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興良 編輯/蘇二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原稱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肝病,臨床多以乏力、瘙癢、皮膚與眼球發黃為主要癥狀。病因復雜,病情隱匿。因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肝功能的特殊表現,非專科醫生容易忽視;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的抗線粒體抗體(AMA)又不是常規檢查項目,故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很難早期發現。常因皮膚瘙癢就診于皮膚科,或肝區不適、黃疸等被診斷為膽囊炎。不少患者發展為肝硬化、脾腫大,甚至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時,才至肝病專科就診而明確診斷,此時,病情已處于失代償期,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
相較于其他慢性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病情進展較快,肝硬化和門脈高壓發生率更高,出現得更早。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控制對病情顯得尤為重要。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以中老年女性多發。此時,中老年女性身體機能已經處于下降階段,體內激素水平紊亂,患者自覺神疲乏力,休息后不能緩解,此為脾腎兩虛;皮膚瘙癢或因肝陰虧虛、肝風內動,或因風濕之邪所引起。待出現黃疸,病情已經深入,或因濕熱、或因血瘀等引起,此時應引起重視。發展至肝硬化階段,多因正虛瘀積,此時要堅持長期治療。
結合中醫優勢和多年臨證經驗形成“四位一體”特色治療方法,臨床療效較好,具體介紹如下。
1.清熱抗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炎癥不同于其他肝炎,是由于免疫紊亂引起的,一旦形成很難徹底治愈,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大多由于濕熱之邪,故常用白花蛇舌草、蛇六谷、鳳尾草、虎杖等。


2.利膽退黃。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小膽管的非化膿性炎癥,進一步發展為小膽管閉塞,這也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難治的原因之一。不論是否出現黃疸,均應選用利膽退黃藥物,既可治療已形成的黃疸,又可預防黃疸形成,臨證喜用茵陳、金錢草、白鮮皮、車前草。白鮮皮可祛濕止癢,又可利膽退黃,對伴有瘙癢的患者更為合適。
3.活血抗纖。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病理改變也不同于其他肝炎,常在肝硬化形成早期就有門脈高壓改變,應盡早采用活血化瘀和抗肝纖維化的藥物,以延緩或阻止病情進展,可選用炙鱉甲、土鱉蟲、莪術、生牡蠣等。
4.調補脾腎。研究發現,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好發于圍絕經期女性,多伴有肝腎不足的癥狀,應用仙靈脾、巴戟天、女貞子、山藥等補益脾腎。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病情復雜,加之個人體質不同,臨床用藥當詳細辨證,需因人、因病情輕重靈活加減應用,四法有機融會貫通,方可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