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編輯/小丁
國際疼痛學會決定從2004年開始,將每年的10月11日定為“世界鎮痛日”。作為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多的主觀內在感覺——“疼痛”,是人類經常遇見的問題。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癥狀,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會消失,所以至今還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疼痛的折磨。
那什么是疼痛呢?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它既是機體對創傷或疾病的反應,也是疾病的癥狀。急性疼痛起病急,往往會伴有心血管、呼吸、消化以及代謝、內分泌,甚至免疫功能的改變。而慢性疼痛持續數月以上,常可降低食欲,影響睡眠,從而導致抑郁、焦慮等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改變。因此,對于疼痛,需要及早治療,必須合理應用鎮痛藥,才能緩解疼痛、減輕患者痛苦。
疼痛通常是由各種傷害性刺激引起,從而導致組織損傷的。傷害性刺激主要有物理性刺激(刀割、棒擊、電流和高溫等)、化學性刺激(強酸、強堿等)、生物性刺激(如蚊蟲、蜂類叮蟄等)和生物活性物質(組織細胞炎癥或損傷時釋放入細胞外液中的鉀離子、5-羥色胺、乙酰膽堿、緩激肽、前列腺素和組胺等)。
疼痛的表現多樣,這與疼痛發生部位、影響因素和體位等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疼痛部位多為病變或損傷所在部位,如胸痛、腹痛、腰背痛或關節痛等。疼痛性質有脹痛、悶痛、刺痛、切割痛、灼痛和絞痛等。疼痛程度有輕微疼痛至劇烈疼痛。另外,某些體位可使疼痛加劇或減輕。
需要注意的是,在疼痛時,患者有可能會伴有焦慮、睡眠紊亂、食欲減退、便秘、發熱、寒戰、惡心、嘔吐甚至休克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導致患者個性改變、引發心理障礙等。

1.治療疼痛時,需明確治療目的。就是要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包括維護和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精神狀態、家庭及社會關系,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制訂治療計劃時,要考慮疼痛強度、疼痛類型、基礎健康狀態、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對鎮痛效果的期望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把疼痛治療帶來的心理負擔降至最低。

3.對不良反應的處理,要以預防為主,鎮痛藥與控制不良反應的藥物應合理配伍。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和身體反應,采取必要措施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4.采用多種形式綜合治療疼痛。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此外還有非藥物治療,兩者可以結合使用。主要鎮痛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和阿片類鎮痛藥。對于輕度疼痛可應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對中度疼痛主要應用弱阿片鎮痛藥及其復方制劑;對重度疼痛,弱阿片鎮痛藥無效時可采用嗎啡等強效阿片類藥。在治療時,可根據具體情況應用輔助藥,如抗抑郁藥、抗驚厥藥等。對癌性疼痛患者,應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三階梯鎮痛原則。非藥物療法可在慢性疼痛治療全過程中任一時間點予以使用,可供選用的方法有外科療法、神經阻滯療法、神經毀損療法和神經刺激療法等。
5.用藥前應盡量明確病因,同時應積極對因治療;原因不明的疼痛患者慎用鎮痛藥,以免掩蓋癥狀、延誤診治。嚴禁濫用阿片類鎮痛藥,應以無創給藥或口服為首選途徑。有吞咽困難和透皮貼劑禁忌癥的,可選擇經舌下含化或經直腸給藥;仍無明顯改善者可經肌內或靜脈注射給藥;產生難以控制的不良反應時,可選用椎管內給藥或復合局部阻滯療法。用藥時,要選擇適當的給藥時間和給藥劑量。
6.要重視對患者心理、精神問題的識別和處理。
疼痛一方面是機體面臨損害或疾病產生的信號,另一方面又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需提醒患者應加以重視,及早就醫,積極治療,以防機體遭受更大或更長久的損害。規范化疼痛處理是近年來倡導的鎮痛治療新觀念,唯有強調規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診療水平,減少疼痛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疼痛治療時,選用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多種給藥途徑交替使用、按時用藥、個體化用藥,可提高鎮痛效果。但在藥物選擇上應予以重視,避免盲目聯合用藥,力爭用最少的藥物、最小的劑量來達到滿意的鎮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