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燦
博物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是學生重要的第二課堂,其教育功能十分明顯。博物館課程與活動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從中體驗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在課程與活動中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上級教育部門相關文件的高位引領,也是學校理念的浸潤和課程活動規劃下的教育使然,更與歷史學科思想性、人文性的課程性質相貼合。
一、博物館課程與活動的教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有其豐厚的底蘊和蓬勃的生命力。國家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進行了方向引領,這為在歷史學科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教材建設中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啟動。
筆者所在的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始終把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要務。校領導一再強調,教育不僅要為學生未來的幸福奠基,而且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幸福、感受幸福、創造幸福、傳遞幸福,讓幸福成為“現在進行時”。學校將“培養具有21世紀技能的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將“國際視野中國心”作為發展目標,引領師生的成長。同時,學校也通過以下課程與活動踐行著上述理念。
一是“中國心”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布雕藝術、食品雕刻、團花剪紙、中醫藥文化概論、抖空竹、圍棋等課程,每周兩課時。二是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包括多個學科單獨設置或跨學科設置的綜合實踐課程,每周兩課時。學校結合辦學理念,充分調動教師們探索實施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積極性。三是北京市中小學“四個一”社會實踐活動。根據北京市教委的統一要求,學校組織學生分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天安門參觀學習。此外,校學生發展處、教師發展處以及各年級規劃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也在不同時期引領學生走進頤和園、故宮、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場所進行探究學習。四是校本選修課程。主要包括傳統文化類課程,比如古琴、書法、藥食同源、布雕藝術等課程。
由于學校歷史學科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大多與“博物館”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筆者通常以“博物館課程”來定義,雖然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但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在此類課程的探究過程中,師生一起走進博物館,了解中華傳統技藝,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博物館課程與活動的具體實施
1.逐步完善課程規劃,明確課程方向
學校以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每周開展兩課時的博物館相關專題課程的學習。每學期將常規課程中的學習內容與主題梳理出來,篩選出適合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堂活動的主題納入博物館課程。將北京市中小學“四個一”社會實踐活動和校級、年級各類校外社會實踐活動與課程設計互為補充,進一步拓展活動的廣度與深度。
此外,歷史學科教師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了博物館訪問官網,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對于非本地區的博物館,如果其內容符合歷史學科的主題學習,那么教師可在緊扣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設計在線學習課程。比如,對于甲骨文、造紙術、故宮、圓明園等主題,可以分階段走進實地參觀學習;而對于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藝術、絲綢之路等主題,則可進行在線學習,同時還可將實地參觀與在線學習結合起來,進行深入學習。
2.不斷實現課程與活動的進階,提升教育效果
課程規劃是前提,在方向明確的前提下,可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究,不斷完善課程設計,提升課程實施效率。以博物館課程中的“紙上”歷史小專題為例,此專題包括紙張、書籍發展史、印刷初體驗和古籍版本初探。師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學情和客觀條件對課程設計進行逐步改善。如“印刷初體驗”的課程設計,從初步設計到現在,已完成了兩次進階。
以前由于條件所限,課程活動主要是通過刻橡皮章、制作線裝書的形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雕版印刷的原理。后來,筆者發起了一次走進中國印刷博物館的社會實踐活動課,以“探秘中華印刷源流 弘揚中華印刷文明”為主題,以學習任務單為抓手,由歷史學科備課組的教師對學習任務單提出了修改意見,提升了此次活動的有效性。同時,筆者在探究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在規范設計學習任務單模板時,要同樣重視分層級和內容形式,任務單設計也要注重雙向互動,這樣能促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科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相比原來刻橡皮章的做法,這是一次進階的嘗試,但由于用時較長,尚不能普及到全年級。
“紙上”歷史專題的第二次進階,則是機緣巧合下的必然。學校藝術組購入了一塊石碑,學校黨員活動組邀請相關專家到校指導黨員教師們拓印。借此契機,武文老師在歷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及時引入了碑拓體驗課,使學生們有了親身體驗拓印的機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拓印很講究技術性,墨多了或少了都不行,要恰到好處,而且力道也要適中,從“擦干凈碑石—上紙”,到“保持濕潤—棕刷刷碑—紙張微干”,再到“準備拓包—均勻拓印—揭下紙張”,每一步都需要認真仔細。整個過程,學生們全神貫注,盡管手法不嫻熟,力道掌握不到位,但這個親身體驗的過程勝過了教師“紙上談兵”的解釋。
三、東隅不失,桑榆已獲
歷史學科在不同類型的課程中不同程度地引入博物館課程,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豐富的館藏資源、細致的網站建設、越來越貼近大眾體驗的布展、配套的網絡資源及講解服務,給博物館課程及活動的實施搭建了多種平臺,為學生建立了親近“過去”的橋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動手實踐,與歷史遺跡和文物互動,更好地了解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總之,博物館課程與活動使提升學生學科及綜合能力的“東隅”未失,而由于其增強了學生接近博物館及館藏資源的意愿,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體驗和認同,可謂“桑榆”已獲。當然,探究之路不止。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