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筱萍 白琬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①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這個新時代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 是實現我國現代化性質由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拓展, 現代化程度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提升的時代; 是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 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時代; 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 新時代的到來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擁有光明發展前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在國際上, 世界進入大變革大調整時期、 國際形勢日趨復雜, 雖然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依舊, 但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互碰撞的情形也正在進行。 在國內, 改革進入深水區,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與此同時,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互聯網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新載體, 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也逐漸轉移到網絡空間, “西方反華勢力妄圖以這個‘最大變量’來‘扳倒中國’, 我們在這個戰場上能否頂得住、 打得贏, 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要敢于亮劍》, 《北京日報》2013 年9 月2 日。因此, 聚焦網絡空間, 從話語內容、 話語方式、 話語環境三個方面入手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著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大力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既是順應時代發展、 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構建, 最根本的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 切實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 落地生根, 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最基本的是要傳承: 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最關鍵的是與時俱進: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教育人民, 學懂、 弄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做好做強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工作, 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關鍵。 與此同時, 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階級性、 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新要求, 與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多元化、 流變化和潮流化的網絡話語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這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因此,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構建必須確立應有的定位和方向。
“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 億萬網友在上面獲得信息、 交流信息, 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 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①習近平: 《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第6 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 截至2020 年3 月, 我國網民規模達9.04 億, 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和龐大的網民數量決定了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聚集和呈現思想活動的重要場所, 抓好網上輿論工作, 加強網絡陣地建設, 牢牢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②習近平: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 《人民日報》2019 年1 月26 日。具有極端重要性。 但是, 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話語主體的匿名性, 信息傳播的廣泛性, 造成各類信息混雜, 虛假、 不良信息充斥網絡; 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企圖實現西方話語霸權;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不斷被削弱, 各種錯誤思潮甚囂塵上, 沖擊我國主流價值觀。 此外, 網絡空間話語主體的匿名性所導致的話語風格的多樣化, 來去匆匆、 容易一哄而起, 也容易一拍而散的網絡輿論, 以及所產生的非常強的時效性、 時間短暫但范圍廣泛的影響, 它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構建都具有很大挑戰性。 需要教育者在應對紛繁復雜且飛速變化的網絡輿情時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教育實踐能力,準確把握話語時機并加以科學合理的引導。 在這種情況下, 只有堅持正確思想的引導, “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使全體人員在理想信念、 價值理念、 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③習近平: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 《人民日報》2019 年1 月26 日。, 建設起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才能不斷鞏固和擴大網絡思想輿論領域的紅色地帶, 在網絡大國博弈中贏得主動。 要想做好宣傳思想工作, 就必須牢牢樹立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 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 作為黨和人民實踐經驗、 集體智慧的結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 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 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也成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 鑒于此, 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建構中的主導地位, 充分發揮主心骨和定盤星的作用, 積極引領網絡輿論, 這樣才能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復雜多元的網絡話語環境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這既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構建的本質和核心, 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構建的基本前提以及意識形態工作話語體系構建的階級性與時代性的根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人文精神、 道德規范, 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②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要求, 是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前提。 一方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真善美”上的不懈追索和價值凝結, 為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和傳播載體的網絡文化產品打開了更為深遠的精神價值空間。 另一方面,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符號、 元素、 標志等必須符合新時代和新媒體的特點。 只有創造出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 才能構建豐富深刻的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系。