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師遠賢
[摘 ? 要]在課堂上,提問是師生最頻繁的互動方式,有效提問是學習性評價的重要方法。優質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鍛煉學生思維,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為此,應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區分課堂提問的種類,將已有問題打造成優質問題,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方法創造優質問題。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提問;學習性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學習性評價,是指教師與學生尋求與解釋學習材料,以確定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和他們需要追求的學習目標,以及如何達到學生所追求的學習目標的過程[1]。學習性評價最核心的理念是通過師生融洽互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高質量的師生互動中,提問所占比例較大。早在1912年,心理學家史蒂文斯就在研究中發現,教師發問的時間可高達總教學時間的80%[2]。開展學習性評價時,教師提問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根據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從而調整教學方法;二是促進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考。教師通過提問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續的教學才能真正針對學生的需要展開[3]。教師在教學中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提問的技巧和習慣,但提問的品質與提問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此有必要從學習性評價的視角對優質提問進行探討。
二、提問的意義
提問的目的是幫助提問者從被提問者那里索取信息[4]。通過提問獲得教師想要知道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提問的意義卻不止于此。
提問要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反思的精髓在于自我提問。自我提問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發現能力,而發現將帶來喜悅。李普曼指出:如果教師善于指導學生,使其養成自問反思的習慣,那么學生將來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見解[5]。因此,學生經過思考,才能對自己的發現產生深刻理解;基于行動,才能使發現變為由衷想做的事。而最能促成學生自發思考、發現并行動的就是優質提問。
提問要促進知識的內化。優質提問更容易被記住,尤其是“沒有答案的提問”。教師提問最直接的目的是調控教學過程并診斷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所以,提問首先要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習目標,主動加工信息,通過進行比較和分析,促進學生在不同概念和原理之間作出區別和關聯[6],從而加深新舊知識的聯系和系統化。其次,提問還要能幫助學生理解更細致的規則,使學生能夠根據這些規則與原理對新的學習情境作出預測,促進知識的遷移。最后,提問要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學效果,并做出及時的調整與反饋。而能夠促進知識內化的提問,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意識到已內化的問題、向學生拋出未內化的問題、使學生將更有價值的新問題實現內化等方法打造優質提問。
三、提問的類型
為了促進學生思考,教師的提問應具備層次性與邏輯性。根據學生是否樂于回答、是否愿意思考、是否有發現、是否有進步或行動等,可將提問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輕松提問
輕松提問指營造輕松氛圍的提問,如教師與學生初次見面或交談時可通過輕松的問題拉近彼此關系。有效的輕松提問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一是為優質提問打下基礎。決定是否為輕松提問的是回答者,而非提問者,只有讓回答者感到“容易回答、樂于回答、慣于回答”的才是輕松提問,它們是優質提問的必要積累。
二是收集學生信息。只有了解學生,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優質問題。拋出輕松問題,可以確認學生學習的情況,并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促進學生對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做出總結,包括成功的學習經驗等,為后續教學做好準備。
2.劣質提問
劣質提問是指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能促進學生發現、行動、進步的提問,通常有以下特點。
一是在提問中提早下結論,將教師的判斷強加在學生身上。如“你覺得你成績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在提問中已經提前將學生劃分到“差”的一類。
二是否定式提問。如“作業還沒做完嗎”,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如果問題換成“作業做完了嗎”,效果會更好。
劣質提問會令學生產生否定、消極的情緒。當教師對學生懷著消極的想法,就容易拋給學生消極的問題;如果教師采用開放、積極、開朗的心態拋出提問,學生也會受到鼓舞。
3.沉重提問
沉重提問是學生不愿意回答,卻有利于發現問題的提問。正因為教師問到了學生“不愿意思考”“沒有意識到”“常常回避的問題”,才有可能引發學生的注意或行動。但一味地拋出沉重提問,也會導致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因此,教師應以引發學生能夠思考這些問題為目的,把握好提問的尺度。
