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華晶
新時代,“慢就業”這一新型就業現象日益突出,高校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嚴峻挑戰。“慢就業”的社會現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學生更加重視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高校職業指導應該主動適應就業形勢的新變化,改變傳統的以提升就業率為目標的末端式、應急式、技巧式的做法,真正將職業指導融入人才培養過程,面向就業需求,建立以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強調全程、全員、實踐的精細化職業指導體系。具體通過職業指導與實踐相貫通、校內與校外相貫通、“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貫通的“三個貫通”,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職業指導工作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一、“慢就業”現象折射出的就業形勢新變化
在每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又創歷史新高、就業焦慮彌漫的情況下,近年來卻出現了一種被稱為“慢就業”的現象。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不打算馬上就業,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據統計,越來越多的“90后”特別是“95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據麥可思研究院近年來的就業報告統計,最近5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慢就業”現象越來越突出。“慢就業”的社會現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學生的擇業觀正悄然改變,更加重視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呈現新的就業理念和就業形勢。
(一)大學生就業理念更加成熟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理念更加理性和成熟,更注重對自我定位和自身發展的追求,相比就業的速度,更看重就業質量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少了“先簽一個再說”的緊迫感,更多地去思考、對比、權衡,如果遇不到心儀的工作崗位,他們寧可等待也不愿屈就。另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讀書深造、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者參加各種資格考試,繼續提升就業含金量。
(二)就業選擇更加看重內在價值觀
“慢就業”現象凸顯出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薪資問題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決定性要素,他們更加青睞于將工作與興趣相結合,更加渴望被尊重,更加關注工作是否理想。智聯招聘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大學生群體理想雇主的構成要素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尊重員工”“良好的收入前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完善的福利待遇”“吸引人的企業文化”“與員工貢獻匹配的薪酬回報”。值得關注的是,“尊重員工”要素已經超越了“良好的收入前景”。
(三)互聯網背景下就業方式更加多元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讓新業態不斷涌現,也大大拓展了工作的時空邊界,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國家對“雙創”的大力倡導,讓許多大學生在讀書階段就開始接觸創新創業項目,在走入社會后更愿意選擇創業。隨著創業、自由職業等方式逐漸為人所認同,無論是跨專業、跨行業就業,還是自主創業,年輕人在就業上的多元化選擇,必將是未來一個大的趨勢。
二、高校傳統職業指導方式存在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慢就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不急于就業、暫不就業不是不準備就業,而是為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可以說“有業不就”的現象不但將長期存在,而且會呈上升趨勢。因此,現在的就業問題,更多地體現在大學生對自我價值實現和自身能力培養等內在需求是否能實現上。
“慢就業”的社會現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學生更加重視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這就對高校職業指導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傳統的職業指導方式已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一)從職業指導內容來看,形式單一,缺乏個性
盡管現在高校對職業指導工作非常重視,學生對職業素養培養的意愿強烈,但高校職業指導體系不夠完善,指導形式主要以滿足學生共性需求的講座、網絡指導和課程為主,以集中授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形式單一,千篇一律,難以根據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漸進式的職業指導,難以實現個體與用人單位的高效對接。
(二)從職業指導隊伍來看,職場人少,專業化低
職業指導工作是一項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不僅需要從業者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要他們具備比較高的專業認同。而目前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主要由負責就業指導的老師或是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擔任,缺少企業人員及社會人士參與,大多數教師沒有企業背景,難以滿足職業指導工作專業化的要求。
(三)從職業指導過程來看,重就業率,輕就業質量
目前高校就業工作評估的主要指標還是就業率,這也是學生和家長擇校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導致部分高校將職業指導的重點集中在就業率的提升上,忽視了就業質量,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未能在職業指導過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體現。
三、“慢就業”背景下高校職業指導精細化策略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職業指導要真正發揮作用,應該主動適應就業形勢的新變化,改變過去傳統的以提升就業率為目標的末端式、應急式、技巧式的做法,真正將職業指導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強化人生價值的引導、職業觀念的涵育,面向就業需求,建立以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強調全程化、全員化、實踐化的精細化職業指導體系。具體可以概括為 “三個貫通”:
(一)職業指導與實踐相貫通,學用一體,針對性強
我國高校較多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缺少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慢就業”的學生才想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增長自己的知識經歷。因此,要打造“學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就業指導”的遞進式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和需求,開展針對性指導,做好職業指導的規劃和實踐。
通過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學業生涯教育,讓學生對自己專業領域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對高年級學生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能夠較早地參與職業實踐,在實踐教學環節接觸到業界真實的項目或案例,并主動剖析、分析解決,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創新思維、分析實踐能力等,學用結合。
同時,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要避免“千人一面”,要針對畢業生的實際需求,在對學生全方位了解關心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個性化指導,做到簡歷指導到人、模擬面試體驗到人、就業心理輔導到人、就業情況和就業過程跟蹤到人,使畢業生在校期間能體驗并熟悉就業流程,從而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二)校內與校外相貫通,協同育人,無縫對接
教育要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人才需求,因此高校職業指導必須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對接,改變過去僅靠就業處及各學院負責就業工作人員的單一局面,要充分調動包括專任教師、家長、企業甚至政府部門的全員參與,構建職業指導多元化協同育人機制。
職業指導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要求指導老師除了具備多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因此,高校除了引進和聘用企業人士來擔任職業指導教師外,還要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教師進入企業,了解企業實際生產需求,掌握前沿技術應用,積累真實的教學案例,使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生產需求,使職業指導起到實效。
除了自身的教師資源外,高校還要注意將企業納入到學生的培養和指導中來。現在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重視校企合作,高校要創造靈活便利的條件,吸引更多企業家、專業知名人士走進高校,宣傳企業文化、闡述職業素養要求,為專業相關的在校生進行員工能力素質進階式培養,建立協調育人機制。
(三)“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貫通,內生動力,提升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圍繞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布局,高校職業指導也要主動創新,改變過去末端式、技巧式、應急式的指導方式,將職業指導真正落實在幫助大學生培養職業理想、確立職業目標,幫助每個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思考與規劃,通過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個性傾向,確定與自己的個性相匹配的理想職業,從而激發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成才,促使未來求職、就業更加順利。
學生具有主動成才的需求后,職業指導要強化素養培養和訓練,通過課堂教學、素養能力訓練、社會(企業)實踐、項目研究等方面的具體內容,逐步實現以“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為主線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掌握專業能力和具備職業素養。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努力提供相應的資源,通過提供到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機會,使學生能提前熟悉企業工作環境,深化學習專業領域相關技能,加深對職場文化、企業運行及團隊合作與社會責任感的理解,逐漸習得并塑造匹配的價值觀,使大學生較快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順利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與用人單位招聘不到滿意的員工之間供需矛盾的存在,需要高校主動適應就業形勢的新變化,真正將職業指導融入人才培養過程,面向就業需求,建立以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強調全程、全員、實踐的精細化職業指導體系,充分調動高校、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系2019年度廈門理工學院教改課題項目“精準化職業指導體系研究”(JG2019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