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內蒙古化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3350
1.1 飼養管理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養豬獲利的關鍵。豬場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管理費用支出;要根據生豬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分階段飼養,合理搭配飼料營養,提高飼料報酬;要充分做好防疫工作,確保豬病的低發生率,節約預防和治療用藥費用;要根據自身情況,合理提升圈舍、飼喂系統、環境控制、糞污收集處理設備等方面機械化水平,提高豬場生產效率。
1.2 品種優良的品種是實現養豬效益最大化的保證。好的品種豬生長速度快、飼養周期短,和地方品種相比可提高經濟效益l0%以上。建議,廣大養殖戶引進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的約克夏、長白、杜洛克和皮特蘭等優良種豬。
1.3 防疫疫情對豬場的打擊往往是毀滅性的,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視防疫工作。豬場要建立衛生防疫制度,實行封閉飼養和管理,運輸車輛進出場區要徹底消毒;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及時開展豬瘟、豬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工作;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保證場區15d、圈舍7d至少消毒1次;要保證豬舍通風合理、干濕度適中,并對糞便和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1.4 飼料養豬生產過程中,飼料成本往往超過養豬總成本的70%,所以合理選擇、利用飼料,提高飼料報酬率對于提高養殖效益意義重大。養殖戶要選擇品質穩定且信譽良好的飼料原料和添加劑,要盡量保證飼料配比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要根據豬只不同的生理階段提供相應的營養,確保生豬飼料的營養全價均衡。
1.5 驅蟲驅蟲是提高生豬養殖效益的重要措施。養殖戶要在妊娠母豬配種前、子豬斷奶后、育肥豬每2個月進行驅蟲,驅蟲藥物可以選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使用驅蟲藥物時不可隨意加大劑量,驅蟲后要及時徹底清除豬舍衛生,用藥后要仔細觀察豬對藥物的反應,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1.6 適時出欄適時出欄是提高養殖效益的必備條件。一般,根據育肥豬生長規律,當生豬體重達到90~110kg時應及時出欄,以保證生豬育肥期的日增重和經濟效益。
養豬業雖然見效快,但同時風險也較大,要想實現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必須盡可能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體措施如下:
2.1 選擇優良品種種豬的優劣是決定養豬效益高低的基本條件,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必須有優良的品種做保證。養殖戶應根據本地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投入產出高的品種,最好選擇生長快、適應性好的二元或三元雜交豬作為育肥豬,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堅持自繁自養,節省開支的同時,可以有效防止外疫傳入。
2.2 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飼養管理是提高養豬效益的前提。根據生豬不同生理階段的需要供給全價飼料,保證日糧質量安全,使豬的生長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合理利用種公豬,提高母豬受胎率和產仔數,做到配種、營養和運動三者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保持圈舍衛生清潔、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溫濕度適宜,給豬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積極推廣使用人工授精、早期斷奶、全進全出等先進的生產技術,降低飼養成本。
2.3 提倡適度規模發展適度規模是指各生產要素在養豬生產經營單位中的聚集程度,豬場的規模越大不一定經濟效益越高。豬場要根據本地條件及個人的經濟實力,確定適度的養殖規模,不斷優化組合生產要素,最終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4 創新發展模式養豬業是一個高污染行業,養豬排泄物直接排放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空氣惡臭、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環境問題,同時糞污中的有害病菌也會直接危害人畜健康,嚴重影響和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創新發展“循環養殖”模式,利用豬的糞便發酵產生沼氣,供農戶生活用氣;發展“田間養豬”模式,直接把豬圈建在大田邊,利用距離優勢解決養殖糞污,讓種植業和養殖業循環起來,既增加了養殖收益,也減輕了環境壓力。
2.5 加強疫病防控疫病防控在養豬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豬群健康,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豬場要牢固樹立“防重于治”的觀念,實施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積極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同時,一旦發生疫病,要及時診斷、隔離,盡快處理,嚴防疫情的蔓延,將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