一是以共享信息為目的。由于沉重問題往往比較尖銳,如果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就會變成劣質提問。共享的前提是師生之間的信任。教師可以用輕松提問作為沉重提問的鋪墊,讓學生認識到教師提出沉重問題是為了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反過來,學生向教師拋出的沉重提問也會促進教師的反思與發現。
二是“他責”與“自責”的視角轉變。沉重提問可促進學生從被別人審視轉向對自己主動審視。學習性評價提倡師生共享,消除教學“黑箱”(學生對學習目標等消息未知的狀態),這種共享也是教師審視自己的絕佳機會。例如,教師認為“我想提高學生的某種能力,但學生不努力”,這時教師可以向自己提出沉重問題“我是否具有這種能力”,這將使教師意識到:如果將教學中所有不利結果都歸因于學生不積極主動,沒有進一步的思考,師生雙方都難以提升能力。將問題簡單歸咎于學生不積極主動,就是教師的“他責”;而通過沉重提問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自責”。沉重提問有利于師生的自我反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他責”轉向“自責”,從而拓寬視角,找到更有效的問題解決途徑。
4.優質提問
優質提問是能讓學生主動思考,并引發學生有意識的發現和行動的提問。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提問,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提問更有可能成為優質提問。
一是針對學習目標的提問。每個人都希望成為“理想的自己”,然而,當學習在學生的成長中變成了“不得不做”的事,讓學生反思“我真正想學什么”“怎樣才是有效的學習”“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困擾的提問就可能成為優質提問。教師需要經常思考并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或需求。針對學習目標的提問與“學生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的提問類似,而“在學習結束時你最想獲得什么”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思考“結束”,通過限定時間使問題有更強的沖擊力,但也能因此而使優質提問變成沉重提問。
二是針對學習意義的提問。即引導學生對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思考。針對意義的提問比囿于“學習什么”的提問更深刻,更有利于促成發現和深度思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目標,進而采取更積極的行動。
三是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學生回答方式不受限制,回答時措辭自由的提問。通常,如果詢問有關“時間、地點、人員”等問題,能使學生覺察被自己忽視的因素,從而使學習目標更具體化;如果是詢問有關“對象、原因、方法”的問題,會使學生深入思考學習的目的以及采取某種行動可能帶來的結果,對結果給自己帶來的喜悅產生清晰的意向。而與開放式提問相反的是封閉式提問,即要求回答已限定的提問,例如“是或不是”“不是A就是B”等。這種提問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常用來確認已經發生的事實或對方意見。但對于學生來說,封閉式提問更像是命令或指示,回答受到限制,教師無法從中得知學生的想法、理由或動機,反復使用封閉式提問還會使學生產生“老師懷疑我”的想法,從而給師生關系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開放式提問比封閉式提問更容易成為優質提問。
四、把已有問題變成優質提問的方法
一個提問是否能成為優質提問要視學生情況而定,但將已有問題轉變為優質提問的方法仍存在一些共通之處。
1.以積極傾聽為基礎
所謂積極傾聽,是指教師關心學生的對話,真摯地傾聽其話語的態度和行動。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指出,在課堂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7]。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談話時的表情與姿勢。比如,愁眉苦臉會給學生傳遞負面信息;背對學生交流,會給學生造成敷衍的感覺。
2.順勢而行地提問
如果將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一下子都提出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難以聚焦主題,也容易導致師生交流的錯位。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應準備好提問列表,但在上課時要更注意課堂的氣氛與生成性問題,而不能只按照列表提問。教師要一邊傾聽學生回答,一邊思考下一個提問的時機,陸續拋出問題,確保課堂教學的流暢。
3.用問題代替建議
在學習新知識的初期,教師會向學生提供有助于達成學習目標的行動方案,其中包括“最好這樣做”的建議,這些建議雖然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卻不是學生自己深思熟慮后得出的,因此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被動的,長此以往,還會對教師的建議形成依賴。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只會聽從教師命令或建議的學生,而是要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學生。同時,學習目標本身也不應是教師“給予”的,而是由學生“導出”的。與“被教師建議”相比,學生通過實踐自己發現的問題和方法,可以產生更持久的動力。因此,教師應減少主動建議,而代之以提問,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路徑或方法。
五、創造優質問題的方法
以上探討了將已有問題變成優質提問的方法。那么,如何從零開始創造優質提問呢?
