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斌 王君鵬 周盼盼 閆芳 樊鴿 賈哲

摘? 要:當前我國體育教育將終身體育的思想以及掌握1~2項體育運動項目運動技能和方法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實際高校體育課程的安排上只占有不足整體比例的10%,只依靠課程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講解與實踐很難做到讓多數高校學生自主走到戶外,形成日常運動增強身體素質水平的好習慣。而對于高校體育教育的課內外多元一體化進行的創新探索與實際應用,才可以在體育教育教學當中形成對學生更為完善的培養體系;將高校學生所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延伸,豐富在項目運動當中所獲得的“樂趣”,不僅增強學生基礎運動能力,也強化了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當中的運動能力;全面的評價方式對高校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體質健康水平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 課內外一體化? 探索? 應用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182-03
在學校體育的各個教育階段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進行體育運動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牢固的“終身體育”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受教育時期通過課程和自主運動等方式塑造其自身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智以及健康的社會生活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不同教育時期體育教育的目的以及作用的本質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教學組織里貫徹“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已經不能夠在有限的實踐課程當中突顯出來,尤其作為高等教育當中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學科雖然為必修課程,但是每周的授課實踐操作時間的總占比不足總體課程的10%,目前這種體育教育模式完全達不到塑造大學生終身體育思想和行為的根本目的。
對于高校的體育教育而言,多元結構一體化的教學結構是將我國大力發展的陽光體育以及形成大學生終身體育生活方式的最佳體現方式之一,這種教學方式的構建是通過大學體育課程的實施作為整體開展的主體,與此同時將在課程教學之外大學生參與體育類運動以及競技體育的訓練以及專項身體素質的針對性練習等作為結構的不同支撐要素。
1? 高校體育教育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分析
在高校的體育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體育教師作為實施的主要引導者通過具體的方式將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分階段、遞進式、前后實踐內容互補形式講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明確實踐運動項目要掌握的方式方法,并且從中得知運動項目對于個人身體素質水平突出變化的具體為哪一方面,同時其他增長緩慢因素包含哪些。在課程教學之外,以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為活動方式的訓練、競賽、娛樂等方式是通過體育教師課程當中的教學知識延伸,或者體育工作者實際的指導協助的形式來完成,將所學到的體育運動項目相關知識以及技能技巧合理的應用或創新。對于高校體育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的結構構建,如圖1所示,按照高等教育課程的設置將體育運動項目的課程教學與體育運動項目的多種組織形式作為整體多元結構2條主線進行劃分,也通過在不同主線當中體育教育的施教人員和受教育者之間主導的不同關系,形成在構成多元分支時的不同實施效果,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為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基本項目運動技能的掌握夯實基礎,是大學生參與其他體育活動的保障;而對于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在同樣提升身體素質水平的同時提高體育課程當中考核成績,構建形成終生體育運動意識這一教育目的。高校體育教育的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是對固有的體育教育模式完善和創新,形成課堂當中的項目教育教學、身體素質專項練習、體育課程考核體質健康測試、體育競技比賽、運動會等多元交互性的運動技能習得過程。
在高校當中推行課內外多元一體化教學結構讓大學生能夠以主動的行為方式每天施行體育運動,是走到戶外參與到“陽光體育”當中的主觀訴求,是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塑造更好身體機能的保證;在課堂教學當中不同學習形式以及在參與多種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交互關聯過程是項目運動技能實際應用的最佳機會,同時也是大學生從課堂當中學習運動項目特點結合運動生物力學等相關知識親身體會的最好方式;在各層次的體育競技比賽過程當中,能夠促使參賽大學生調節心理狀態應對賽場情況,達到尋求努力后獲得勝利的喜悅、形成個人體育運動專長培養終生體育運動思想的成效。
2? 高校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的要求
