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聯
導致學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學校因素和學生因素兩個方面,并就防止流失提出八個方面的措施。
1.1 學校自身因素
(1)專業設置和學校硬件設施不匹配,導致學做脫節。多媒體的介入,雖然使理論有聲有色,但因種種條件所限,許多理論還是不能通過動手實踐及時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既不能深化對理論的理解,也噬了學生“學技能”的初衷,喪失了學習源動力的學生自然選擇離開學校。
(2)班主任的涵養影響學生去留。講究與學生溝通技巧,懂得收放自如、寬嚴結合,能夠快速感應學生的心理困惑,及時巧妙地應對突發事件,為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環境是班主任應有的素質。許多班主任不能正確分析多變的學情,遇事簡單粗暴,不懂得靜下心來靠近學生,研究學生的所思所想,幾次師生情感碰撞,就讓許多學生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從不喜歡老師到不喜歡班級,繼而演化成不喜歡專業。
(3)評價方式滯后。老師和學校明明知道,招來的學生中大多是義務教育階段習慣不好、學習能力差,自以為是又學無目標的個體。不能認同這種現狀,還是用考試分數高低、行為習慣好壞等固有的短板來評價他們,使很多學生來不及顯露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潛質,自信心就在不自覺地觸碰學校各種規矩中枯萎了,在老師不斷地批評教育中泯滅了,離開學校就成為他們的選擇。
(4)教學缺乏專業特色,沒有結合區域經濟特點研發相應的校本教材。照本宣科、學非所用、呆板的課堂引不起學生共鳴;圖紙上設計,黑板上布局創設不了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生產場景,理論轉化為技能的實效在學生的感應圈里得不到顯現,學生想學的學不到,老師想教的學生又不愿意學,教和學不能在一個節拍上律動,致使學校和專業的魅力打了折扣,離開學校就不足為怪了。
(5)環境的影響。多媒體的魅力正顯現在各個領域。多變而豐富的信息量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唯我獨尊、自私沖動、不計后果、無畏無敬等各種行徑通過多媒體一次次的刺激著學生的視野,不良思潮不斷浸染著學生稚嫩的神經和思維,學校的防范措施又不能有效地割斷這種侵蝕,導致種種扭曲的價值取向左右著學生,造成學生罔顧家人的渴望和學校的期待,不負責任的離開學校,在社會上游蕩,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6)全員育人氛圍不濃,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沒有形成合力。
面對學生各種違紀現象,班主任和課任老師缺乏互動,不能將各種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管理、教育學生的合力,從而分析違紀事件頻繁發生的深層次因素,進而集思廣益找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而是出了事情,要么各行其道,由點及面,有意識地放大負面效應,要么彼此埋怨,有時甚至將這種怨氣轉嫁給學生,使學生抵觸情緒油然而生 ,割裂了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學生在學校找不到疏解郁悶的心靈港灣,就只好到社會上去尋找寄托了。
(7)學校對流失重視度不夠。
面對學生流失,學校缺乏可行的預防措施,信息不暢通,沒有定期的周、月報制度,致使學生流失很久了,相關部門還不知情。對剛入校的新生沒有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拉近學生與學校、學生與專業以及同學之間的心理距離,喪失了留住學生,穩定思想,明確專業方向的最佳時期。
(1)狂妄、任性、責任感缺失是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共性;學無目標,寂寥和無奈又成為中職學生擺脫不了的牽絆;“能力高低不重要,全靠關系來撐腰;有錢能使鬼推磨,假文憑一樣在逍遙”等錯誤觀念在學生尚未成型的價值觀、人生觀底片上涂抹了不應有的顏色,使很多學生沒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和激情。
(2)職業學校、成人中專、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等都盯著為數不多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為了完成招生指標,就不論學生品質優劣和成績高低,一律招收。大批具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在職業學校集聚,違紀率自然就高。再加上不少學生讀中職也是無奈之舉,缺乏學習的內驅力,成績不好就自暴自棄,選擇中途輟學就是定勢。
(1)精心上好“開校第一課”。結合網絡逼真的優秀畫面,搜集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設計不同專業學子靠雙手努力創造幸福生活的場景,把“開學第一課”努力打造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堅定學生學習信念、理清學生學習思路、明確專業發展方向平臺。
(2)講規矩、揚正氣、樹形象。要將法制教育滲透到每一堂課當中,教育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運用各種手段在校園網的平臺上大力宣傳發生在校園內的好人好事;借助各種紀念活動,挖掘紅色基因的教育魅力;宣講好故事、樹立好榜樣;凈化校園網絡環境,讓校園網真正成為傳承文明、弘揚正氣、傳播知識的播種機和揚聲器。對極個別違法亂紀且屢教不改、膽大妄為的學生要掃地出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讓企業的生產過程進入課堂,讓工人的實干精神進入課堂,讓工匠的創造意識和克難攻堅的精神進入課堂,轉變“不勞而獲、無事可為”的狀態,樹立“奮斗是青春的底色”思想;有針對性的更新設備,改善硬件設施,創設更加逼真的現實生產場景,落實“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教學能力;
(4)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模式,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教師要緊緊圍繞“掌握技能”這個中心,取舍增刪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借助多媒體,采用參與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力”為抓手,力爭做到學做合一,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針對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關注點,捕捉和延續學生的興奮點,適時調整課程進度計劃和內容,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不斷激發學生扎根專業,學好技能的原動力;
(5)講究工作方法,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要用過激的言行刺激學生。要認可和把握學生的現狀,既不能忽視學情隨意拔高標準,也不能想當然的降低要求;規矩面前既要一視同仁,更要講究方式,不能簡單粗暴。對于學生的缺點應該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策略,同樣的問題發生在不同的學生身上,老師都不要過早地下結論,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地琢磨發生的前因后果,然后才能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法,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即使常常犯錯誤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用放大鏡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并引導他們樹立自信,改正錯誤。要尋找合適的場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疏導,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6)讓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學生彰顯潛能、陶冶情操、樹立自信的舞臺。借助演講會、辯論會、書畫展覽、歌詠比賽、朗誦比賽、體育比賽、技能大賽、文藝匯演、文明風采展示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參與中發掘潛能、增長才干;
(7)改革單一的評價方式,將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學習過程、課外活動、集體勞動、環境保護、體育運動等各種活動中認真積累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意識地放大和激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找到自信,認識自己。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8)做好就業安置工作,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學校要設法通過“訂單培養”模式,確保更多選擇專業的學生“學習有目標,就業有崗位”。讓學生吃下“定心丸”,有了“歸屬感”,更加堅定扎根專業、掌握技能、謀劃人生的決心。要構建“校企聯盟”平臺,采用“1+X”證書制度,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增加學生融入社會資本;通過各種“推介會”和“雙選會”,暢通就業渠道,做好學生就業安置工作。同時要對畢業生進行定期跟蹤,分析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情況和遷移變化情況,科學研判就業形勢,適時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使學校的教學方向緊扣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脈搏,使更多的學生學到順應時代潮流的實實在在的就業創業本領。積極收集畢業生中的創業就業“典型”,在校園內廣為宣傳,讓他們的奮斗經歷成為激發學生扎根專業、學有所長的穩定劑,讓他們的成功經驗變為學生克服困難的推進器,讓“工匠精神”化作中職學生就業創業的信心和勇氣,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用雙手去繪制自己的人生藍圖。
(作者單位: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