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黃愉然(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藥劑科) 編輯/一帆
每個人都免不了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因此我們這一生中,都要吃掉不少的藥。中國有句老話叫“是藥三分毒”,盡管隨著科學理論及技術的進步,很多藥物在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已經大大降低,但由于患者在生活中不合理用藥帶來的危害仍然十分常見,患者的很多不良服藥習慣會使得藥效大打折扣,甚至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
患者應按醫囑或藥品說明書的要求服藥,但是有的患者在服藥時,會依照主觀上病情輕重的判斷,擅自增減藥量或改變服藥頻率,這種用藥的方式是極為危險的。在很多情況下,藥物的作用效果都與其用法用量有關,藥品的服藥劑量和頻率是藥物上市之前通過一系列試驗決定的,它與患者體內血藥濃度的變化有關。過多服用可能會導致一些預期之外的反應出現,而過少服藥又會起不到治療效果而貽誤病情。另外,很多人簡單地將“一日三次”理解為跟隨“一日三餐”服藥,這種做法其實是不科學的。較為合理的做法是,除了有特殊服藥要求的藥品外,“一日三次”的藥物可以每隔八小時服用,“一日兩次”的藥物可每隔十二小時服用。

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場景:當小孩子不愿意喝藥或身邊剛好有上面所提到的這幾種飲料時,便順手拿來用于服藥。事實上,這一舉動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牛奶中的蛋白質、咖啡中的咖啡因、可樂中的古柯堿、茶水中的鞣質等都可能會與某些藥物中的成分發生作用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乃至引發不良反應。例如,服用止瀉藥時不能飲用牛奶。因為牛奶不僅能降低止瀉藥的藥效,其含有的乳糖成分還容易加重腹瀉癥狀。科學的做法是,在醫生、藥師或說明書未提及特殊送服方法時,一般用溫開水服藥最佳。
一片藥掰成兩片、膠囊拆開直接吃等,這樣的吃藥方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事實上,這也不是科學的用藥方法。藥物劑型往往是綜合多方面考量而確定的,它與藥效發揮的部位和時間有很大的相關性。尤其是涉及緩釋片、控釋片、腸溶片、腸溶膠囊等特殊劑型時,破壞藥物劑型會使藥效大幅度降低,甚至帶來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患者在用藥時應當詢問醫生或藥師是否可以改變劑型使用,或者仔細查閱說明書尋找相關信息。
一些人生病之后不愿意上醫院看病,而是選擇到藥店買藥服用。患者最看重的是藥物的療效。在自我用藥時,人們對治療周期的了解少之又少,經常會出現頻繁更換藥物的情況。一些依賴于需要維持一定時間內濃度而發揮藥效的藥物,如治療腳氣的藥物(抗真菌藥),在有這類習慣的患者身上,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時,由于存在同種藥品有不同名稱的現象,不細心的患者可能會同時服用多個不同名字的同種藥物,這是相當危險的,即使是安全性較高的非處方藥,在較高劑量下仍可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
作為普通患者,在治病過程和生活中,應當要學習、了解有關藥物知識,在不明確用藥方法時應當主動詢問醫生、藥師或仔細查閱藥品說明書,正確選藥,合理用藥,科學服藥,讓藥物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