障了充足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性金融投入,尤其對農業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采取撥付、補貼、低息貸款、利息補貼等形式,極大程度調動了農戶和企業的科技創新積極性,推動農業科技發展,并在科技金融體系發展逐漸成熟時會淡化自身作用,實現金融體系的自主協調。
2.2?完備的農業科技金融支撐體系
美國等發達國家擁有完善的農業科技金融支撐體系。一方面建設信用保障和信用擔保體系。如信用服務局的建設,為銀行及時有效地采集、跟蹤和監測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提供了便利。一方面豐富中介服務系統、信貸系統;一方面提供豐富多樣的保險保障類型,包括:農產品價格保險、農民收入保險等。構建的風險防范機制,保障面廣、覆蓋面高。這樣完善的支撐體系,可有效解決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的金融問題。
2.3?強大的法律保障后盾
法律保障在農業科技金融支持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證明法律法規是金融資源介入和支持農業科技的保障和基礎[14],如:美國的《聯邦農業貸款法案》《農業信用法案》《小佃農取得土地貸款法》;日本的《農村金庫法》《農林協同組合法》[15];英國的《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還有德國的《農業中央銀行法》《佃農信用法》,荷蘭的《產業投資法》(WRI)等,這些強大的法律保障后盾,刺激了農業領域的投資,確保了農村金融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對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保障和導向作用。
3?我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我國在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十八大以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成為支持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隨著金融支農環境的改善,金融支農產品、支農模式推動了涉農貸款總量穩步增長,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主導、農村信用社為基礎,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建設的金融體系框架逐漸顯現[16]。但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制約著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3.1.1?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不足,地區差異較大。
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機制不健全以及金融支持不夠是造成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低下的原因[17],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金融供給明顯不足。一方面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截至2015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55.3%,科技撥款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僅為3.98%[18],支農科技撥款更是偏少,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產值比重低于 2%,且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政策扶持相對較少,絕大多數的財政撥款用于基礎性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補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等方面。另外,中西部省市農業科技投資強度較發達地區偏低,農村金融投入較城市明顯減少,地區差異較大[19-20]。一方面鑒于金融機構的盈利性、低風險性與農業科技創新的公共性和高風險性間的矛盾,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謹慎,貸款把控十分嚴格,門檻高、程序繁瑣,審批周期長,還要求一定的擔保,導致“斷投斷貸”現象普遍存在,農業科技創新金融資本市場難以打開。
3.1.2?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備。
首先,金融產品單一選擇面窄、缺乏創新。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大多還是抵押貸款,投貸聯動方式貸款比例過低[21],且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不靈活,無法滿足農業科技創新金融市場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其次,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以政策性金融為主,農村合作、商業型金融機構力量較弱,私人借貸更是微乎其微。缺乏農業科技創新的服務中介機構、融資服務中介機構、農業科技創新擔保機構[22]。風險投資主體過于單一化,審批程序又十分復雜整個風險投資市場運行狀態不佳。各金融機構間不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支農金融機構資金來源途徑較少,無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農業科技創新[23]。
最后,金融服務制度不完善。金融信用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不完備。雖然我國已有1.6億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1億農戶進行了信用評定,但無法對廣大農戶和中小企業征信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記載和跟蹤[5],尚未建立起有效、完備的信用體系,致使抵押登記平臺建設滯后,不利于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再者由于農業受自然風險影響大、抵抗力弱,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又一直居高不下,大多保險機構會緊鎖農業保險的出口,加之沒有得到政策和法規的支撐,大多數保險公司都不愿意提供涉農服務,農業保險覆蓋率低,農業保險嚴重缺位,難以引導金融機構參與支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農環境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3.1.3?金融法律體系不完備,缺乏法律保障。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所有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法律規范[3]。雖然,近年來僅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科技部等重要的中央部門為了科技發展而專門制定的政策就有不下條30條[16],如“星火計劃”“科技入戶計劃”等,但大多針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較少。加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重視,缺乏規范的法律體系,致使投資者的政策風險比技術風險更大,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制約因素[9]。缺乏法律保障,出現政府的過度干預、農業科技金融操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等問題,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3.2?我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借鑒國外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成功經驗,針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體系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我國金融體系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3.2.1?構建多元化金融投資主體體系,明確劃分支持重點。
