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剛
“中國夢”宏偉計劃提出后,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中包括教育行業。然而,如何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抓住“中國夢”的核心要求和現實意義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問題。對此,本文將從“中國夢”的基本概念研究出發,就“中國夢”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和“中國夢”在大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展開探討。為促使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并促使“中國夢”和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得到最大化的結合。
在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發展歷程中,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夢”的提出,力圖在未來實現小康社會和人們的共同富裕。在大學校園,“中國夢”的發揮存在極大的人群優勢和現實優勢。身為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如何結合“中國夢”目標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深化,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題中之義。
“中國夢”的本質意義在于,在黨的十八大重要思想引導下,我國將逐步取得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顯著改革成績和水平提升。 “中國夢”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首先體現了其政治屬性功能,因為“中國夢”是中國政治產物,也是中國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取得的精神成果。在新時期,“中國夢”的政治屬性主要包括其新思想和新理念對各行各業的帶動和影響作用。“中國夢”的本質為新時期中共十八大報告下的新思想和新理念,這是一股新生的政治思想力量,讓“中國夢”融入到大學思政教育中,體現的是它的主要政治功能。其次,在構建社會主義過程中,“中國夢”沉穩給我國高校育人的一個中堅力量,尤其是我國人才培養工程中對于人才政治思想培育的重視。
西方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和我國經濟政治思想在不斷融合,也給我國群眾的思想、精神帶來一些不利的沖擊和影響。當西方享樂主義等思潮在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帶來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西方享樂主義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導致大學生擁有錯誤的行為特征,背離了“中國夢”的本質,也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當期,“中國夢”的實現,不僅需要依靠正確的社會思想引導,還需要正確的信仰,大學生無論是思想,還是自身的行為習慣,其本身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響導致其誤入歧途。在“中國夢”的影響下,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亟待被扭轉和糾正。在這一背景下,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無疑會影響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且對大學生的學科教育方法也帶來不利的影響。由此,如果當前大學思政教育結構不完整、學生自身思想素質不良的話,將會導致實際的思政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也無法構成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正確引導和向導。
在“中國夢”的背景下,如何為大學生構建先進、高效和科學的思政教育模式,成為當前不少思政學科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內容和話題。作為“中國夢”踐行和實現的主力軍,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3.1 以“中國夢”為導向,深入開展大學思政教育工作
在偉大的“中國夢”目標前景面前,理想信念對于每一個黨員干部、群眾都是極為關鍵的,這直接決定了“中國夢”實現的好不好,或者實現的怎么樣等問題。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講,需要借助“中國夢”目標的參照和引導,開展大學思政教育。在實施教育模式和辦法之前,需要各位思政教學老師具備較為堅定的中國夢理想信念。同時,要將“中國夢”在思政教育中的含義和背景為每位學生講解清楚,同時讓大學生領悟到“中國夢”背后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意義和人才要求,自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在教學成果中,讓學生將“中國夢”偉大的目標和理想融入現實實踐,不僅領會到背后的深意,還要結合自身的實踐活動來認真踐行。讓“中國夢”在每個大學生的心中、腦海中根深蒂固,這樣有助于將“中國夢”的理想信念轉變為實際的思想政治實踐成果。
3.2 以新媒體為手段,營造“中國夢”的思政教育氛圍
當前,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中國夢”的理念和意義,將偉大、正確的“中國夢”氛圍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將課堂作為“中國夢”背景彰顯的現實意義引入大學思政課堂的開始、過程和末尾。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大學生對于“中國夢”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濃厚的“中國夢”文化氛圍中學習思政課堂內容,在豐富的多媒體教育技術下實現自身思想素質水平的提升。在多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交流“中國夢”的意義、現實活動開展情況等等,在思想的深度融合和交流中了解“中國夢”的本質內涵,促使“中國夢”下的思政教育理念轉變為現實促進意義。
3.3 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將“中國夢”有效融合于思政教育中
“中國夢”要走進大學思政教學課堂,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平臺。首先,教室需要將“中國夢”的基本概念、內涵和提出背景為每位大學生講解和融通,讓學生了解“中國夢”的基本意義和其在思政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室需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講解,將“中國夢”引入思政課堂中的學習,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貫徹, 極力為大學生灌輸這樣的理念,即“中國夢”精神觀察和學習。最后,要將“中國夢”的講解與大學生現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起來,明確“中國夢”對每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求。
以上只是課堂教育中滲透“中國夢”的一方面。此外,還需要將“中國夢”的思政課堂教學與學生所在專業的技能培養和教育相結合,以此凸“中國夢”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以此強化學生的素質和文化信仰。
3.4 以“中國夢”為主線,開展多樣化的大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
首先,學校需要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系列模范活動。這些活動需要以優秀的革命人物、前輩為模范學習對象,為學生宣傳和講解先進人物值得學習的地方。同時,要推動大學生各類組織、社團的建設,結合“中國夢”主題,不斷強調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和鍛煉。
其次,可以將“中國夢”作為心理活動的主線,為大學生塑造正確三觀和政治素養提供活動支持。學校可以開展面對面心理交流、談心等活動。及時找出學生的不良的心理問題和態度問題,轉變學生的思想態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其正確思考和對待現實問題。
最后,可以借助“中國夢”的主題,多樣化開展社會志愿活動,例如讓學生參與鄉村扶持計劃、三下鄉幫扶活動等,讓學生通過實際的鍛煉,了解當前基層現狀,領悟“中國夢”的現實內涵,并促使學生的思想創新和行動創新。
綜上所述,“中國夢”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意義不言而喻,唯有注重“中國夢”在大學思政教育課堂的深入融入,結合理論和實踐,才能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夢”的思想認知和實踐創新,以此推動大學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也讓“中國夢”在大學思政教育的突出意義得以彰顯,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和實踐能力,推動“中國夢”在大學生群體的踐行和落實。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