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紅/青海省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810003
豬弓形蟲病屬于人畜共患原蟲病,以患豬出現高燒、呼吸困難和懷孕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為主要發病特征。本病傳染性極強,治療不及時往往會給養豬場戶造成嚴重損失,甚至威脅人類健康,為此積極做好豬弓形蟲病的診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意義。
豬是弓形蟲重要的中間宿主,不同性別、品種和年齡的生豬均可感染弓形蟲病,相較于仔豬和保育豬而言,成年豬的弓形蟲的感染機率較高。當飼養管理不嚴格,圈舍周邊有犬貓等活動時,其糞便中排出弓形蟲卵囊污染飲水和飼料,加大豬感染弓形蟲的機率。豬弓形蟲病的高發期是春季和夏季,多呈散發性流行,具有較高的傳染性,極易導致全豬群感染,病死率高達60%以上。
豬弓形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3~7d。發病初期患病豬皮膚全身潮紅,特別是耳尖、腹部皮膚出現圓形血斑,可視粘膜發紅,體溫急劇升高達41~42℃,呈高熱稽留,精神不振,伴有嗜睡、流鼻液和咳嗽癥狀,便秘、排茶黃色尿液,食欲下降甚至廢絕;發病后期可見呼吸困難,站立不穩,有時可見后肢麻痹、關節腫大,部分病豬出現轉圈等神經癥狀,懷孕母豬還可引起流產,產死胎;重癥病豬終因衰竭而亡。
病死豬全身淋巴結腫大,以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顯著,剖檢可見肝臟質硬腫大,表面有壞死灶呈灰白色;肺小葉間質增寬,有大量漿液充盈,肺表面有壞死灶呈灰白色;脾臟腫大明顯,腎臟表面有出血點,胸腹腔淡黃色積液增多,氣管內存在泡沫狀黏液,心臟內外膜存在點狀出血,心包有透明黃色積液
4.1 無菌采集病死豬肺、肝組織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恒溫(37℃)培養箱中培養24h,未觀察到有細菌菌落的存在,能夠排除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疾病。
4.2 采集發病豬耳靜脈血涂片,顯微鏡觀察有蟲體;采集病死豬淋巴結、肺組織制成涂片,經姬姆薩染色后鏡檢可見外呈弓形的滋養體,一端稍尖、另一端鈍圓,細胞質和蟲體細胞核分別為藍色和紅色。
4.3 豬弓形蟲病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有間接熒光抗體技術、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補體結合試驗等,其中IHA便于操作、價格低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較強的特異性,可作為輔助診斷的理想方法。
4.4 臨床上應注意加強本病與豬偽狂犬病(以冬末初春高發,主要為非化膿性腦炎變化與呼吸系統病變)、豬瘟(豬瘟病例全身彌漫性出血、有出血點和淤血斑,淋巴不腫脹;弓形蟲病豬全身淋巴結腫脹,伴有呼吸異常癥狀)等疾病的鑒別診斷工作。
4.5 根據流行特點、發病癥狀、病理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測能夠確診豬弓形蟲病。
5.1 按照無害化處理方式對病死豬進行掩埋或焚燒;圈舍和周邊環境采用3%氫氧化鈉溶液噴霧消毒,水料槽等用具采用火焰消毒;對發病豬進行隔離治療。
5.2 每頭病豬肌肉注射10mL 12%復方磺胺甲氧吡嗪注射液,1次/d,連用5~7d,飼料中按每kg體重拌入5mg黃芪多糖+80mg磺胺間甲氧嘧啶供病豬進食,1次/d,連用5~7d;或病豬每天內服1次100mg磺胺甲唑。連用3~5d;
5.3 中藥方劑:常山10g,檳榔7g,柴胡、桔梗、麻黃各6g,水煎取汁,候溫灌服于病豬,每天1劑,連用5d。基于西藥的治療,同時使用中草藥輔助治療,有助于加快病豬康愈。
6.1 堅持自繁自育,嚴格引種養殖場戶應秉持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確需引種要從正規的種豬場引購,不到疫區引種,從源頭嚴格把關。對于引購的種豬要在場外隔離至少1個月,嚴格檢疫確保無病后,方可與原有豬群合并飼養。
6.2 強化飼養管理一是鑒于弓形蟲的最終宿主是貓,生豬接觸到貓糞極易感染弓形蟲,為此豬場內應嚴禁養貓,防止貓排泄物混有弓形蟲卵囊污染飲水和飼料,同時做好滅鼠、滅蚊蟲工作;二是保持豬舍環境溫濕度適宜,通風透光性良好,強化圈舍衛生管理,避免豬群擁擠飼養,日常應最大程度上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發生;三是豬群飼料營養全面均衡,確保日糧能夠滿足各生長階段豬只的營養需求,增強生豬抗病力。
6.3 定期消毒與驅蟲一方面,貫徹落實全進全出的養殖方式,空舍時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或進行火焰消毒;生豬飼養管理過程中采用消毒劑清洗飼具的同時,也要帶豬噴霧消毒;另一方面,選用廣譜類驅蟲藥定期對豬群開展驅蟲工作,通常在生豬45~60d時進行首次驅蟲,間隔60~90d再進行1次驅蟲,能夠有效防控豬弓形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