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西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醫師、醫學博士) 編輯/易可
水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營養素,成年人體內的水含量有60%—70%,肌肉含量越多的人體內水越多,脂肪含量多的人體內水相對較少。水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減肥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略“水”,有的時候想不起去喝水,甚至有些人渴的時候還會通過喝碳酸飲料解渴。

身體中水的來源主要是攝入液體、食物、代謝產水三方面。攝入的液體包括飲用水、其他飲料等,成人每日攝入的液體約為1 500ml。大部分食物中都含有水,即使是面包的含水量也有37%。在缺水的情況下,身體會通過進食來補充水分。成人每日從食物中獲得的水分也約700ml。人體新陳代謝會產生水分,正常飲食的情況下每日通過新陳代謝可以產生的水分約為300ml。
體內的水可以通過排尿、排汗和呼吸等方式被排出體外。人體的大部分水是通過腎臟排出的,在排水的同時會幫助腎臟排出代謝廢物,腎臟具有很強的調節能力,能根據環境及代謝情況調節尿量,正常情況下,每日的尿量約為1 500ml。
正常人每日糞便中含約100ml的水,但在腹瀉的時候糞便失水會明顯增多。
通過呼吸道蒸發的水分和經皮膚排汗帶走的水分,稱為“不顯性”失水,是因為我們主觀感受不到,也無法自主調節這部分失水。正常情況下,不顯性失水每日約為900ml。在干燥、炎熱的環境中出汗增加,在劇烈運動中呼吸急促,不顯性失水也明顯增多。
人體內的儲水大戶是所有的細胞,細胞內的水分占全身水分的2/3,細胞外的水分占1/3,在這1/3中只有20%左右的水在血管中,剩下的水都存儲在細胞和組織間隙中。水在身體里是可以穿過血管、穿過細胞膜自由移動的,調節水的流動的是身體不同部分的滲透壓,滲透壓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鈉,而人體中的鈉大部分是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可以理解為水里有多少“鹽”決定了水的分布。

鹽和水的比例不能變。因為水可以自由出入細胞,如果血液中的鹽過多水過少,細胞就會縮水;反之,如果血液中的水過多鹽過少,細胞就會水腫。這兩種情況都會讓正常生理活動無法進行,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所以,身體會努力讓血漿的滲透壓維持穩定,這種穩定甚至到了嚴苛的范圍,這就是為什么雖然我們每日吃的鹽、喝的水量可以相差很大,但是人體的滲透壓總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
在人群中的研究顯示,每日總攝入水量(食物+飲水)最多到7 700ml的時候身體都可以保持滲透壓不變穩定,而當每日水攝入量減少600—900ml時,滲透壓也可以維持穩定。所以在短期內,攝入水不足,不會出現明顯的問題。

但是,鹽水比例的穩定是有代價的。攝入水量減少的時候,通過呼吸道、皮膚和糞便丟失的水仍然基本恒定,起到調節作用的重要器官是腎臟——尿量會明顯減少,尿液會濃縮一倍甚至更多。尿液濃縮的機制是身體在缺水時分泌的一種激素——精氨加壓素(AVP)也稱作抗利尿激素,它可以減少尿量,維持滲透壓穩定。有研究者做實驗,讓每天飲水正常的人一下子減到每天只喝1L水,結果喝水少了之后,體重因為失水下降了,滲透壓只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精氨加壓素明顯升高。飲水量減少→AVP分泌增加→滲透壓穩定,在身體因缺水而導致滲透壓變化之前,AVP的分泌就明顯增加了。長期AVP升高,對于腎臟就相當于一種慢性應激,會讓血管收縮,激活高血壓系統和導致腎臟炎癥狀態,會增加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危險。有研究顯示對于腎功能正常的人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早期的患者,足量的水分可以延緩腎功能不全的進展,飲水增多讓每日尿量達到3L比每日尿量小于1L者腎功能的惡化明顯減慢。另外,當飲水量不足時,腎臟排出的離子比如鈣、磷、草酸、尿酸等容易形成結石。有觀察性研究顯示:每日飲水大于2.5L可以減少29%的腎結石風險,而每日飲水大于2L可以減少15%的結石復發風險。

