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競鴻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明確首批試點的6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開發、物流管理、老年照護、汽車運用與維修、智能新能源汽車)。
學者們對于“1+X”證書制度試點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解讀。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指出“1+X”證書制度中的1是學歷證書,X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學生自主選擇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與考核,不作為畢業的限制條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孫善學認為“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僅是技術標準或行業企業標準要求的準確體現,還應是能在院校實施的職業教育或培訓標準,與當前的職業資格證書存在差異。
“1+X”證書制度試點要求試點院校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因而大多數學者把“1+X”證書制度試點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提出以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創新路徑。如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杜怡萍等總結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的“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的教學成果,提出高職院校可從建立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機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建立資歷互通互認的框架體系等方面設計“1+X”認證制度;濰坊職業學院李壽冰提出應以專業(群)為基本單元,做好這五項工作:重構人才培養“新”方案、探索培養培訓“新”模式、打造專兼結合“新”團隊、創新校企合作“新”路徑以及拓寬社會服務“新”面向。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是安徽省乃至全國范圍內較早開辦物流管理專業的院校之一。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網絡化課程資源。與企業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體現職業特色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作業流程為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引入物流行業及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并制定課程標準,引入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①創新性:物流管理專業在內容體系、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平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表現為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為適應專業“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加強了實踐性內容的應用、數字化教材及相關資源庫的建設,由理論測試、實踐任務、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構成了立體化教學系統,為教與學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本專業在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發了《配送管理實務》、《物流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等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
②先進性:既保留了傳統物流作業活動的基本要素,又有實質性的改革和發展,順應并符合現代物流企業的信息化作業內容,把其它院校的先進方法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并具有一定先進性的課程體系。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均選用國家或省級規劃教材,同時還與順豐速運、安得物流等企業合作開發編寫了針對儲運實訓、貨運代理實訓和專業綜合實訓的實訓講義。
隨著國家對于包括物流師在內的部分職業資格證書的取消,導致目前物流管理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并沒有與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應。雖然包括本院在內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畢業生僅規定了學生總學分要求,對于獲得計算機等級證書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無強制要求,但大多數學生基于學習或就業目標,會考慮考取若干類型國家職業資格證,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證書導致學生在專業課程內容學習過程中缺乏標準導向。
考慮就業對口率及質量因素,學院物流管理教學團隊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型競賽培訓和考核,進行技能鑒定,但大多數培訓學時無法記錄在專業課程學時中,這種專業課程考核與職業資格考核無法相互融通,形成了課、證分離現象。
目前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已基本完成MOOC或精品資源課程的建設任務,但資源庫使用缺少企業參與渠道,課程資源庫中以理論性課程資源為主,實務性課程資源不足,難以跟上日新月異的物流企業作業實際場景,存在校內課程資源與企業培訓資源的滯后現象。加之學院及政府層面對于課程方面的校企合作激勵機制缺乏,使得雙方存在合作上的利益博弈。
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公共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兩大類型。其中公共類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必修)和公共選修課,課程教學目標是培訓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一般以理論考核方式即可讓學生獲得相應學分;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其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是必修課程,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與實踐能力,雖然部分專業課程完成了項目化改造,大多數知識都能以任務的方式進行測試,但大多數職業院校基于設施設備的場地限制,加之學生人數較多,使得實踐性課程內容被壓縮或被弱化,導致專業課程考核方式仍以傳統的卷面考核形式為主,使得學生對于實務性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不能達到職業標準的相關要求。
將物流管理領域的新工藝和新規范融入教學內容,更新現有教學資源庫,一方面提高學生解決物流現場作業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物流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課程共二大部分,其一是職業基礎課程;其二是對應的初級、中級或高級課程。目前中物聯對于培訓課程編寫了第一版的教材及資源庫,但缺乏職業性,與現有的專業課程教材重復率較高,因而需要建立校企共編立體化教材和課程標準,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1+X制度下進行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的相應調整,優化現有專業課程及培訓課程內容。
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重構,根據不同類型生源需求(統招、自招、社會擴招),智能定制出符合不同生源入口的課程體系,以完成人才分層次培養。形成了包含“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思政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物流職業技能等級課程模塊”的1+X專業課程體系。依據物流職業技能等級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物流職業技能等級課程模塊”由初級、中級和高級課程組成,可開發物流職業技能課程資源庫,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養需求建立模塊化對接課程體系,在既有課程中植入該模塊,并基于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融合對接課程內容。
基于校企橫向課程項目,校企雙方指派特定人員負責,將物流實際作業場景及企業信息技術設備操作內容植入專業能力課程內容中,通過相互融通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主線,打造專業能力課程資源。同時校企雙方的特定人員深度參與該項目建設全過程,運用慕課、微課、VR、AR、移動教學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物流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發完成基于真實項目的線上線下物流技能課程教學資源。搭建了物流職業技能教學資源庫平臺,讓平臺注冊用戶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教學互動和交流。實現物流作業技能與專業教學的高度融合、虛擬項目與真實項目的高度融合、學校與企業的高度融合。
協同中物聯、物流教育信息服務商建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院,通過物流云平臺大數據分析改變當前的考核評價方法,加強學情監測、分析與診斷,信息技術賦能教育,讓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教師能夠精準的教學,讓管理者能夠科學決策,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
同時,通過云平臺大數據分析改變當前的考核評價方法,加強學情監測、分析與診斷,信息技術賦能教育,讓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教師能夠精準的教學,讓管理者能夠科學決策,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