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體系間的矛盾,導致我國金融投入力度明顯不足,單純依靠財政投入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短缺問題還遠遠不夠,因而有效構建多元化金融投資主體體系,拓寬融資渠道,是解決農業科技創新中的金融問題是當務之急。
(1)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針對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機構研發的公益類的有市場價值的創新,可以設置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投資引導基金等,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并依據發達、欠發達區域劃分,調整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做到有針對性、重點性的支持,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導向作用。
(2)有效改善商業性金融投入。針對大中型企業的農業科技創新,政府首先出臺一些相關的稅收、利率、補貼、貼息等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各金融機構研究適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信貸評價新模式,適當增加信貸供給。一方面定期為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開展農業相關知識的培訓,讓其對農業領域有所了解;一方面對需信貸的企業進行農業評估、成果評價,以便其能更好地了解客戶的技術水平、成果推廣轉化應用的前景和資金狀況,降低涉農貸款不良率;一方面建立金融機構聯盟,針對資金需求量大的企業,采取聯合貸款方式,并依據企業特點,適當調整貸款利率、抵押方式、回收方式等,在有效防范和控制貸款風險的同時為大中型農業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便捷、準確、適當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3)積極引導合作性金融投入。針對小型企業或者農戶,不僅需要加大政策性扶持和指導力度,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及農村信用社的引導和支持作用,鼓勵風投、私募基金投資[24]。建立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業企業互助基金會這類民間金融機構并賦予其合法地位,同時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制度,規范投資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適度放寬個人風險投資的要求[9],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國外資本的風險投資和社會融資,激活民間資本,彌補地方尤其是農村金融空洞化現象。
3.2.2?創新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平臺。
改變傳統的抵押貸款方式,可利用商標權、專利權等作為質押,針對企業的性質和產品的特點制定差別化信貸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搭建互聯網農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信息、業務辦理、信貸資源搜集信貸和支付結算服務,有效對接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需求端與資金供給端,在信貸、稅收等政策上向互聯網金融傾斜,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互聯網金融市場活力,并對互聯網金融等活動中的違法現象進行披露,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平臺。
3.2.3?建立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促進金融供需雙方合作。
構建“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多重風險補償、分擔、保障機制,是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風險保障體系的建設中,政府細化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并建立一些風險補償基金,分擔和消化部分風險損失。金融機構培育一批農業金融復合人才,對科技創新項目的可行性、投資價值、市場價值等內容進行分析,選擇市場前景好的科技項目,降低風險。構建現代農業金融抵押擔保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開展“林權證+保單”抵押貸款、經營權和大型農用機具抵押、訂單抵押貸三權貸款等金融信貸產品[25],建立現代農業企業公開透明的誠信體系,采集農業科技創新企業主體信息入庫評級,并由金融機構提供授信,降低貸款風險。同時,構建政府、農村合作、互助基金會等組織的聯合擔保體系,保證金融機構在融資過程中的利益。加強農業保險體系建設,調動企業、農戶、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尤其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是管理農業風險的有效手段。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和補貼比例,強制企業農戶購買農業巨災險,并出臺有效補償機制,彌補因自然風險造成的巨大損失,通過補貼等形式鼓勵企業和農戶購買其他農業險種,降低風險,同時積極引導商業保險機構有效地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保險機構應不斷開拓農業保險業務范圍,創新保險品種,研究一些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盡可能滿足農業風險多樣化的要求。
3.2.4?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
金融機構應強化服務與參于意識,改變服務模式,注重主動營銷,從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從單純的資金服務變為多元化的服務,針對企業的性質和產品的特點制訂差別化信貸政策與信息服務,從細節上提升服務水平。培育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業科技金融供需雙方提供信息咨詢、市場分析、交易代理等服務,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資本市場、信用體系、擔保體系、保險體系協同發展。
3.2.5?制定相應法律法規。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能保證金融有效地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出臺一些鼓勵科技創新、金融投資、金融監管、市場交易等法律法規、條例法案等,有助于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金融運作的有章可循,更好地為農業科技研發和涉農科技企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