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鵬/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畜牧獸醫站 810500
1.1 自然條件下,SPPV僅可使綿羊發病,羔羊最易感染且病死率高;綿羊痘發病急、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妊娠母羊感染后極易發生流產。
1.2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為帶毒羊、病羊,以呼吸道傳播為主,亦可通過受損的皮膚、黏膜以及消化道傳染;病羊的皮毛、分泌物、排泄物和體外寄生蟲以及被SPPV污染的墊草、飼具等均可成為傳播媒介。
1.3 本病多發于冬末和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缺乏飼草料加之飼養管理不當,致使機體營養失衡,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該病。
發病初期,病羊食欲減退、精神頹廢、體溫升高可達42℃呈高熱狀,呼吸急促、眼結膜發紅,有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從鼻腔流出,發病1~2d后,病羊陰囊、乳房、尾腹側、四肢內側、鼻唇、眼四周以及頭部等膚無毛或少毛處出現痘疹,先為紅斑后轉為突出皮膚表面的丘疹,繼而逐漸形成半球狀的淡紅色或灰白色的結節,隨時間轉變為混有膿性內容物的水皰,當膿皰破潰后,倘若未發生繼發感染,則膿皰將于數日內干燥轉變為痂皮呈棕色,痂皮脫落后有紅色斑塊留下,通常于3~4周后逐漸痊愈;倘若有些病羊體質虛弱,抗病力差,出現繼發感染,可能發生非典型的惡性病變,如出血痘、石痘和壞疽痘等,病死率可達25%~50%。
解剖病死羊,可見表皮增生、變性和壞死,真皮表現為典型的漿液性炎癥變化,除皮膚有痘疹外,喉頭、口鼻腔、皺胃、前胃和氣管等處黏膜以及腎臟、肺部均可見痘疹,肺部病變多在胸膜下,呈灰紅色或圓形結節狀;部分病死羊出現淋巴結急性腫脹、肝脂肪變性等病理變化。
典型綿羊痘能夠根據流行病學(發病先少后多)、臨床癥狀(體溫升高、皮膚無毛或少毛處出現痘疹)以及病理變化(皮膚、黏膜和肺臟的痘疹病變)做出初步診斷。非典型病例的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包括血清學診斷(如對流免疫電泳、瓊脂凝膠免疫擴散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和分子生物學檢測:對病羊皮膚組織與細胞培養中的SPPV基因組進行PCR檢測,通過產物特征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診斷。此外,在診治本病時應注意同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鑒別診斷,羊傳染性膿皰的病變大多集中于病羊的口唇部,厚痂及其下肉芽組織增生顯著,嘴唇腫大外翻呈桑葚狀突出。
5.1 及時隔離確診病羊,采用20%石灰乳、3%漂白粉嚴格消毒羊舍及場地環境,病死羊及其污染物、墊草和飼草料等采取深埋、焚燒等方式做好無害化處理。
5.2 當前本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通常采取隔離病羊后進行對癥治療的方法。病羊皮膚痘疹先用2%來蘇兒溶液清洗,再涂抹甲紫藥水或涂抹抗菌藥物軟膏;黏膜痘疹先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再涂抹碘甘油;有條件的可用康復羊血清治療,成年羊皮下注射10~20mL/只、小羊5~10mL/只,預防量減半;病羊繼發感染時,可使用80~160萬IU青霉素進行肌肉注射治療,每天1~2次,連用3d;體質弱、癥狀重的病羊,需靜脈滴注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00mL+10%安鈉咖10mL+5%氫化可的松10mL+5%VC注射液10mL。
5.3 疫苗接種是預防綿羊痘的有效措施之一,防疫技術人員應認真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本病常發地區要及時為綿羊皮下注射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注射劑量為0.5mL/只。
5.4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不但有助于羊只飼養,提高綿羊品質和生產性能,也能夠防止購買羊只時帶進各種傳染病。倘若必須引種時應從非疫區引購,隔離飼養至少一個月并嚴格檢疫,確保無傳染病后方可進混群飼養。
5.5 鑒于體外寄生蟲也可作為SPPV的傳播媒介,為此需要定期驅蟲??稍诎l病季節來臨前,采用有效藥物做好預防性驅蟲工作。肌肉注射阿維菌素或丙硫咪唑,采用溴氰菊酯對群羊進行藥浴,能夠有效驅蟲羊只體內外寄生蟲,提高綿羊自身抗病能力。
5.6 日常注重羊群飼喂管理,強化消毒措施,徹底清除病原體,糞便和污物要及時清理并進行堆積發酵,保證場地環境干燥、清潔;羊舍要具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性能,做到夏季防暑降溫、冬季防寒保暖;確保飼草料清潔,未發生霉變,同時根據羊只營養需求,在冬春時節給予合理補飼,能夠增強羊只體質,有效防控綿羊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