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剛 周存林 王紅艷
校史是學校在辦學歷程中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歷史,也是德育教育的優質資源。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對于校史我們也不能忘記,尤其是基層學校的校史更不能置之不理。相反,在自媒體時代,我們要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貼吧論壇、博客等社交網絡平臺,多角度,多元化全面挖掘校史資源,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打造特色德育教育課堂。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轄武都區和宕昌、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兩當8縣。基層學校有369所,其中高中48所,初中155所,小學166所。目前隴南地區的教育相對落后,但依然能挖掘出燦爛的各具特色的校史文化。筆者以隴南市部分基層學校為調查分析對象,通過與師生訪、問卷調查,以搜集到的有關報紙、雜志、書籍等文獻資料為參考依據,了解分析了近年來隴南市基層學校校史研究中的不足:
1.1 對于校史資源缺少系統的搜集、整理
長期以來,隴南基層學校校史研究范圍很小,僅限于對校史資料的簡單管理、保管。學校檔案室是存放校史資料的唯一地點,甚至談不上搜集整理、挖掘、利用,僅僅是存放。有的基層學校甚至連存放的地方都保證不了,檔案室也成了雜物室,有關校史資料只是零星散亂的堆放,缺少專門的統一的管理。在調查的78所隴南基層學校中,有專門的檔案室或者校史館(室)的只有16所學校,對校史資源進行較為系統整理的僅有9所學校。
1.2 對于校史資源的管理缺少專門人員
有些基層學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本校的歷史不關心,也不主動了解校史。學校也更缺少對校史資源進行搜集、挖掘、整理的專門人員。缺少專門的管理人員就無法對校史資料更新、留存、印發,這勢必會影響校史文化的建設。有的學校校史管理人員為兼職,甚至還有一部分是沒有學歷的工勤人員,這就導致校史研究無法達到高標準的研究水平。
1.3 對于校史的德育教育功能認識不足
校史體現了學校辦學思想、理念、特色等,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良好載體,有著極其重要的德育教育功用。但有些基層學校對此缺少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一方面認為學校地處偏僻,教育落后,無史可研;另一方面則是重視升學質量,忽略了校史研究,也忽視了校史的德育功能。針對隴南8縣1區的部分基層學校的調查數據表明,廣大師生對校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在回答“您是否了解本校的創辦歷史”時,有208名師生只是“了解一部分”,占總人數的57%;另有32%的師生選擇了“完全不了解”,而選擇“非常了解”師生僅占被測人數的3%。假若師生不了解本校的校史會使他們缺失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反而產生距離感和疏遠感。這樣,也就無法利用校史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了。
1.4 缺少利用校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的載體
部分學校把校史研究只放在搜集、整理、編撰等初級工作層面。關于校史的育人功能、德育功能的研究卻是空白,更缺少利用校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的載體。調查數字顯示“利用班會了解校史”占12%,通過“參觀校史館或校史展室了解校史”占2%,通過“開學第一課了解校史”占1%,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校史”15%。而利用校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的做法幾乎沒有,或者是零星的不成系統的涉及。在自媒體背景下,很少有學校基于“互聯網+”設立微信公眾平臺,開立微信服務號與訂閱號等,實現傳統校史與廣大師生的深度交流和靈魂融合。學校網站多為空白,有的內容陳舊,涉及校史方面的就更少了,更談不上以此為載體,進行德育教育了。
1.5 基層學校校史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
隴南基層學校校史存在重物質,輕思想的“空洞化”傾向,缺少對校史的精神文化提煉。校史中,對本校的教師和學生規模、機構設置、專業結構、學校建筑、實驗室、圖書館等硬件建設都有較大篇幅的描述。但諸如創辦者、優秀校長、優秀學子、名人校友等學校精英人物的思考、決策、艱苦求學,勵志成才等意志精神等方面卻很少有充分提煉。而這恰恰是校史的靈魂所在,是學校優良傳統精神的反映,也是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涵。
校史在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有著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作用,校史資源的充分挖掘,能有效地把這些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動力。其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榜樣傳承,激勵師生奮發圖強
