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群
教師是一份需要智慧的工作,我們在每天的忙碌中一定要學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留點時間思考,反思教育教學中可以改進的方式方法,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教育幸福感!反思的點不一定只停留在教學的設計上,也可以在很多細微之處,比如:如何高效管理作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如何激發學生復習課的興趣等。
筆者結合本人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將自己多年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經驗積淀總結成一些教學小妙招與同行們分享。
進入中高年級后,兩班數學的作業量壓得老師們喘不過氣來。一部分原因是作業量和難度的雙重增加, 另一部分是因為一直有小部分學生訂正拖拉,老師如果不用名單一個個對照著收就容易有漏網之魚。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事半功倍呢?這就需要發揮孩子們的力量,所以培養得力的組長和課代表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一年級就開始帶的班級,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就更完美了。
具體做法如下:比如《補充習題》,老師批完后,不管對的錯的《補充習題》都一起讓課代表吩咐組長發下去,每個孩子拿到后,檢查一下自己的作業情況,全對的就把本子還給組長,有訂正的就抓緊訂正,訂完交給老師批改,批完再把本子交給組長,組長收齊一組本子就放到班級櫥里,課代表再抽空檢查作業上交情況,等全都收齊了就匯報一下老師,同時老師要和孩子們提前約定完成這項作業的最晚截止時間。通過這個管理作業的方法,既調動了組長的工作積極性,也大大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一舉多得!
在手機、電腦網絡充斥的今天,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逐漸深入人心,這種快餐式的知識傳播雖然直觀、高效,但對沉下心來靜心學習的習慣培養卻有著很大的干擾。微課、線上學習等課程從視頻上直觀輕松地了解新知,大大提高了預習效率,給孩子們減輕了很多預習的負擔。但這并不完美,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借口用手機學習而沉迷游戲,有的只是很專注地觀看視頻講解,卻沒有自己的一點獨立思考,漸漸地就會失去思考的動力。
縱觀現在的教材,比我們小時候更加生動,更貼近生活,編排也更加合理。例題思考的過程也有呈現,還有一些方法的總結,所以對大部分孩子而言,讀懂書本應該不是很難。而獨立讀懂書本和看一節視頻課的短期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甚至于看視頻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但長期而言,用閱讀書本來預習的方法更占優勢。
這種樸素的預習方法可以培養孩子靜心閱讀、獨立探究的好習慣,也可以更好地保護孩子的視力。
每個學期期末考試前的最后一節課,是我和孩子們約定俗成的“猜題課”,這學期也不例外。我讓孩子們提前把書、練習本、回家作業等做過的練習整理一下,從里面整理出一兩道易錯題,或者也可以根據我們班同學平時的學習情況,自己出一兩道易錯題,在“猜題課”上相互提醒,看誰和出卷老師心有靈犀。
“猜題課”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課上,大家爭相把精心準備的易錯題和同學們交流,有的孩子剛說了題目的開頭,大家就猜出了他要提醒的是哪道題,大家可謂心有靈犀。有的孩子把題目摘錄在紙片上,工工整整的字跡,彩筆描畫的關鍵詞,處處都透露著孩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正是有了孩子們課前的精心準備,才有了課堂上面面俱到的猜題,從計算、填空、選擇、判斷到畫圖、解決問題等,每個題型都有孩子們考慮到,比我想得還要細致周到。時間在孩子們熱烈的討論氛圍中轉瞬即逝,下課了孩子們還是不愿意停下來,還熱情地邀請我給他們“加課”,或許,這就是發揮孩子自主學習,體現孩子主體地位的魅力吧!
當然,“猜題課”除了讓孩子們準備易錯題外,我還讓孩子們提前在家里練習講題,用最清晰的思路、最快的語速、最簡潔的語言把題目表述出來。通過“猜題課”,孩子們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同時,也增進了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大家都為能讓班級同學考高分而努力拼搏著。精彩的“猜題課”,畫面真的很美!
為什么談起“有痕”要強調一下數學老師呢?因為通常數學老師比較理性,一些“有情懷”的做法似乎是文科老師的特質。其實不然,數學老師也可以有情懷,也可以在教學之路上“拾拾貝”,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貝殼一:新課板書
每節數學新課都有許多零散的知識點,板書把知識點串聯起來,有時還會結合課上的動態生成一些新的信息。一份完美的板書呈現的是一節課所有的重難點,如果一下課就擦去,實在可惜。同時,板書還可以為下次再教這課提供教學參考和反思。
貝殼二:課堂反思
在減負呼聲如此強烈的今天,真正實現孩子的減負,老師就務必要提高課堂效率。但每節課下來,多少總有點不盡完美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把這些點滴的不如意反思一下原因,多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沒有哪里還可以改進”等,相信如果能堅持一學期的話,學科專業上的成長會很明顯的。
拾貝三:他人精華
每學期我們都有聽課、講座等各級各類學習活動,如果我們能把學習的資料都收集整理好,把每一次學習都當成自己成長的一次“灌溉”,那我們一定能聽到“拔節”的聲音!
老師是一份充滿智慧的工作,讓我們智慧多一點,成長快一點!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