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龍 謝群
在“新工科”理念下,機械制造工程訓練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了優化與探討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筆者首先分析傳統工科背景下的機械制造工程訓練的現狀,然后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針對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制造工程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優化提出解決策略。
2017年,“新工科”劃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的重點。2月份,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份的“天大行動”,6月份的“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已經形成,在全國各級各類高校中針對“新工科”的研究和研討也層出不窮。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在實踐中,教育改革發展要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要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優化。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教40條”,為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標,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指明了方向。
1.1 傳統工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地位和高校教學質量的地位還不夠扎實,校領導、教師、學生投入仍不能達到穩定狀態,教育理念還不夠先進,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還跟不上改革相應措施。
1.2 機械制造工程訓練開展的工種不夠連貫,目前很多高校受機械制造工程訓練的各方面限制,影響了學生對制造業的全面性掌握。工廠的模式管理,教師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壓榨化、僵持化等,目前狀況無法達到社會的需求化。設備陳舊落后且數量不足,嚴重影響機械制造工程訓練的創新型教學的開展和實訓的效果。學生工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則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1.3 “缺人才”不只發生在未來,還發生在眼前,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經濟范圍都呈現人才支應遠遠不足現象,表露出我國工程教育與新工業、新經濟、新發展等有所脫節的短板。嚴重困乏現代的教學手段,一直采用“演示——跟蹤”這種單一教學模式,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樂趣。由此可見,課堂成了“照本宣讀”出演的“呆板舞臺”,教師是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無法看到教師的應變性,更談不上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開拓性。
2.1 工程教育理念陳舊
新工科倡導的是工程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現實相結合、國內外工程教育的改革經歷和教訓相結合,提出工程教育的改革創新理念和思路相結合。
2.2 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分類發展體系混亂
面向新時代發展、面向世界發展,面向新工科專業的優化與探討發展,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結構與內容的全面調整等。分析研究高校歸類發展、工程人才分類培養的體制,提出推進工程教育特色。
2.3 人才培養模式落伍、教育教學質量滿足不了人才培養的現狀
教育培養規劃、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驗的根源上,開展深化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在增強中國特色、國際交流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根源上,研究新工科專業教學質量相關政策與配套措施上,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根源上等,研究提出新工科的發展。
3.1 加強塑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從學習環境上,解決學生學習思想動力不足的問題。高校可以通過科技文化節、科技創新競賽、辯論賽、專家學術報告會等,為學生提供優化平臺,激發學生的以賽促學、以學促賽、以賽促訓的學習動力。
3.2 促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化改革
從教學體系上,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短板問題。以學生在專業范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為核心,以科技競賽、科研項目、科技創新等為載體,通過問題誘發、強化學習積極性動機,帶動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解決策略,以及解決問題和優化改革的能力。
3.3 加強師生互動交叉體系
從互動根源上,解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脫節短板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互相提問,讓教學環節中彼此質問、聯手思索大力開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讓學生與老師彼此的也能充分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做到“互相交流、互相質問”,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從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樂趣。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交叉能力。
3.4 完善全閉環及時反饋模式
以“新工科”為背景,探索建立以“及時提出問題———及時制定實效性的方案———及時執行過程———及時階段性反饋———及時全過程反饋結果———及時分析總結”為主干的全閉環模式優化體系,這一詳細的過程完全由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大力展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動腦、親自動手和親身協作的能力,“壓力”轉變“動力”,培養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
3.5 優化高素質復合型培養模式
突出新能力強、工程實踐能力強和具備國際競爭力是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復合型“新工科”人才所必備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能力,更加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踏實肯干、不怕吃苦的科學態度,培養良好的心態素質、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實現育人的目的。
3.6 選拔高職稱優秀員工走進校園擔任教學工作
“新工科”更加強調學科的實效性、交叉性、應用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新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聯系。安徽某本科高校在對照傳統工科存在的弊端不斷找出自身傳統工科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的同時,深刻領會各類專家對“新工科”的闡述與理解,不斷改進人才培養的體制和機制。由企業選拔具有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的優秀員工來優化教學工作。
3.7 加強鞏固鼓勵師生多元性、交叉性學習
教學方面,“鼓勵工科學生至少選修2門及以上人文、社科、經濟和管理類課程”寫入人才培養方案,鼓勵不同專業背景、生活背景和思想概念的人構建一個多元、開放和包容的共同體,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該做法與新工科注重知識的交叉這個特點不謀而合。科研方面,安徽某本科高校逐步設立了跨學科的學科群,目前已經設立了“光機電與人工智能研究院”橫跨電子工程、汽車工程、計算機工程、機械工程、軟件工程、數學建模技術等領域,主要瞄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等技術革新發展的方向。
在做好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基礎上,最關鍵的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它甚至加大與企業的結合,共同教育,加大、加強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踐力度,延長一定時間,同時學校的實習工廠也應充分發揮作用,開放實驗(訓)室,允許學生主動進入實習工廠,自選性的實習,工科學生培養的最大特點,就其要加大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在課堂上,在黑板上是永遠培養不出工科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
本文系2017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教學研究項目(重點) :新工科背景下金工實訓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與改革研究項目號:2017xjy03。
(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