校史是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它不僅集中展現了教師們在教書育人、獻身教育事業方面的奉獻精神,還體現了學生們刻苦努力、創先爭優的拼搏精神。同時能夠激勵全體師生奮發圖強,獻身祖國的遠大志向。有著巨大的榜樣作用。因此,為了能夠使學校歷史能夠得到永存,文脈得到延續,就應該充分挖掘校史這一寶貴資源。
2.2 精神鼓舞,培養師生愛國豪情
校史研究有助于師生增強歷史存在感,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自己本身就在創造或續寫學校的歷史,受到學校先賢精神鼓舞,從而激發他們愛校、愛家鄉、愛國家的情感,培養學生志存高遠、振興家鄉、振興祖國的壯志情懷,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位于徽縣伏家鎮前進村的徽縣第三中學,曾是中共隴南地下黨活動基地,這就是很好的校史資源,如充分挖掘,學生們會在先輩的拋頭顱、灑熱血事跡感召下,激蕩著澎湃的愛國熱情,激勵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勇往直前。相反,如果任其散失、忽視則是巨大的損失。
2.3 凝聚力量,齊心共建美好校園
有關學校正能量的故事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風貌,這些故事不僅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的想象,同時能夠凝聚全校師生,為學校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而不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料。在任何一所學校中,我們都能發現許多成功的歷史典故,這些成功歷史典故伴隨著人們的講述和傳承,一方面促進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激勵廣大的師生員工更加積極刻苦進取、勤勞工作,從而來形成一種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發展的凝聚力。
2.4 展示風采,凸顯校園文化精髓
校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建立、發展和變遷,是校園文化產生、發展和形成特色與風格的過程。在學校的發展進程中,處處留下了社會發展與變遷的身影和痕跡,凝聚著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出一代代師生教與學的風采與碩果。對校史了解,就是了解校園文化精髓的最好途徑,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發展校園文化。
學校發展的軌跡是極其重要的德育教育資源,學校創建的社會背景、歷史沿革、校容校貌變化、辦學成就、名人校友等,無不反映了學校歷史的底蘊,彰顯了學校在不同時期的德育教育功能性。在自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學校應利用校園自媒體功能,發揮現代網絡媒體功效,融入校史校情內容,便捷快速展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1 深挖校史資源,完善校史檔案,發揮育人引領作用
深入研究并整合校史資源,完善校史信息,尤其是網絡信息,是應用校史資源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礎,通過搜集文獻、實際考察,專題探討等獲得校史資料,來編輯完善,充實校史檔案。
如隴南市徽縣一中的辦學經歷是:1920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在北京創辦四存中學,1922年遷到河北保定,1938年5月,侵華日軍炸毀了四存中學。1944年9月,四存中學遷來徽縣辦學,同年秋,在徽縣師范學校的基礎上,辦起了徽縣中學。1950年3月,徽縣中學和徽縣師范,兩校合一。1958年秋季,開始設立高中部。同年徽縣中學陸續搬遷至位于縣城南先農街的現校址。1959年夏秋,徽縣、兩當、成縣,三縣合并為一縣,將徽縣中學改名為“徽成中學”,1962年三縣分開,學校改名為徽縣第一中學,校名沿用至今。通過學校的變遷歷史,廣大師生自然就了解了學校辦學的不易,珍惜身處時代的大好時光,領略學校獨特的文化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從思想還是從教育上校史都發揮了它對一代又一代師生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3.2 編撰校史讀本,彰顯地域特色,構建特色德育課堂
校史是學校最鄉土的教材,只有精心篩選校史資料,充分汲取校史精華,利用學校史中的資料、圖片、實物等多種形式合理開設校史讀本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校德育教育效果,提升教育德育功能。
