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一直以來,農業人口和農村要素向發達城市和地區單向流動,使農村出現“產業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和人口老齡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一定程度上能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程度、提高治理能力、助推生活富裕,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目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時受到組織資本要素的影響,還存在一些障礙,如:政府政策扶持和執行中出現道德風險、高校創業教育不足、學生創業經驗缺乏、信息不對稱下社會融入困難、家庭成員消極態度降低創業意向等,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家庭等各種社會支持網絡主體形成合力,助推他們返鄉創業。
一、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義
(一)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助推生活富裕,加速要素的雙向流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涉及的行業有農林牧漁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他們大多會利用互聯網思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區塊鏈技術,通過在鄉村投入資金,開發市場,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使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產業體系健全,拓寬了農村就業空間、就業方式和就業途徑,農民實現就近轉移就業,增收的渠道越來越通暢,鄉村振興才會有源頭活水。
(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文明程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居住環境還不樂觀,綠色鄉村的理念還沒得到落實。農村籍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方式,返鄉后對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差距,會有強烈意愿改善人居環境,讓自己的家鄉不光有綠水青山,還有整齊的房舍、干凈的道路和怡人的環境。注重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興的基礎是生產生活習慣的轉變,農村籍大學生從自身生活方式的改變引領整個鄉村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從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文明程度,使廣大農民活在其中、樂在其中。
(三)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實現自身價值
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以2%~5%的速度增長,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834萬,比2018年增加14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的振興,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既能解決鄉村振興“無人不興”等難題,也有利于推動大學生人才分流,避免城市人才過度集中,均衡城鄉人才布局,給現代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促使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切實解決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時有助于實現他們的自身價值。
二、影響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資本要素
(一)調研組織與實施
我們把政府、高校、社會、企業、家庭看作一個大的組織,把該組織提供的各種資本稱為組織資本,包括組織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物質資本,組織人力資本包括提供的業務知識輔導、能力培養等,組織社會資本包括對外社會關系網絡、組織內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等,組織物質資本包括啟動資金的支持、各種物質幫助等。為反映組織資本要素對農村籍大學生創業水平的影響,我們于2019年7月15日—8月30日對河南省返鄉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訪談。調查區域涉及鄭州市、平頂山市、濟源市、信陽市、周口市、安陽市和駐馬店市,采用分類發放問卷形式,調查對象所學專業涉及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和農學。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300份, 有效問卷291份,有效回收率97%。
(二)組織資本要素對返鄉創業水平的影響
我們把創業水平分為創業理念、能力、渠道、機會等。調查表明,能力培養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理念的影響占40.6%;對外社會關系網絡作用占29.4%;創業地的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占14.2%;業務知識輔導占10.1%;啟動資金支持占4.6%;其他各種物質幫助占1.1%。
創業渠道方面。返鄉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認為,能力培養對拓寬創業渠道影響最大,占40.6%;對外社會關系網絡影響次之,占32.5%;業務知識輔導居于第三位,占11.7%;創業地的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啟動資金支持和其他各種物質幫助分別占6.9%、7.6%、0.7%。
創業機會方面。44.1%的返鄉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認為能力培養影響最大;對外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創業機會的選擇和把握,占35.5%;業務知識輔導也有利于把握創業機會,占12.3%;創業地的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啟動資金支持以及其他各種物質幫助的影響分別占5.1%、2.6%、0.4%。
創業能力方面。能力培養有利于提升創業能力,此因素影響最大,占39.5%;對外社會關系網絡和業務知識輔導對于創業能力提升的影響分別占34.5%、15.6%;創業地的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啟動資金支持以及其他各種物質幫助分別占4.4%、4.8%、1.2%。
三、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障礙
(一)政府政策扶持和執行中出現道德風險
政府在創業優惠政策、創業專向資金、返鄉創業補貼、創業貸款擔保等方面的扶持越多、越完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愿就越高。近年來,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就業創業政策,然而調查顯示,政府的優惠政策雖然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有著正向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優惠政策與他們的現實需求仍有差距。同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政策執行中存在流于形式、落實不到位、變相執行的情況,從而產生道德風險,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高校創業教育不足,學生創業經驗缺乏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現實脫節,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融合,創業導師基本沒有創業的經歷。另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導致許多農村籍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缺乏創業機會和創業能力,很多人對創業活動的認知停留在表面上,對創業過于理想化,缺乏對市場信息的捕捉、判斷和甄別。
(三)信息不對稱下社會融入困難
社會融入是融入主體與融入客體(融入地、背景與作用因素)共同建構的社會事實。一方面,農村籍大學生在城市里學習和生活,有了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返鄉后要打破已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重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城鄉之間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巨大差距,對于融入新環境會產生一定障礙。另一方面,家鄉的原有群體認為上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從內心深處不會輕易接納新加入者,兩者間存在認知偏差,加上信息不對稱,他們的歸屬感不強。
(四)家庭成員消極態度降低創業意向
金益多指出:家庭支持對學生回鄉創業有正向顯著影響,說明家庭的支持彌足珍貴。父母支持自己的孩子從城市回到農村,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持子女創業,子女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油然而生,創業動力會更強。然而,在走訪的291名父母中,表示明確反對的占85.5%,支持的僅占2.1%。沒有家庭物質和精神支持,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向不強烈。
四、構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社會支持網絡
(一)政策扶持與執行落實并行
“創業政策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目標群體能否理解和接受政策的目標和手段。”政府制定的各種扶持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政策法規,包括創業擔保、成果轉化、創業培訓和指導等要切實解決他們的現實困境,精準施策,靶向治療,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為他們接受政策紅利提供綠色通道。另外,政策執行中,要放寬準入條件,建立監查督查機制,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置“專項窗口”,實現創業培訓、政策咨詢、信息發布、風險評估、法律援助、項目對接、融資貸款、市場開發、跟蹤指導等“一條龍”服務,一網通辦,使政策落地生根。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業能力提升并行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高校要建立臺賬,分類施策,對畢業后有返鄉創業意愿的農村籍大學生,建立長期幫扶制度,優先從眾創空間等處辟出場地,供他們實習實踐,吸納社會優秀企業或校友企業進行免費指導,增加他們的創業經歷和經驗,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立健全高校創業服務平臺,提供項目對接、法律政策、管理咨詢等深度服務。
(三)社會輿論引導與創業環境營造并行
良好的創業環境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向會產生積極影響,媒體對創業典型的報道、社會的包容,都影響著他們返鄉創業的意愿。各級政府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媒體要積極宣傳創業典型,宣傳返鄉創業對于鄉村人才振興的意義,營造到基層創業光榮的氛圍,提升社會認知。
(四)家庭認知偏差改變與形成合力并行
受限于創業知識、技能、心理、經驗欠缺和創業價值觀偏差,導致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存在模式單一、科技含金量低、運作周期短、市場效果差、成功率低等,如果得不到家庭成員的支持,無疑會雪上加霜。家庭成員要擯棄固有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方式,真正從心底支持他們創業,促使他們的創業行為更加堅定。
總之,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家庭等各種社會支持網絡主體要協同聯動,形成一個閉環,同頻共振,助推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困境與社會支持網絡研究”(2018B223)、2019年度河南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影響因素與社會支持網絡研究”(JYB20190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