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嫄
本文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結合信息技術、網絡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注重三個“維度”在教學中的滲透,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看中學,學中說,說中練,調動學生多種器官參與,并利用自制精美的、實用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也是現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更充分地發揮多媒體網絡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多種感官接受刺激,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素質的提高。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重要性。兒童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體網絡技術能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身臨其境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從而使學生通過“同化”與“順應”的主客體相互作用,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展。
在教學時,我向學生展示一組迷人的月夜圖片,讓學生欣賞,學生沉浸在這令人神往的月夜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導入語,“多么美妙的樂曲,多么寂靜的夜晚啊,此時你就依偎在媽媽的懷里,抬頭仰望著夜空,看到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中,那皎潔的月光,那變幻的月形,那迷人的月夜,讓你如醉如癡”,從而激發學生對月亮的向往,隨機便問,“沐浴著這動人的月夜,你此時想說什么?”學生們你一言我一句,把自己的想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說,“月夜太美了,我真想去月亮上看一看”;有的說“月亮上真的有嫦娥、玉兔嗎?”還有的說,“看到這迷人的月夜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一首詞《水調歌頭》”……這是孩子們的美好心愿,也是他們充滿童真童趣的遐想,情緒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便帶著自己的那份熱情、那份向往,走進了課文,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又如,在學習月球的塵土之謎時,為了使學生對這些謎感興趣,我先讓學生看了一段生動形象的視頻,一群活生生的細菌在顯微鏡下不停地蠕動著,顯示著它們那頑強的生命力,但當把它們放在月球塵土上時,卻突然一下子全死了,難道這些月球塵土有殺菌的本領?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一簡短的教學情境,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瞪大眼睛看著屏幕,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的細微變化,由于孩子們喜歡探究、喜歡鉆研,在他們的腦海中便升騰起許許多多的小問號,這些生命力極強的細菌為什么會全死了呢?這些月球塵土真的是太神奇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些塵土到底什么樣,它們太特別了!……這一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科學探究意識,培養了探索精神,他們想馬上上網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知識,共同研究這一謎團,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們共同探討、交流月球之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們的學習是在探究中進行的,是積極主動的,是自主參與的,多媒體網絡讓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這無疑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的意義在于提高學生的建構能力,而不是將知識結構硬填充給學生。教學組織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又如何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呢?實驗證明:單憑教師的言語指導,顯得單調枯燥,難以達到記憶的目的。如何突破這一難點使學生建構起新的自主認知結構呢?計算機媒體及網絡技術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可能性,形成的教學模式,大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由于學生經過三年的實驗,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運用信息技術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他們能自己瀏覽網頁、查找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知識,并能把自己需要的大量信息,進行整理與保存,其中有一部分學生,還能在自己查找資料的基礎上,自行制作課件(幻燈片、網頁),在老師上課前就能把自己制作的課件呈現在教師面前。結合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月球表面這一部分時,把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做成熱區的形式,學生可以自主點擊進行學習。如學生對于“奇異、環形山”的理解,都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實現,把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提供給學生,他們只需要輕松點擊一下,便可了解到自己想要的資料。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理解奇異、想象奇異、再現奇異”幾個環節,把學生了解到的知識通過說一說,想一想,看一看,讀一讀各種形式,展開學生間的交流,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新型的現代化的學習結構使學生在課堂中煥發生命活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協作、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個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要素。多媒體網絡教學的一個極大優勢,就在于能圍繞四要素服務,改變靜態、被動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交往合作的環境,實行師生、生生之間的網上交流的學習方式,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如,在學習月球之謎時,我們把月球謎團分為三部分,“塵土之謎、年齡之謎、未知之謎”學生可以任意點擊進行閱讀學習,這樣一來,我們把學生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月球之謎,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圖片資料,并為學生提供了查找資料的相應網址。
學生們學習起來都顯得很興奮,忙著操作自己的機器,開始按照老師提供的幾個網址瀏覽起來,在瀏覽過程中,覺得有價值的、自己感興趣的,他們連忙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內,和小組的同學討論交流一下,有的則在交流中把新的發現通過網絡平臺和老師進行討論、探究。這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是沒有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聽著娓娓動聽的音樂,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感知素材,積極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師生、生生間通過網絡可以進行交流、討論,由于計算機與網絡的參與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活動機會,學生眼、耳、口、手、腦并用,把一系列的心理機能激發、調動起來,這無疑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完成學習目標的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工具所特有溝通、互動、共享信息的良好學習環境,在學習完本課的重點月球之謎時,對于月球的年齡之謎與求知之謎,我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上網查找資料,這樣學生在網絡世界里可以自由徜徉,獲取知識后,學生們又將自己的查找到的知識進行信息處理,把它發布在校園網學生論談上,(學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帳號與密碼),這樣當學生們登陸論談時,自然就會看到這些令人費解、難以琢磨的月球謎團,學生間便可以相互交流,闡述自己的不同觀點,還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文字敘述、圖文結合、把月球之謎加上自己的相關看法,還可通過童謠的形式) 把自己感興趣的月球之謎展示出來,如有的學生在論談中發布了“純鐵粒子不生銹之謎:科學家在月球巖石中發現了純鐵粒子,這些純鐵顆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還不生銹。在科學世界里,不生銹的純鐵是聞所未聞的。我真想親自看一看這些不生銹的純鐵粒子,然后把它們永遠珍藏起來。”還有的學生用童謠的形式展示了自己查找到的月球之謎,同學們看到后紛紛給他回帖,形成了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
教師也可登陸學生論談,把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共享、交流,在網絡中實現師生互動。學生們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不僅培養了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大了課堂的活動空間和知識容量。傳統的課堂教學只讓幾個學生發表意見,引進網絡技術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而且可以師生、生生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集體合作的學習潛能。網絡課程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富有童趣。計算機網絡特性,為學習提供圖文音像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正好為學生的課程資源提供學習環境的支持。學生學習手段的網絡化,避開“齊步走”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完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這些重要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信息、提取信息、使用信息 ,從而達到讓學生在網絡中自主探究學習知識,拓展學習的舞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總之,在信息技術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計算機和網絡的傳遞功能,改變了教師的主導形式,構建了一個讓學生主動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將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柱,信息技術的發展給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把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相結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作者單位:濟南市市中區育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