宕昌縣舊城中學就建立在古宕昌國氐人羌人遺址上。如果借助自媒體方式再現歷史背景,一定會引發學生的自豪感,就會打破傳統式的單一說教,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質量的交流,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哈達鋪中學發端于哈達鋪女子學校且與紅軍長征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能通過自媒體手段再現當年紅軍艱苦奮戰、勇往直前的圖景,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德育促進教育呢;徽縣虞關中學前身是光緒年間所建的虞關回龍寺私立小學,民國初年改為第四區第四初等小學校,民國三十年改為大河鄉第五保國民學校等等。通過校本教材,很容易讓學生找到一種歸屬感和神圣感,增強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親和力。在發揮學校育人育功能上必然會起到校史對于學生積極承載的作用。
當然,也可以邀請老領導、老教師、從學校走出去的名人做專題校史報告,奉獻相片、札記等。徽縣一中80年代帶領學校教師打拼的老校長陳詩增,書記邱隱儒,老教師張鳳英、郭永錫等人,他們珍藏的手稿、照片等,黃建基老師對文革中的回憶等,對于今天的老師,學生依然起到一定的育人引領作用,從心底喚起廣大師生對學習、生活來之不易的珍惜,它生動具體,親切感人,有的可能是他們耳聞目睹的,也有的可能就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使后來師生自然而然向他們看齊,塑造民族品格,增強歷史責任感,培養他們的民族化形態心理,樹立高度的社會價值觀。
3.3 開展校史活動,營造教育勵志環境,秉承勵志優良傳統
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所有工作的首要任務,矢志不渝,常抓不懈。學校要積極應用校史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并自覺制成媒體課件或通過自媒體平臺融入課堂教育,促使師生在學校活動中接受校史文化的熏染,如制作校史文化背景開展演講活動,通過學校電子顯示屏展現校史圖片,開設校史文化專欄,制作幻燈片開展校史回憶座談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積極向上的心理;在新生入學、母校校慶、感恩母校等活動中,都可以用自媒體方式尋找教育結合點,把不同時期校訓、校風、校歌等滲入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學校不同時期的辦學理念和精神特色,激勵學生愛校如家的情懷,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強烈的視覺媒體中,潛移默化地讓他們形成積極上進,奮發有為的斗志,在身邊的人與事中積極進取,不斷秉承和發揚校史帶來的積極作用。
3.4 建造校史館室,匯聚校史文化亮點,喚起學生身臨感悟
一個立體的館藏,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受到校史文化的熏陶。校史中的建筑物變化、不同時期展報、具有影響力人物、不同時期管理制度等無不展現校園人文氣息,以其厚重的文化感和歷史穿透力,給不同時期的學生給予感召和啟迪,把學校變遷中引領人物圖片、當年制定的規章制度、教學成果展示、錄取人數變動、歷年錄取名校學生姓名等等,制作成展板、廣告牌、課件等,學生通過參觀了解,感受頗深,更能激起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通過研究、挖掘、整合校史資源,達到育人價值。所以只有從各個層面不斷拓寬校史資源,多途徑、立體化、視覺化的媒介滲透,才能更好地增強德育工作的引領性和實效性,能更好地補充德育教育工作。
3.5 巧用網絡資源,借助多媒體展廳,拓寬德育育人途徑
在德育教育中,如果把校史內容植入到自媒體德育教育或班會媒介中,會起到積極勵志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的教育功能,同時,可以巧用地方學校特色資源,建設網絡化校史展廳,把學校精神文化、校園發展、標的建筑物、校園景觀等應用各種媒介形式進行展示,營造校史文化氛圍,進而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網絡閱讀,越來越龐大,深刻,那么通過網絡自媒體,會使學生越來越廣泛的接觸校史,也定會喚起學生對加強自身修養,優化品格,引發心靈共鳴,喚起感悟,陶冶情操。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說過:學校建設首先要了解學校的歷史,挖掘學校的優良傳統。這說明校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們沒有關注到校史資源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加上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導致對非考試內容的學習不被重視,校史資源的挖掘缺少統一系統的指導,致使利用校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毫無起色。而要大力推動隴南基層學校校史研究的深入,為進一步提高基層學校校史研究水平,學校管理者根據學生特點開展校史德育教育,組織宣傳了解校史文化的活動,實施課程化的統籌校史德育教育。我們需要對此進行反思,需要不斷提高對校史研究的思想認識,需要不斷豐富和拓展校史研究的領域、范圍和主題并挖掘其深層次的人文精神。
4.1 重視積累,動員各方力量,共建校史