水除了維持滲透壓的穩定,對于體溫的調控也非常重要,每天25%的代謝產熱需要通過水的蒸發來實現。如果在很熱的天氣中戶外活動,而不喝足夠的水,就會加重中暑的風險。
對于飲水的推薦,不是基于最小攝入量,而是基于營養普查中全民的平均值,也就是說推薦飲水量比保證存活所需的水量要多,這是因為飲水對于生命太重要了。推薦量反映了人群目前的平均飲水量,在不同國家特別是不同緯度、不同氣候的國家,推薦飲水量是不同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日足量飲水,飲水量在1500—1700ml,不推薦飲用碳酸飲料和飲酒。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2008年出臺指南:飲水量成年男性1750ml,成年女性1400ml。
2016年中國普查的數據顯示,成年人中每日飲水量的平均值是1387mL。其中有1/5的人都飲水量還沒有達到推薦量的一半,明顯飲水不足。
一般的礦泉水瓶是500ml,而隨身的保溫杯大概330—430ml,一個易拉罐瓶355ml,一個普通玻璃杯230ml,在咖啡店一杯中杯的飲料354ml,大杯飲料473ml 。
雖然飲水量有推薦值,但是飲水量的最佳值非常個體化。水的作用包括排出代謝廢物、維持體溫恒定,每個人的活動情況、出汗情況都不同,水分的流失和能量代謝狀態、環境溫度濕度、膳食結構都有很大關系,能量代謝活躍、膳食中的代謝廢物多(高鹽、高蛋白或高脂飲食)以及環境濕熱都會讓身體需水量升高。
如何評估身體是否缺水,這在臨床上也是一個大難題,有很多指標測量起來非常復雜,包括要抽血、留取24小時的尿樣甚至用同位素的方法測定。這些復雜的方法和長期的腎臟功能也不能很好地相關。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更簡單可行的方法評價是不是喝夠了水。有研究者提出可以綜合晨起體重變化、主觀的口渴感覺和晨起尿液顏色來綜合判斷是不是缺水。
1.晨起體重變化:當身體脫水到體重的1%以上時才會對腎臟有不利的影響,對于正常體重范圍的人如果測體重比昨天同時段降了0.5kg以上,則可能存在缺水。
2.口渴的感覺:當體內滲透壓發生變化時就會刺激大腦產生渴感,前面提到過滲透壓在失水的早期一般都是恒定的,當滲透壓發生變化時,身體已經缺水達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渴了應該要喝水。
3.尿液顏色:晨尿的顏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尿液的滲透壓,腎臟的濃縮功能非常強大,尿液的滲透壓可以在300—1200mOsm/kg之間變化,當尿液極度濃縮的時候說明已經有很多精氨加壓素(AVP)分泌。有研究顯示在慢性腎病的患者中,長期尿液滲透壓升高者更容易進入透析。所以不應該讓尿液的滲透壓太高,也就是不應該讓尿液的顏色達到太深。
但是尿液顏色可能會受食物和藥物的影響,比如吃甜菜頭會有粉色的尿,太多南瓜、胡蘿卜會有黃色偏橙色的尿,對比尿液顏色的時候,需要排除這些情況。尿液顏色對比圖一般把尿液分成8個顏色等級,最好應維持尿液顏色在1—3級,盡量不要達到7—8級。
當然,體重、渴感和尿色單一每一種評價標準都可能存在誤差,所以要綜合這三者中的兩個或三個,如果同時出現就強烈說明——該喝水了。
補水,不是咖啡奶茶、不是含糖的飲料、也不是果蔬汁、更不是酒精飲料。有研究顯示,過多攝入含糖汽水、果汁和飲料會增加慢性腎病的風險。還有研究顯示,每天多喝一罐含糖飲料或者果汁,都會讓長期的死亡率升高。果汁不能多喝,菜汁也是,大部分綠葉蔬菜中都含有草酸,這種物質容易和鈣結合形成草酸鈣結石,結石形成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曾有案例報道有人因使用“果蔬汁清腸代餐”攝入含大量草酸的蔬菜汁而致急性腎衰竭。
★ 每日飲水量1500—1700ml。
★ 在沒有明顯渴感的時候就開始補水。
通過晨起體重、尿液顏色和口渴程度來判斷是否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