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鈞
在當前的教學領域,由于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漸提上日程,并且成為當代教師的首要任務。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只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甚至會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手段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大量的背誦以及記憶,這不僅無法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深度,同時也會導致學生因此而喪失學習熱情?;诖耍疚膶θ绾卧诟咧袣v史教學中應用討論式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分析。
前言: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任務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對于學生的發展已經不能再形成有效的推動性作用。在這一背景下,素質教育觀念逐漸形成。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掌握,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個性意識。高中歷史屬于一門開放性以及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針對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師也不應該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阻礙。
在討論式教學法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對教學效果形成直接影響的因素就是討論的主題。如果教師不能為學生選定一個合理的主題,那么學生即便能夠進行主動的討論,所得到的結果也是無用的。總體來說,在選擇討論主題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握,結合具體的歷史知識重點以及社會實際,有針對性的對主題進行設計,直觀的加強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以及認知,提高整體教學的有效性。同時,當教師提出主題之后,就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對立面上對主題進行探討,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表達完自己的見解之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總結,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鼓勵學生以“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對于當今中國是否形成了有益影響”為主題進行討論分析。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討論方向,將意見一致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個小組。然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5-10分鐘的時間,鼓勵學生小組內進行討論,對自己的論點依據進行整理。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互討論。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聆聽學生的想法,在必要時幫助學生對觀點進行完善,以此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在以往的高中教學中,由于教學時長有限,并且學生所面臨的學習任務相對較為繁重,所以很多時候教師都會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要求學生做好記錄,并對其中的知識重點進行背誦。這樣一來,學生與教師之間基本上沒有互動。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與學生進行問答式的相互交流互動,借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也能夠加強整體的教學質量。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先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學生下載一些與之相關的影視片段,比如“航天載人、雜家水稻以及銀河一號”等等。當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與單元知識以及影片內容相關的問題,比如“在影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當學生能夠對這一問題形成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進行深入提問“除了教材中提及的人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為國家有所貢獻的人?”在這一形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在平等的位置上與教師進行溝通,自身的主體意識也能夠得以形成,并且由于其能夠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挖掘探索,所以其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深度也能夠得到加強。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高中歷史教師都會把歷史課堂看作是一個沉悶嚴肅的教學課堂,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歷史教學也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以及開放性的教學手段進行推動。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歷史事件中的一些人物,站在人物角色上感受人物的情感,以此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當時歷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先問學生播放相關的網絡視頻,比如《大明宮》。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大明宮中》的節選片段進行表演,鼓勵學生真正的體驗當時歷史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借此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以及理解深度,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應用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高中歷史學習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欲望能夠得到有效的加強。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會發生碰撞,其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以及掌握深度也能夠出現有效加深。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合理的為學生設計一些情景問題以及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之能夠站在多種不同的角度上,對歷史事件進行審視,有效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興化市安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