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可
科創板推出以后,不少投資者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它們的市盈率是否太高了?出現這樣的疑問是有道理的。這幾年來,股票發行市盈率一般被控制在23倍,這要比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低不少。這樣既保證了新股的順利發行,也使得相關新股上市以后,會有很大的上漲,所謂的“新股不敗”現象,也就是這樣來的。不過,科創板因為實行注冊制,對于新股的發行價不再實行窗口指導,而是通過市場化詢價的方式來確定其發行價。從目前已經完成發行的28家科創板公司來看,平均發行市盈率在50倍以上,其中最高的超過400倍。而從已經上市的25家科創板公司來看,其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在140倍左右,最高的也超過了400倍。而這與滬深股市平均不到30倍、創業板不到60倍的狀況,還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相比之下明顯是偏高的。

那么,應該怎樣看待科創板的這種高市盈率呢?必須承認,既然在發行時是有眾多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的,并且已經剔除了最高報價,因此可以認為其結果是相對合理的,而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也是由買賣雙方的力量通過博弈形成的。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價格,它應該得到尊重。至于是高了還是低了,只能讓市場來決定。而從經驗來看,一個股票要形成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波動區間,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通過反復換手、在多空力量較為平衡、買賣雙方對價格形成相對一致的預期時,才算基本完成,而這無疑需要一個過程。在通常情況下,這一過程中的價格波動,的確很難十分理性地來判斷是否合理,要評價這些股票市盈率是否合適,也不太容易。
換個角度來說,對于科創板,人們也的確不能以對于其他板塊的評判標準來看待它的市盈率。科創板實行注冊制,對擬上市公司的要求是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而對它的股權結構以及盈利能力,則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就財務指標而言,更是放棄了把盈利能力作為最重要條件的要求,與此同時,則在研發投入等方面有相應的要求。這樣一來,一些盈利能力還不強的公司,就可能因為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大而被認為未來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因此受到青睞。相反,那些雖然盈利還不錯,但成長性并不是很突出的公司,則可能因為人們對其后市預期并不太好,而缺乏大資金的關注。顯然,反映在市場上,前者的市盈率一定是比較高的,而后者的市盈率則是相對比較低的。進一步說,在科創板市盈率高的公司很可能會受到追捧,變得更加高。這種格局,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科創板的某些特色。在這個意義上,簡單地以市盈率來判斷科創板的價值是不科學的,對于科創板的高市盈率,則也應該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

當然,不管怎么說,市盈率作為衡量企業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它對于科創板來說還是有意義的。科創板企業不少還不是很成熟,但今后總還是要走向成熟的。而對于成熟企業來說,成長性可能不是特別突出,但盈利能力會明顯比較高。在這個時候,市盈率指標的使用價值也就會比較充分地體現出其價值了。換言之,就科創板股票來說,當它處于盈利能力弱而成長性強的階段,高市盈率就可能是很常見的。而一旦進入到穩定期,則市盈率就會慢慢回落下來。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那些處于發展初期的公司,主要集中在資本市場板,這個板塊的市盈率很高,其中有的公司因為虧損還沒有市盈率;而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不少集中在全球精選市場板,那里的市盈率就比較低了。國內的科創板,現在還是與納斯達克的資本市場板更有可比性,因此對目前所出現的高市盈率現象,人們還是要給予一個理性的認識與客觀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