2.1 體育教育教學與體育形式組織活動的互補
在高校推行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的結構會有層次之分,而作為這一結構穩定性的基礎便在于將整體的構成因素和各環節都要學生進行參與實踐,同時將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內容為基礎運行的核心,促使大學生在課程的進行過程之中對某一專項技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之上增加熟練度達到簡單運用的目的,而作為體育教育當中的主導者和重要參與人員的體育教職人員,有科學性、周期性、計劃性地將學生動員到體育運動項目當中,讓大學生發揮個人的創新性,展現其協作能力、適應能力、運動能力等因素,將課上進行講授的專項理論知識和實踐體驗運用到活動當中才會將體育教育的成效進行有效的拓展。
2.2 區分課內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轉變
在大學體育教學當中體育教師是充當課程的主導性角色,通過在對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講授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避免學生通過主觀意識形成對項目的錯誤認識;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是通過教師的標準技術動作示范和技術動作知識講解以及結合運動生物力學等知識明確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科學化用力等,在初步形成正確概念后采取直觀的技術動作模范,同時進行科學規范化的錯誤糾正;在課程教學外的活動當中大學生作為運動的執行者也就轉化為項目的主導者和主體雙重角色,在運動項目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最大程度的體育運動,體育教師的任務則主要是對活動過程當中運動項目規則進行有效的把控。這樣就可以在整體結構當中利用好學生主體地位到主導者、主體雙重身份的轉化,激發其自身對運動本身的興趣及心理訴求,形成小規模的二元互補模式的學習氛圍調動其運動積極性的同時促使在課外實踐當中尋找自身對運動項目理解的欠缺及運動項目實踐的不足,方便在課堂當中深入學習做到貼合體育教育理論結合實踐這一根本原則。
2.3 動員大學生在體育類型活動當中的主觀能動性
在體育教學課堂外的組織活動里面體育教師要進行有效參與,但是不同于授課的引導和督促,而是在受教育者根據其自身的體育鍛煉興趣以及心理訴求參與活動的同時輔助其獲得運動成效,提升大學生的體育運動項目技能掌握水平,最終讓其在體育教師更少干預影響下主觀的進行體育運動行為。發展大學生在體育運動當中的主觀能動性是當前大學體育教育當中研究的重點問題,但是大多數的激勵性措施只是從受教育者個人的興趣或者教學動員角度出發,忽略了在大學生體育運動實施過程當中以個人實際運動能力及影響因素的客觀評價,同時大學生通過體育運動索要達到自身的心理基本訴求也是形成其終身體育行為重要保障因素之一。
2.4 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的共性評價結構
對于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過程當中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改變當前大部分依靠體育課程促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社會現狀,必然要讓大學生的眼光不僅放在課程當中所得分數,對于體育教育課堂外的體育形式活動、競技體育比賽、趣味運動會、組織形式的集體運動等通過競賽的名次、參與的次數、活動當中貢獻度等綜合考量,通過對學生產生直觀影響的體育課程成績形式進行整合,形成定性與定量的科學把控,在課堂當中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綜合考評同時在課外多元結構當中也要把參與過程和最終課上考評結構相結合,將課外的體育組織活動評價內容與方式與課程教學盡可能相接近,這樣在高校體育教育當中推行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才能夠順利進行并且達到體育教育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3? 結語
對于高校體育教育當中進行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的探索與應用必須明確體育的課堂教學是這一結構的核心運行基礎,而在課程教學之外的競技體育比賽、體育組織形式活動、運動會、集體性體育運動行為等都是對體育課程的補充、擴展,是最終能夠達到高校體育教育目的重要輔助方法。只有從這一結構當中明確不同運動形式里面參與角色的變化才能夠在進行應用的過程當中繼續完善,才可以更好地體現高校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對于高校體育課內外多元一體化結構的推行不要將運動專項技術與體質健康這兩大因素進行明確區分,在課堂教學當中以及課外活動當中過多地強調身體素質練習與專項技術的練習會導致大學生形成在進行多項體育運動項目專項練習的錯誤觀念,要使其明確身體素質的提升是更好運用專項技術的前提,而專項技術的提升也是身體素質提高的表現方式之一,兩者不能過度區分,在身體素質練習時選取貼近專項技術的運動方式而專項練習則要調控好訓練的強度與量之間的關系。這樣才可以保障大學生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來形成終身體育運動的意識和行動。
參考文獻
[1] 杜輝.高校體育教學與體育精神教育的融合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62-63.
[2] 張建宇.學分制下高校體育課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1):121-124.
[3] 曹陽.高校體育精神教育的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