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峰/內蒙古化德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013350
吳海燕/內蒙古化德縣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013350
巴氏桿菌病主要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多種畜禽及野生動物的一類傳染病的總稱。肺炎型巴氏桿菌病是由溶血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并具有分布廣泛和發病迅速的特點。本病在羊群飼養中多有發生,潛伏期不定,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中癥型。
2019年4月某規模化養殖場出現了部分成年羊群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精神萎靡,食欲廢絕,鼻孔有粘液性分泌物,臥地不起等癥狀。
2.1 細菌抹片檢查無菌采集發病羊口鼻分泌物在載玻片上涂抹成一薄片,待抹片自然干燥,用鑷子加持載玻片使其背面在酒精燈火焰上略作加熱使病料固定。經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待抹片自然干燥后,鏡檢觀察。
2.2 細菌培養無菌采集發病羊口鼻分泌物,使用滅菌后的接種環蘸取少量劃線接種于鮮血瓊脂培養基,37℃恒溫箱需氧培養24h后觀察結果。
2.3 藥敏試驗取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氯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環素六種藥物的藥敏片進行藥敏試驗,試驗按照常規方法操作。將放有藥敏片的培養基于37℃恒溫培養箱培養24~48h后觀察結果。
3.1 抹片鏡檢將抹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有短狀桿菌,兩端鈍圓,大小為0.25um×0.6um,單個存在,可見兩極著色較深,未見芽孢,可確診為巴氏桿菌。
3.2 細菌培養培養基需氧培養24h后可見菌落為灰白色、光滑隆起、邊緣整齊、大小中等,但沒有溶血現象發生。
3.3 藥敏試驗本次針對該某養殖場病死羊細菌分離的藥敏試驗中,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氯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環素的抑菌圈直徑分別 為 32mm、17mm、28mm、23mm、8mm,根據抑菌環直徑大小進行藥物敏感性判定為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和氯霉素為高敏;左氧氟沙星和卡那霉素為中敏;四環素為低敏。
中獸醫認為該病病因是畜體虛弱感受濕熱毒邪或寒濕化熱所致,病機是濕熱毒邪壅閉于肺,肺失清肅,閉郁不宣,痰熱壅盛,阻于氣道。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杏仁、甘草和石膏組成。現代研究發現,麻杏石甘湯具有廣泛殺菌、抑菌、抗病毒作用。加味麻杏石甘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芩、金銀花、連翹、桔梗。
中藥方劑為石膏90g、麻黃45g、黃芩50g、金銀花30g、連翹30g、杏仁30g、桔梗25g、甘草20g,加入500ml水先武火、后文火熬制30min,濃縮為150mL藥液對發病羊一次性灌服,并配合環丙沙星肌肉注射,按0.5mL/kg劑量1日分2次給藥。用藥5d后病羊會有明顯的好轉,主要表現在咳嗽流涎癥狀減輕、氣喘現象逐漸消失,食欲飲欲逐漸恢復。對于發病起初或春秋季節進行“未病先防”,可采用以上中藥方劑將原藥打粉拌料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
在2019年9月通過電話回訪時,養殖戶對于發病初期的羊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對于急性病例采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并搞好免疫接種和規范化的管理,該病得到了控制,從而減少了養殖場的損失。
隨著我國養羊業向規模化方向的快速發展,羊只的頻繁調運,呼吸道疾病在羊群中的發生和流行對本地區的羊群疫病防控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現在普遍認為環境因素是肺炎型巴氏桿菌病的致誘病因,該病的發生是由發病前存在的應激條件引起如過冷過熱、天氣陰冷潮濕以及飼料數數量變化和改變造成。對于該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免疫接種,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接種程序,在藥敏試驗中可以看到,抗生素治療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該養殖場分離的巴氏桿菌對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和氯霉素高敏,對于病羊的及時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平時要避免或者減少因飼養管理不當而導致的機體抵抗力減弱的各種因素,對于病羊使用過的墊草等活動過的場地要及時消毒,才能更好的減少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