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美玲
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要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才。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學生保持“會玩”的能力,要滿足他們對于“閑暇”的要求,使他們的“自然本能”得以釋放。教育應盡量為孩子創設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擺脫平庸,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讓他們“會玩”和懂得“玩”,在“玩”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甚至“玩”出未來的人生精彩。
早在七十三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飽含深情地寫過一篇《創造宣言》,文中,他為我們繪就了一幅“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圖景,并發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的呼喊,發出“創造之神!你回來呀!”的召喚,表達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堅定意志與決心。而錢學森關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之問,也直指我們國家創新力不足和創新人才匱乏的問題。同時,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這也無疑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
我們不禁要問,面對新的形勢,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如何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需要首先厘清一個概念:創造力。
對于什么是創造力,有多種解讀,在這里,我更愿意站在教育的視域上試著對它加以說明:創造力,是人特有的一種綜合性素養,它與人的智識、技能、意志品質等具有高度相關性,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種內隱性的能力存在或高級心理活動,也可以把它看做外部行為帶來的創新性產物。學校教育的重點不在單純的智力開發,更在于受教育者創造力的培養之上。
科學的證據已經證明,個體都是具有能動的創造力的,或者說所有個體都是充滿可能的潛在的創造者,都是“一粒充滿生命力的種子”,那么,為什么個體在他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地失去了萌發向上的動力呢?我想,最大的問題只能來自個體意志的缺失與積極意愿的泯滅。
馬云曾經在上海市浙江商會第九次會員大會上發表演講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創新不好,歸根到底是教育的問題”。作為教育人,我們聽了有些不太淡定和覺得有失偏頗,但我們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孩子創新力不足是一定與我們的教育脫不了干系的。馬云還做過這樣的表述,“中國的教是沒有問題的,育是有問題的。教,中國的學生全世界考試最好,但是我們育是培養文化、情商,我畢業于杭師大,可能畢業于北大、清華,現在每天就在研究了。因為我是畢業于杭師院,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我們是教,把育的東西拿走了”,他并補充說,“如果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育、我們的玩、我們體育,這些東西才會不斷出現。很多畫家是玩出來的,很多運動員是玩出來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來的”。
由此,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論斷:要培養孩子的創新創造力,就要讓他們“會玩”。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說過,“我們的心智需要松弛,倘若不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精神就會垮掉”,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也曾經指出,“富于娛樂性的閑暇不僅在當時有益于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對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長期的作用”。而在2013年春節前,寧波市教育局便發文,在全市推行“閑暇教育”,把對孩子的休閑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對待,以培養科學的閑暇觀為宗旨,使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主動的創造精神,對發掘學生的興趣愛好,規劃指導學生的價值追求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席勒在他的《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人應該同美僅僅進行游戲,也應該僅僅同美進行游戲”,這一充滿浪漫情懷的關于美學教育的論斷,飽含對完美人性培育的人文關照,暗合了教育的對自由、自然乃至自覺的追隨,也充滿了對教育的工具意義及理性主義的警惕。人與美的“游戲”,可以避免人的被異化,為人性的解放和完滿找到了一個具建設意義的出口。 “只有當人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游戲;而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在此,我們可以把“游戲”看做是愉悅而美好的自然與自由的生活,我在此強調“自然”,是因為在我看來,真正的“游戲”除了需要關照人性,它應該是一種人的自然本能與創造性的釋放,而失卻了“自由”,人便不是真實的自己,他的行為也不能成為自我意志的表達與展露,并不“如其所是”,只是提繩木偶。沒有了自然與自由的人并不是完整的,何談自我創造力的培養與發揮?
對于孩子,我們要敢于放手,他們的思維往往比成人更豐富更新穎,也更有想象力,我們應該盡量的加以保護、鼓勵和推動,為他們創設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這種思維發展下去,它會成為一種創造的力量,孩子也就能擺脫平庸,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讓他們“會玩”和懂得“玩”,在“玩”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甚至“玩”出未來的人生精彩,“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作者單位:山東省海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