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 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 在對歷史的思考中汲取智慧、 走向未來”③習近平: 《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人民日報》2019 年 1 月 4 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 價值觀念和哲學智慧, 對道德建設起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在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系的過程中, 要把握、 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的天然稟賦, 使之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深厚根基; 同時也要對其內涵加以補充、 拓展和完善, 使之更加適應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更加適應當下的網絡輿論環境, 以更多倡導主流價值觀的新時代優秀網絡文化產品, 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達與傳播提供堅實載體, 進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 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日益凸顯, 在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 開始更多強調精神需要的滿足。 馬克思曾說: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 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1 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明確和把握, 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發展的全局, 關系到黨在新時代制定正確的路線和方略, 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前途命運。”①王樹蔭: 《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這個根本》,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年第11 期。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實效, 就要順應實踐發展, 及時調整話語內容,不能停滯不動; 要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貼近國情、 民情, 從實際問題著手, 正面回答新時代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 關注人民在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 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只有傾聽時代之聲、 體現時代之貌、 滿足人民之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才能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 在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過程中, 由于網絡信息涉及范圍廣、 更新速度快、問題眾多, 再加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數量有限, 這就決定了話語內容必須聚焦主要問題, 通過抓住主流, 分清支流, 以主要矛盾的化解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 可以大大提升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同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發生了變化, 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世情沒有變, 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 要注意引導人們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發展階段的“變”與“不變”, 立足于我國發展的現實狀況, 有針對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堅決摒棄假大空的口號式宣傳, 把說理話語與敘事話語統一起來,把握時代脈搏, 讓理論理性在生活實踐中獲得新的張力和活力。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戮力前行, 為實現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一新時代的發展目標不懈奮斗。 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講究動員的方式方法, 使人民群眾真正理解中國夢的內涵與意義, 賦予人民群眾強大的精神動力, 進而轉化為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力量。 互聯網時代, “網絡信息傳遞并非單中心定向輻射而是多中心網狀交互”②徐璐、 朱炳元: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建研究》,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 年第11 期。, 自媒體的興起變革了以往教育者面向受教育者單向傳播的話語方式,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辯證統一體, 這使得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既充滿了機遇, 也要迎接挑戰。 因此,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應該實現以價值話語、生活話語、 大眾話語和交互話語為主導的話語方式的轉變。
這里所說的價值話語方式, 是指在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過程中, 要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看作一個整體, 并且在構建的過程中突顯主流價值的引導性并以合適的語言方式予以呈現,而不是單純地把網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簡單地將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搬到網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必須把統一思想、 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③習近平: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 《人民日報》2018 年8 月23 日。要求我們在宣傳思想工作的實踐中,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教育人民, 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這些重要思想也是我們創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話語的根本遵循。 盡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話語的具體主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 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階級性是根本不變的, 也就是說它作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工具性是不變的, 因此, 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話語方式, 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擔當, 也是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話語鮮活的主題。
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這也是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話語的重要主題, 這個主題體現了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 第40 頁。, 所以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凝聚中國力量, 而凝聚每一個個體的力量就要讓每一個個體理解中國夢對自己夢想成真、 價值實現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②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建強調話語的價值屬性, 不是要割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工具屬性與價值屬性, 而是要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 在實現工具性功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凸顯價值的引領。 也就是說, 我們要用理論的徹底性來說服人和吸引人, 通過話語方式的這種變化, 增強個體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理解、 情感認同與行動支持, 進而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 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堅持全民行動、 干部帶頭, 從家庭做起, 從娃娃抓起”③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覆蓋, 就要形成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話語方式。 以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 通過納入理論、 學術建制形成了一種嚴謹、學術性的表達體系。 不可置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話語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學術話語理論化與抽象化的特性使得其不易為受眾理解, 也很難激發大多數受眾進一步傳播的興趣。 