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走心語文”是一種以情感體驗為主要實施路徑的語文教學理念,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生發熱愛的情感,進入專注的狀態。“走心語文”倡導以學生為語文學習的出發點,并將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中心,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總的來說,“走心語文”就是要讓學生動心動情、熱愛專注,讓學生分析思考、本心寫作,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擁有人文情懷,為學生的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基。
基于此,“走心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地投身于聽、說、讀、寫、思的語文活動中,于無聲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學情懷。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走心”學習的前提是學生有一種喜歡、熱愛的情感,有迫切想知道、愿意去嘗試的欲望,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現代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興趣是個體求知的起點,也是其獲得知識、促進自身發展的巨大動力。當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和熱情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并且學得輕松而高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因此,“走心”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讓學生產生喜歡、熱愛的情感。
一是選擇容易引發學生興趣的文章進行“走心”教學。“走心語文”以情感體驗為主要路徑,因此,科普類、事理說明類文章因較少關注情感而不太適合“走心”教學;而一些感情充沛、真情回蕩的文章往往能夠動人心魄,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故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適宜于“走心”教學。因此,應選擇情感豐富的文章為“走心”教學內容,以使學生獲得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專注地投入學習。
二是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和媒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往往需要教師的激發和培養。“走心”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恰當地運用歌曲、視頻、圖片等是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的良好方法。如在教學“把握細小,流淌真情——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作文課時,筆者運用公益廣告和歌曲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興趣和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讓學生充分言說
一堂“走心”的語文課應該是自由民主、鮮活靈動、內涵豐盈的,是不斷有新的生成,“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而不應該是機械重復、模式固化、被動冰冷的。因此,要想讓課堂“動”起來,就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言說。
一是為學生創造充分言說的氛圍或環境。良好的課堂氛圍或環境能營造一種具有感染力的學習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探索的欲望,提升他們表達交流的能力。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可適時插入一些恰當應景的歌曲或視頻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喚醒他們相關的記憶,勾起他們內心最真實的體驗,進而激發他們言說表達的欲望。此外,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或小環節,也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充分言說的氛圍。例如在一次練習課上,筆者及時抓住親情這個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并收到了良好的言說效果。
二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走心語文”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學生只有帶著一份熱情和主動,全身心、真性情地投入學習,才能真正獲得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愿意思考、樂于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走心”教學。如筆者在教學《熱愛生命》時,采用角色帶入的方法獲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是淡化預設,不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走心語文”注重呵護學生的心靈,倡導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和表達,鼓勵學生抒發內心最真實、多樣化的情感和思想。“走心”的教學應秉承上述理念,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主,思想自由縱橫,交流格外廣泛,這樣天然去雕飾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釋放學生的天性,解放他們被束縛的思想,讓課堂充滿靈氣、生機和活力,使教學回歸語文課堂的本真。如筆者在教學選修教材《先秦諸子散文》中的《有教無類》一課時,并未設置任何問題,而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任選一則或幾則談談對孔子這些言論和思想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自主獲得思想的提升和精神的升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放任”并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閑談,也不是對學生的原地轉圈、踏步不前無動于衷,而是要讓學生充分言說、深入思考、盡情發揮,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知識的精華。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發揮組織和引領作用,針對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做好引、支、墊。引即恰當地引,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支即有效地支,有力支撐學生不斷深化理解;墊即有力地墊,當學生的思想觀點在逐步深化、向更高層次提升而顯得很吃力的時候,教師要適時推一把,給予有力的墊襯。這一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對話的過程。
三、真誠寫作,讓學生流露本心
無論是聽、讀還是思、論,語文教學最終都應落到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上。“走心語文”尤其重視“我手寫我心”。在學生進行了“走心”閱讀與充分地言說討論之后,最有效的課堂教學總結方式就是學生的真情流露、本心表露和真誠寫作。在學生進行走心寫作時,教師不必苛責求全,只要學生充分表達了內心最真實、最自然的情感和感悟即可。經過長期的“走心”寫作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建構能力一定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走心語文”讓語文變得溫暖而有魅力,讓學生和語文貼得更近,對語文戀得更深;而“走心”教學則彰顯了“走心語文”獨有的魅力和獨特韻味。如何才能讓學生更迷戀語文,讓“走心語文”更“走心”,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實踐。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