1.以學生已內化的問題為切入點
人們會在心里反復詢問對自己重要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這些問題,使其成為無意識的優勢問題。要想讓學生主動發現,就要提出對學生而言的新問題或從未自問過的問題,激發他們探索未知的新領域。實際上,人們無法思考“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和“從未關心過的事”,所謂自己的發現,通常是以往所積累的知識或想法的延伸,往往會接近其本人內化的問題。因此優質提問的一個絕佳切入點,就是靠近學生心里已內化的問題卻又像盲點一樣被忽略之處。
2.關注學生的“3V”
教師可以通過“3V”幫助學生找到已內化但又未能有意識地自問的問題,即以目標(Vision)、價值(Value)、常用語(Vocabulary)作為切入點。
目標是指個體自己真正想去嘗試的事。如果目標確定了,學生自然就會開始思考:為了實現目標,自己現在該做什么?下一步怎么辦?這樣就會產生以實現目標為目的的提問。
價值是指個體在判斷事物時所持的價值觀。價值是在認清已內化的問題、創造優質提問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概念。關注學生的價值觀,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然而價值觀本身也像已內化的提問一樣,常常難以被察覺或被意識到。因此,針對價值進行提問具有重要意義。
常用詞語是指個體在日常對話或回答中常用的詞語。學生的常用詞語能鮮明地反映出他們個性特征,包括理想或價值觀,也會在語言中有所表現。教師在提問時,首先要提高對自身語言的敏感性,發現對自己來講“重要的事”,同時關注學生的常用詞語,發現對學生來講“重要的事”。
3.疑問詞與關鍵詞的組合
在收集到足夠多關鍵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疑問詞與關鍵詞組合”的基本方法進行提問。疑問詞可以用“5W1H”來概括,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樣(How)。使用這些疑問詞,是為了避免封閉式提問,并能夠由一個提問的回答衍生出其他角度的提問,通過逐漸深入的提問引發學生逐漸深入的思考。例如,使用“為什么”詢問學生做某件事的理由,或使用“怎樣”詢問其方法或做法。通過疑問詞與關鍵詞組合來提問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將“不常用”疑問詞與“3V”關鍵詞組合提問。常用疑問詞與“3V”關鍵詞的組合通常是已經內化的提問,但換成“不常用”疑問詞,就能創造出促進發現的優質提問。例如,某教師平時很少使用“怎樣”的疑問詞,就可以嘗試將“怎樣”與“3V”關鍵詞進行組合,比如“什么時候才能完成作業/目標”,換成“怎樣才能完成作業/目標”。
二是使用兩個以上的“3V”關鍵詞,創造新的組合。即使是常用的關鍵詞,通過不同關鍵詞的組合也可以避免提出已被內化的問題,因此這樣的組合能夠促進新的發現。使用這種方法時,疑問詞既可以是常用的,也可以是不常用的。
在嘗試或運用優質提問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并將自己的知識與智慧融入到提問的實踐中,融入到學生的成長中,走出提問誤區,使師生都能真正體味到提問的意義和樂趣。
參考文獻
[1][2][3]丁邦平.學習性評價:方法、涵義及原理[J].比較教育研究,2006(2):1-6.
[4]于國棟,吳亞欣.知識論視角下的“提問”[J].外國教學理論實踐,2019(1):39-47
[5]鄭敏希.提問的張力:對兒童哲學提問的解釋學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9(8):80-86
[6]魯志鯤.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教育,2005(8):69-72.
[7]張光陸.對話教學之研究——解釋學視域[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