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華學院,陜西西安 710775)
長期以來,高校黨建工作便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宗旨,以培養具有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合格人才為目標。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履行“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承擔著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育具有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及良好道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可見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圍繞著“人”的培養開展工作的。這“人”的協同,是指學生、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和高校黨組織的多方聯動,即多方的共同合作和參與。
當前高校黨建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于學生而言,在青年模范不斷涌現的同時,同樣存在信仰迷茫、價值觀扭曲的現象。而教師方面,高校黨建背后有支不斷發展的思政教學隊伍支撐,但對思政教育存在的“刻板印象”卻令這一群體處于尷尬局面。從黨組織角度來看,雖從整體建設方面對黨建工作進行布局,也對思政教學提供了關鍵支持,但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日常教育方面,學校黨委和二級院系黨組織,思想政治教育部門開展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教育上還存在割裂現象,缺少合作和協同建設。
高校思政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向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而大學生黨建工作是建基于思政教育上的,是對其中的優秀分子開展的進一步教育,如果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缺失,就勢必會影響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效果的呈現。自從十九大以來,為了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部研制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其中第十點改進完善考核方式中特別規定了“應優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優良的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黨校學習。”可見二者協同教育已上升到國家意志的層面。
鑒于當前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中割裂的情況,將黨委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門雙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互相彌補不足,攜手共進。不僅有助于新時代黨建工作的不斷推進,更加凸顯“以人為本”教育宗旨的核心理念,讓每個個體都能在“人”的協同中發現集體的力量,更能從中發掘屬于自身的價值。在多方視角的驅動下,思政教學在黨建工作中“失語”、思政教師隊伍的尷尬處境等有望獲得改善。
高校黨建工作同思政教育之間建立緊密聯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方協同共筑黨建工作的宏大格局。目的不僅是讓個體在其中認識自我,認同集體。更是對于高校黨建工作發展瓶頸的破解,進而尋找思政教學同黨建工作協同一體的可行方案。
在高校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中推進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意義重大,它是當代大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是黨和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殷切期望的必然要求。
國家在堅持黨的領導和思政教師隊伍培養、黨建工作與思政教學同步推進等多方面,都給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那么在實踐中,我們以西安培華學院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踐為例,探索二者協同互構的路徑和制度保障。
在新時期政策的整體布局下,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黨組織無疑是其中的核心力量,這一主體在協同發展中自然應當發揮關鍵作用。西安培華學院校黨委從頂層設計,建立了校院(思政部)兩級黨委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政課教學的領導協調組織,系統規劃二者在教育教學內容、各自的任務邊界劃分等方面有區別又協同開展工作,二者加強定期工作交流、日常事務溝通。
第一,解決內容相似問題。在校黨委和思政部協同開展黨建以前,由于教育的目標高度相關但又分屬不同的組織機構,在缺乏必要的溝通或出于部門(個人)“便利最優化”的考慮時,便會出現“轉嫁”問題,將“不好做的工作”或“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相互推諉。例如思政部的必修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都有“中國共產黨及其成立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等知識,而在校黨委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開展黨課和平時的政治學習等教育環節在內容上也有相似的知識,這就是教育目標的高度相關,但由于二者缺乏溝通,往往是都推諉給對方忽視對此內容的講解分析,要么就是兩部門重復講解。這些問題的解決得益于校領導從頂層設計的互構理念。同時黨建工作和思政課教學的教育對象和實施主體又相互交叉在一起,如果不認真進行頂層設計,“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和“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內容銜接在缺乏有機整合和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極易淪落為“似曾相識的簡單重復”。這不僅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會使學生感到“倦怠”乃至反感。
第二,解決低效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學和大學生黨建工作都只是履行各自的“固有程序”,部門合作意識缺乏,都希望憑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最后卻無法滿足大學生思想成長的需要,致使育人工作成效不高。從而忽視了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真正提高。重發展、輕教育;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在黨建工作中存在;繁重的教學任務量也使得從知識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轉變“乏力”。由于方法的相通性,以至“遺漏”共振,問題更加凸顯。因此,二者應當增強合作,解決方法相通使得問題“遺漏”凸顯的問題。
第三,解決教師隊伍不足問題。首先,通過吸收優秀的思政課教師承擔部分黨建工作,例如請思政課教師上黨課或者邀請黨建工作的專家,走進課堂等“相互介入”的方式以增進共識,并且避免了對大學生開展黨建教育內容的重復。其次,還可以通過舉辦論壇、沙龍等方式積極創造互為學習的平臺。
高校黨組織的建設有賴于思政教學的同步建設,思政課教學要以高校青年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政課的課程特性為現實依據,進行課程改革。
第一,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黨政理論知識與政策前沿熱點帶進課堂,去影響更多的學生,使得絕大多數學生都有上進表現并熱情參與到思政課學習中,進而對黨的理論和政策抱以熱情,增強大學生對黨的熱愛和忠誠。對于學生來說,教學模式的創新嘗試,意味著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講述者”。角色的過渡與轉換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無所適從,但也“倒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融入集體,在思政課上培養對黨建工作的認識。
第二,進行思政課考核方式改革,發揮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帶動作用。近年來高校學生中存在著“輕思政、重入黨”的問題,功利主義思想逐漸蔓延,對于黨建工作和思政教學都并非利好的消息。思政教學雖說是黨建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但在入黨動機不純等因素的支配下,面臨著相對“失語”的困境,這需要引起相關方面的警覺。高校黨建在學者那里被表述為思政教育的高級表現形式,而黨建工作的主要參與對象又是學生群體中的楷模—學生黨員。因而,思政教學不能僅空憑著一腔熱情“走下去”,需要發揮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在思政教學和黨建工作中貫穿始終,便顯得格外重要。
第三,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投入。在課堂的一方天地當中,單純教學模式和理論層面的創新,仍會使思政教學疲軟無力,甚至令黨建工作中“功利”思想盛行的局面無法被根本扭轉。若無法讓在思政教育中表現優異的學生,投身到黨建實踐中學習理論,檢驗理論,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定位。無疑,思政教學原本“堪憂”的吸引力又將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思政課教學改革還要大力增加實踐教學的各方投入。
面對思政教學中理論被視作“空頭講義”的情況,黨組織除調動學生黨員自身的積極性之外,更應該將黨建工作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中,打開視野,潛移默化地讓每個個體愛上思政課堂,激發和幫助其堅定愛國愛黨的理想信念。黨員不能滿足于在黨建過程中的積極表現,更應帶頭樹立憂患意識,借助強有力的外部力量,令學生和教師明白多方協同黨建的重要性。第三方力量的加入,使協同理論在思政教學和黨建工作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的價值有望獲得發揮。
高校黨建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參與,更是與思政教學的配套實施聯系緊密。多方合作有助于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穩步推進,思政教學的創新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要求學生夯實黨政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更應打造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但若缺乏黨組織這一體現政策精神的代表者參與,課堂活動勢必成為“無源之水”。多方協同發展意味著互依互存關系的存在,也證明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政教學的互相滲透。在高校黨建工作多方協同發展的外部前提下,思政教學同黨建工作互助的方案是處于可預期范圍內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