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錕/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港新區畜牧獸醫服務站 226156
豬瘟和非洲豬瘟分別是由豬瘟病毒和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的一種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不同飼養方式、不同生長階段的豬均可感染這兩種疾病,發燒、厭食、腹瀉、死亡,母豬流產是這兩種病的主要臨床特征,這兩種疾病對養豬業危害嚴重,為 A 類動物傳染性疾病。由于這兩種病的臨床癥狀具有相似性,在生產養殖中養殖戶很容易將這兩種病混淆。但它們的病原學、致病機理、流行病學、疾病危害以及防制方法并不相同。因此,準確辨別二者區別,對癥采取預防治療措施,對于控制病情和減少經濟損失具有重要作用。
1.1 病原學豬瘟病毒,隸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為單股正鏈RNA病毒。豬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但使用化學物質如氫氧化鈉、次氯酸鈉、甲酚溶液等中能很快使其滅活。
非洲豬瘟病毒,隸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雙股線狀 DNA 病毒。該病毒具有極強的生存力,常溫下,在土壤中可存活90d;尸體腐敗后3個月的血液中仍有活的病毒存在。只有用60℃ 20min的消毒方法處理才能使該病毒失去活力。
1.2 流行病學豬瘟病毒可引起各品種及不同年齡豬群易感,幼齡豬最為易感。采食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病毒進入機體后,最先定居在免疫器官扁桃體,然后再進入內皮細胞、淋巴器官及骨髓內進行增殖,從而導致出內臟器官血癥及機體的血小板減少。病豬或無癥狀的持續感染的家豬以及野豬是直接接觸的傳染源。
非洲豬瘟亦可引起不同品種、不同年齡豬群同樣易感,成年公母豬尤為易感。該病毒主要由呼吸道入侵,首先在扁桃體和鼻粘膜附近的淋巴結增殖,然后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紅細胞及白細胞中含毒,此后全身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
1.3 臨床癥狀由豬瘟病毒感染的發病豬體溫上升到 40~41℃,為“稽留熱”,病豬出現食欲不振、間歇性腹瀉、眼結膜潮紅等癥狀。急性豬瘟,潛伏期多為2~3d;亞急性及慢性豬瘟的潛伏期多為5~7d,發病率和死亡率為45%~60%。妊娠母豬感染后可導致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或死產。
非洲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5~9d,發病豬體溫 40℃~42℃,全身皮膚有較大或彌漫性出血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血便,當前獸醫臨床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最為常見,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 100%。
1.4 病理解剖對感染豬瘟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漿膜、黏膜和內臟器官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出血點;腎臟呈灰白色并伴有有針尖狀出血點,病變尤為明顯;脾梗死;淋巴結周邊出血,呈大理石狀;回腸和盲腸口有扣狀潰瘍(俗稱“爛腸瘟”),具有一定肉眼鑒別診斷意義。
對感染非洲豬瘟的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漿膜、黏膜和內臟器官有較大或彌漫性出血塊;腎臟呈暗紅色;脾充血呈黑紫色,并伴有腫大;肉眼明顯可見肺水腫較為嚴重。
目前,我國采用以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接種為主的綜合防控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豬瘟的流行。盡管如此,豬瘟仍時有發生,并呈現非典型性,出現“遲發現、難辨別”的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豬自身和外界因素外,疫苗免疫失敗是出現豬瘟不斷發生和流行一個重要原因。筆者將通過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與走訪調研對豬瘟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以便為今后的豬瘟疫苗免疫提供一定的參考。
2.1 免疫水平低下由于先天或自身因素,部分豬的免疫系統建立不完善,免疫后的抗體水平不能達到有效抗價,一旦感染病毒后雖無明顯癥狀,但在其存活期終生帶毒,呈亞臨床感染狀態,在養殖生產中成為潛在危害,造成了豬瘟在某些地區的不斷發生。
2.2 母源抗體干擾母源抗體作為一種天然主動免疫對初生仔豬具有較強的保護作用,但母源抗體過強或過低都會影響仔豬的免疫效果。養殖場或散養戶為了減少母源抗體的干擾,提高免疫效果,應在免疫接種前對母源抗體進行滴度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適時調整母源抗體的整齊度,選擇最佳的免疫時間再對母豬和仔豬進行加強免疫和首次免疫。
2.3 免疫程序混亂通過走訪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豬瘟免疫程序在注射時間、注射劑量和注射次數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養殖者缺乏相關的免疫意識和技術,很多養殖戶盲目套用別人指定好的免疫程序,不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符合本場、本地區的免疫程序,只會照抄照搬,導致免疫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