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月 陳麗娟
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意識到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性,尤其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這個國家語言的同時,也要去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但是由于本國文化的浸潤,語言的學習也會深受其影響。本文論述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方法的影響,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英語成為了我們學科中不可忽視的一門。在大學,英語專業獲得了眾多學生的“青睞”。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許多英專生會發現學習英語存在不少問題,進一步掌握英語有很大阻礙。這是由于中國學生從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文化、思維、習慣等方面與西方有著巨大差異。本文將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英專生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能夠培養英語學習能力的方案。
根據對河北工程大學文學院英專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情況調查的結果顯示: 36%的學生認為讀和寫是英語專業學生最主要的兩項技能,而55%的學生認為聽和說很重要。因此,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多數時間花在訓練口語和聽力上。
在學習方法調查中發現:在口語方面,有37%的學生因為較少的說話機會,認為外教課的意義不是很大。有78%的學生會參加學校的英語角,但匱乏的語言環境對他們的口語能力沒有多大幫助。在聽力方面,有88%的學生選擇用外國新聞來練習聽力。在閱讀方面,大多數學生以原文小說和英文新聞報紙作為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在寫作方面,89%的學生除了寫作課與布置的寫作內容外,再不會進行額外的練習。在翻譯方面,學生平時的學習當中基本不會訓練翻譯技巧。從調查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寫作和翻譯并沒有引起重視,對聽力、口語和閱讀方面的學習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著姿態萬千的語言體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媒介,它承載了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是人類表達、交流的重要途徑。文化包羅萬千,是人類進程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語言可以說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對語言有著約束作用,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不同語言的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諸子百家主要包括: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但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還是儒家。中國學生從小就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傳統文化對英語學習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相較于中國學生,外國學生更懂得怎樣表達自己,他們對自我展現有著熱烈的向往,性格也更加的外放,擅于討論。西方看重實踐以及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思維導向不被約束,能更多的激發學生的自有意識和思考。
(1)“科舉制”在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中國的教育比較偏向應試教育,注重課本忽略實踐,學生熟悉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并且以通過考試為學習的最終目的。“科舉制”早在隋代就已經開始了。在那時讀書、應考和做官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學習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在大學中,英語專業學生主要的學習目的就是考取各種證書。老師在課堂上所教學的內容大多也是講解考點:如何取得一個更高的分數,而對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關注較少。
(2)“尊師重道”也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一,強調學生應該尊重教育、知識和師長。我們從小在這種模式長大,一直以老師的答案為標準,很少有自己的主觀思考,不會對老師的答案發出質疑。英專生的英語學習不免也會受到這種思維的固化,導致在課堂上呈現出一種“教授”的模式,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做筆記。即使老師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也不愿意舉手。這種將老師所說的作為判斷事物正確性的標準的思維使學生只會機械化的記筆記而不會進行自己的思考。
(3)在眾多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面子”文化。這種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象對英專生英語學習的影響中尤為明顯。上了大學,學生會發現英語課堂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老師授課和試題講解,增加了個人或小組演講和課堂即興討論。事實上,很多英專生不愿意開口說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進行集體討論。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多年應試教育導致的大部分學生的啞巴英語,很少開口說,因此怕錯怕丟面子。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應了那句古話“槍打出頭鳥”,不敢主動出擊。在這種面子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實踐的機會越少,口語技能越生疏,交際能力越差,老師安排的學習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學生自身的價值和成就感得不到體現,這對英專生學習英語有著極大的阻礙。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學理念、方式方法都被沿襲了很久也給我們培養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科技的發展它們也展露了一些弊端,我們有必要進行改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去繼承傳統文化使教育體制得到改進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學校應該為每間教室配置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為老師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定期培訓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方法,使老師們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功能,一改傳統課堂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清晰和直觀。各種生動元素的注入創造了相對活泛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主動求知欲,使學習成為興趣。
(2)老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影響。在大學這個新階段,老師首先要轉換的是自身的教學理念,拋棄老舊的“灌輸式”教育,尋求適應發展的教學新方法。在多年應試教育的浸潤下,中國老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一方輸出多方輸入的模式。但英語歸根到底是一種語言,盡管掌握了大量專業知識,無法流利表達,這也是不合格的。其次,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拋棄因“尊師”導致不敢提問的心理思想,把“一對多”模式轉向“多對多”。老師可以將互動的話題偏向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鼓勵他們有自信地多交流,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走出啞巴英語的怪圈。最后,老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以及具體內容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思考、主觀發散的能力。
(3)作為英專生,首先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學什么。英語既然是一個獨立的專業,它包含的不僅是一種語言,還有語言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英專生應該努力克服傳統意識的禁錮,清醒地對待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大學是一個新的學習階段,自主學習是每位英專生應當擁有的意識和能力。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及時進行自我審視,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攻克計劃才能事半功倍。在這個多媒體時代,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獲得大量優質資源,幫助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與英語學習相關的網站,例如中國外語教學網、英語聽力特快、天天英語等;工具類的例如學校網上圖書館、世界英語詞典、維基百科;練習聽力和英文閱讀的有可可英語、BBC、VOA、時代周刊等。找準適合自己的輔助工具才能使學習更輕松更有效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名族的偉大歷史源遠流長,許多傳奇故事被傳誦千年,作為華夏兒女深感自豪。但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也深深影響著英專生的英語學習和發展。因此,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生應該帶著批判性的思維揚長避短,明確自身學習能力,提高自我意識,尋找一條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降低內心焦慮,更好地投入英語學習。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