我們提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要由學術話語走向生活話語, 并不是要否定宏大敘事和普遍性原則、 原理與規律的作用, 而是要將這些與社會個體的具體經歷及時、 緊密結合起來, 通過對個體經歷的闡釋升華到對普遍性原則的認同, 關注從嚴肅、 刻板、 晦澀的學術話語解脫出來, 構建起能激發社會個體的興趣、 認同的話語方式。 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一般呈現出嚴謹、 權威、 規訓化的特點。 而網絡空間由于主體趨向年輕化,整體氛圍輕松活躍, 如果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直接照搬過去, 容易造成水土不服。 這就需要在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過程中, 在向群眾靠近上下工夫, 結合互聯網本身的特點, 加強話語方式轉化, 恰當使用網絡用語, 以新鮮、 活潑、 多樣的話語吸引受眾, 把“廟堂之音”轉化成生活語言, 讓群眾能聽懂、 愿意聽、 愿接受。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都向世界和中國人民展現了“習語”的鮮明風格和深刻內涵, 如關于國家治理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反腐倡廉“蒼蠅老虎一塊打”, 新年寄語“擼起袖子加油干”, 將理想信念比喻為精神上的“鈣”等等, 都是善于用典、 講故事、 打比方, 把深刻的大道理寓于日常生活與微觀世界中, 用最樸素、 老百姓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語言闡發出來, “用生活化語、 生動案例、 生動故事打動人心、 入腦入心, 使思想‘綿綿用力’, 理論‘落細落小’”。①李麗: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年第3 期。這也啟示我們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建一定要走向生活話語, 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方式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這里所說的精英話語主要是指話語者在表述的過程中, 習慣將政治、 經濟、 法律、 道德等領域中廣泛認同的學術觀點為話語基礎, 以理論文本作為自己話語的起點, 以內容的內在體系、 設定原則、 精神等語匯的使用為標志的話語風格。 又因為“精英”人群往往被認為是受過良好教育、 見多識廣的群體, 所以, 精英話語也容易被人們置于話語中心的位置, 處于指令式的話語地位。 而大眾話語則是指話語者在表述的過程中一般從事物應該是什么的語境出發, 較多地以個人的生活感悟作為自己話語的起點, 呈現出個性化、 生活化、 通俗化的話語風格, 往往不是非常注重所述事物學理上的邏輯層次。 與“精英”人群相對應, 大眾人群通常被認為受教育程度不高、 觀察和思考問題的局限性較大。 由于固有的這些認識偏見, 大眾話語時常處于邊緣化甚至被忽視的地位。 但是, 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 人民群眾是新時代的實踐主體,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定力量, 因而也是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②習近平: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 《人民日報》2018 年8 月23 日。。 因此, 要想提升網絡思想輿論的引導力,要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眾話語方式, 就必須擯棄對大眾話語的偏見, 擺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存在的精英話語“單向度”由上到下的指令式、 強制性的話語邏輯, 創建新時代的大眾話語方式, 即在原有的精英話語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基礎上, 結合大眾話語通俗化和生活化的特點,創建出既有理論邏輯又通俗易懂的新型大眾話語方式, “使主流意識形態超越理性概念與感性意識的間隔, 入腦入心”③李麗: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年第3 期。。 再者, 自媒體技術的使用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廣闊的話語表達渠道, 社會大眾不再一味被動地接受精英話語的指導與引領, 精英話語的權威顯然會受到沖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再輕松自如地運行在精英們設定好的軌道上。 因此, 必須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眾話語方式, 必須關注微觀生活世界、 關注草根文化, 如十九大報告指出: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④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在理論形態上, 要認真反思抽象思想論; 在理論主體上, 充分認識大眾話語的主體已經演化為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 各個領域的個體的集合。 在語言表現形式上應該是話語表現力、 豐富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要將抽象的少數人的精英話語轉化為大多數人能理解、 運用的話語, 構建與社會大眾知識、 生活背景相適應的話語體系。
新時代,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 引導力、 影響力、 公信力”⑤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帶動全員媒體的發展, 各類社會主體都在通過網絡進入到信息交互過程中, 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網絡上的一個節點, 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 評價者和傳播者, 呈現出“人人都有麥克風”“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格局。 隨著互聯網范式的更新迭代, 已經實現由單向靜態閱讀的Web1.0 時代向用戶自主控制數據、 實現直接交互的2.0 時代, 并朝著以智能化和個性化為特征的3.0 時代邁進。 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也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的“我說你聽”的單向式傳播變為平等對話的互動式傳播。 在提倡個性自由的網絡空間,如果一味對受眾進行“灌輸式”“填鴨式”的意識形態教育, 不僅會引起被教育者的反感, 而且會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實效性。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自媒體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話語方式,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播力、 引導力、 影響力和公信力, 就要及時回應、 積極解決人民群眾的各種生活需要和問題。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 不能照搬自說自話、 表述固定、 語境嚴肅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 要構建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話語方式, 使教育者轉變為提出新視角、 發現新問題、 開拓新思維的引導者、 對話者, 賦予受教育者平等參與對話與協商的權利, 避免出現教育者的“一言堂”。 注重在態度、 思維、 情感及表達上都體現出理性、 平等、 尊重和真誠, 不以“權威者”的身份要求話語不容置疑, 不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拒絕話語走進群眾。 如人民日報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搭建與群眾互動的橋梁, 在官方微博上開設“微議錄”專欄, 聚焦社會熱點問題, 集納網民觀點, 與網民高頻互動, 通過構建暢通的互動渠道, 增強網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真正起到價值引領、 有效溝通、 凝聚人心的作用。 可以看到, 現在的主流媒體正在緊跟媒體融合的時代大潮, 利用互聯網“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 服務式、 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①習近平: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 《人民日報》2019 年1 月26 日。, 正在轉變獨白的權威話語方式, 越來越注重與受眾的互動, 愈來愈主動關注和解答人民群眾提出的疑慮或問題, 因而其傳播的主流價值觀也越來越為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和接受。