對于基層學校來說,多種因素使得校史資料比較缺乏。往往是當時稀松平常的資料,日后卻變得十分珍貴,甚至成為一件難求的“孤本”。因此,在注重積累的基礎上,我們要多方搜集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和實物資料。積極拓寬多元化資源籌措渠道,廣泛動員師生、校友、退休教師、檔案館(室)、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多方面為校史文化建設提供幫助。同時,受時間空間限制,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向校內外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征集校史資料。
4.2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深入挖掘校史資源
對于學校過去的積淀,是明日輝煌的基石,吸取歷史經驗,對學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對此認識不足,尤其隴南基層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對校史有著一些偏見,認為學校不足為道,校史研究沒有意義。也正因如此,導致學校的校史資料簡單、零散、殘缺,散佚,校史研究資本為零。因此,改變觀念,提高認識對校史建設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校史是辦學思想、凝聚精神、積淀文化的搖籃,是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土壤,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史也是學校發展歷程的縮影,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研究有利于促進學校辦學理念的傳承和優良教育教學經驗的發揚。
4.3 校史研究要專人化,專業化
專人化、專業化是校史資源開發利用得以開展的有力保障。校史工作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學校應抽調專門人員負責校史編纂和校史展室的籌建工作,由在學校工作年限較長的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擔任,因為他們在學校工作多年,熟悉學校管理工作情況,經歷了學校很長階段的歷史,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學校的歷史沿革、辦學成果以及經驗得失。校史展室建成后,還需要有專人負責日常維護,不能一勞永逸。在這方面,隴南徽縣一中做得相當成功。校領導高度重視,親自統籌協調,成立校史辦。由擅長攝影的老師負責圖片采集和處理;由檔案室老師負責資料搜集歸類;由擅長寫作的老師負責文字編纂潤色;由工會成員負責調查訪問;由工會主席負責外圍聯絡;由專業設計人員籌建校史館。群策群力,使得徽縣一中校史館在隴南各學校中首屈一指,并編寫出版了《徽縣一中校史(八十年代分冊)》。
4.4 編撰校史校本教材,使其成為德育教育陣地
校史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德育功能,具有提高德育公信力、增強德育影響力、提升德育親和力、加深德育滲透力的獨特作用,是對廣大學生進行德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對于促進愛校榮校的校風學風傳承、加強艱苦奮斗的傳統作風培養、增強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熏陶、激發頑強拼搏精神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光榮的愛國傳統,成就卓越的校友等校史資源都是得天獨厚的德育教育寶藏,學校找準切入點,尋找結合點使得校史資源成為特色德育教育陣地。如隴南宕昌縣哈達鋪鎮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休整過的地點,是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中學,以此開展“紅色教育”;從隴南西和一中走出了我國著名楚辭學家、文獻學家、先秦文學研究專家趙逵夫先生,西和一中以此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兩當縣香泉中學利用習仲勛領導的“兩當兵變”舊址,進行“愛國教育”等等。我們還可以挖掘更多的校史資源對學生進行:公平教育、正直教育、誠實教育、勇敢教育、艱苦樸素教育等德育教育。
4.5 校史資源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德育教育的生動化
傳統的校史傳播多是參觀校史館(展室)、圖片展、閱讀文字資料、老師介紹等。而如今互聯網成為信息傳遞,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利用自媒體傳播是個極好的選擇。自媒體包括:博客、播客、維客,搜素引擎、電子郵箱、網站、網絡雜志、移動多媒體、樓宇視頻、虛擬社區等等。我們選擇不同的形式和途徑,拓展傳播方式,將校史傳播工作滲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我們還可以其他的現代技術手段:諸如數字光影、全息投影、地面互動系統、互動翻書系統、多點觸摸系統使得利用校史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生動多樣。
(作者單位:甘肅徽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