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爾-諾依曼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了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沉默的螺旋”。 這一論斷涉及一個關鍵概念——“意見氣候”, 也就是自己所處環境中意見的分布狀況。 當感到自己的意見在環境中處于優勢時, 人們就更傾向于大膽表達這種意見; 當處于“劣勢”時, 人們則變得更加沉默。 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各種價值觀念, 社會思潮充斥其中, 紛紜激蕩,這就使得作為主體用戶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波動、 價值取向搖擺、 成長跌宕起伏等問題”②駱郁廷、 唐麗敏: 《網絡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及其引導》, 《思想教育研究》2019 年第6 期。。 在涉及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 積極打好主動仗, 營造一個“正能量強勁,主旋律高昂”的話語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通過爭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話語權, 培育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其中取得優勢, 增強吸引力, 以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 取得眾多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 面對中國的發展態勢, 西方國家企圖西化、 分化我國的事件時有發生。 長期以來, 將他們所演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說成是“普世價值”, 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幌子在世界各地進行推銷, 而網絡空間則成為他們的重要平臺。 目前, 網絡上出現的一些國際議題, 如涉及人類現實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歷史終結論、 人道主義論、 人權問題、 文明沖突論等, 都是美國或西方國家率先提出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的。 我國在與西方國家關于全球秩序、 政治制度、 價值標準等話語權問題的交鋒時依然呈現出“西強我弱”的格局, 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新時代“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真實、 立體、 全面的中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①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要想贏得國際網絡話語權, 就要適應社會信息化要求, 做好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占領新媒體輿論新陣地, 主動、 及時發聲, 努力提高對外互聯網傳播的傳播力、 引導力、 影響力、公信力, 讓世界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價值、 中國智慧、 中國方案。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一些西方政客面對國內嚴峻的疫情形勢, 不僅不認真反思自身問題, 反而拋出“甩鍋”言論, 將本國的疫情失控歸結于“中國的消息不透明”; 部分西方媒體利用疫情對中國進行有組織的污名化, 刻意引導輿論走向, 企圖詆毀中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疫情防控講話中提出要“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②《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防控工作 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人民日報》2020 年2 月24 日。, “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③《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防控工作 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人民日報》2020 年2 月24 日。。 網絡思想輿論的陣地, 如果我們不占領就要被敵人占領。疫情期間由于人們隔離在家, 互聯網便成為人們獲取信息、 交流看法、 發表言論的重要平臺, 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在網絡上大肆散播各種虛假信息和不當言論。 因此,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網絡輿情中的導向和引領作用, 及時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權威數據, 積極回應民生關切,通過官微官博、 抖音短視頻等平臺“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 對湖北和武漢的關心重視, 宣傳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 宣傳一線醫務人員、 基層干部、 公安民警、 社區工作者、 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 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 同舟共濟的堅強意志”④《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狙擊戰》, 《人民日報》2020 年2 月11 日。, 切實增強網絡輿情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營造強信心、 暖人心、 聚民心的輿論氛圍”⑤《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 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 《人民日報》2020 年3 月11 日。。 既讓廣大群眾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 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也給了那些西方媒體沉重一擊, 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網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為“最大增量”, 真正實現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將一個真實的、 立體的、 全面的、 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形象展現給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新時代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倡導講品位、 講格調、 講責任, 抵制低俗、 庸俗、 媚俗”⑥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而當前網絡文化氛圍有娛樂化、 浮躁化和個性化交織的現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境構建急需改善這種亂象, 撥開迷霧, 形成向上向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 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社會大眾。 因此要加強網絡話語資源建設, 在網絡空間融入現有的優秀文明成果。 換言之, 就是將優秀的文化成果在網絡空間上再現, 并影響后續的網絡文化創造; 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整合各種優勢資源, 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深刻和廣泛思想引領作用的思想文化平臺; 要創新這些思想文化平臺的管理機制, 既保證弘揚主旋律, 又保證豐富多彩。 新時代,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⑦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因此, 要鼓勵創造更多優秀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作品, 拓展網絡文化服務的范圍和深度, 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又能使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充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空間,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發展。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境構建不僅在于“建”, 還在于“治”, 雙管齊下才能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境新秩序。 一是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綜合治理機制。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①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19 日。。 要密切關注輿情動向, 加強話語的監測與研究,及時掌握和疏導輿情熱點, 化解話語矛盾, 及時清理網絡空間中有悖于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虛假言論,依法管理并懲治散布此類言論的網絡平臺。 二是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安全防御機制。 我們既要切實加強技術創新, 強化對網絡空間的觀測、 研判和預警, 全面提升安全防護能力; 也要致力于維護網絡安全, 構建和平、 安全、 開放、 合作的網絡空間, 建立多邊、 民主、 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三是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法治體系。 2016 年, 我國頒布了《網絡安全法》, 這是我國互聯網領域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正式進入依法治理時代, 使得互聯網執法真正實現有法可依。 “要嚴格依法管網治網, 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執法, 強化網絡綜合治理”②《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人民日報》2019 年10 月28 日。, 這樣才能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與弘揚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