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的歷史層次與“萬里茶道”申遺的世界性意義

2020-01-01 16:36:24馬志亮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

許 穎 馬志亮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貫穿亞歐非大陸, 不僅是經濟與貿易交流的路線, 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線路。 回顧“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檢視現存的歷史遺跡, 可以發現, 從“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過程, 具有鮮明的歷史脈絡, 形成了龐大的跨文化交流體系, 而“萬里茶道”(亦即“茶葉之路”), 則是這一體系中易被忽視卻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層次。

一、 “文化線路”視野下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一條當代的、 正在形成的“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 也是一個歷史的、 由多條線路組成的綜合性的文化線路體系。

“文化線路”介紹和代表著一種新的對文化遺產保護概念定性的類型與方法, 是近幾年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最受關注的新的遺產類型之一。 學界對其概念和理論的探討肇端于1994 年11 月在馬德里召開的“線路: 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國際會議。 此次會議, 西班牙政府邀請專家組, 就1993 年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圣地亞哥·德·孔波斯泰拉朝圣線路(Route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簡稱“圣地亞哥”線路), 從“文化線路”的角度進行了深層次的討論。 在會上, 西班牙學者提出“文化線路”概念, 正式從理論上開始展開對“文化線路”的討論。①丁援: 《文化線路: 有形與無形之間》,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第14~16 頁。

1994 年以后, “文化線路”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至1998 年,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成立了“文化線路國際學術委員會”(CIIC)。 經過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反復探討, “文化線路”概念終于在2008 年10 月舉行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十六屆大會(加拿大魁北克)通過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憲章》(以下簡稱《文化線路憲章》)中, 得到較為清晰的闡釋。

《文化線路憲章》的前言揭示了“文化線路”的三個要素: 交通線路、 具體的特定用途和特定的歷史現象。①王建波、 阮儀三: 《作為遺產類型的文化線路——〈文化線路憲章〉解讀》, 《城市規劃學刊》2009 年第4 期。它指出: “除了其交通運輸的道路功能之外, 文化線路的存在和意義還能體現為: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服務于特定目的, 并生成與之相關的共同特征的文化價值與遺產資源, 作為一個具有內在獨特動態機制的歷史現象, 它不依靠人的想象和主觀意愿來創造, 卻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的相互影響。”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科學委員會(CIIC)制定: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文化線路憲章》, 丁援譯, 《中國名城》2009 年第 5 期。

在《文化線路憲章》中, “文化線路”的定義如下:

無論是陸地上、 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線路, 只要是有明確界限, 有自己獨特的動態和歷史功能, 服務的目標特殊、 確定, 并且滿足以下條件的線路可稱為文化線路:

(1)必須來自并反映人類的互動和跨越較長歷史時期的民族、 國家、 地區或大陸間的多維、持續、 互惠的貨物、 思想、 知識和價值觀的交流;

(2)必須在時空上促進涉及的所有文化間的交流互惠, 并反映在其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

(3)必須將相關聯的歷史關系與文化遺產有機融入一個動態系統中。③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科學委員會(CIIC)制定: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文化線路憲章》, 丁援譯, 《中國名城》2009 年第 5 期。

以此標準來衡量“一帶一路”, 以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可以發現, “一帶一路”作為交通線路, 既繼承了“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既有路線, 又在現代條件下進行了拓展, 其承載的特定用途早已有了新的變化。 其文化交流的歷史功能, 無論思想價值觀念的交流,還是物質文化、 語言、 禮儀、 生活方式等的互動, 都一直延續至今。 “一帶一路”的復雜性, 也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所無法比擬的。 它是一個綜合的、 多層級的文化線路體系。

二、 “一帶一路”的跨文化交流體系的歷史層次

想要認清“一帶一路”的文化線路體系, 必須首先梳理其歷史層次。 大致而言, “一帶一路”可劃分為兩個圈層——陸上與海上, 各分四個歷史時期——探索時期、 繁榮時期、 式微時期與復興時期。

(一)陸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s)這一名稱, 最早出現于19 世紀70 年代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的《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④[德]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著, [德]E. 蒂森選編, 李巖、 王彥會譯: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上)》, 商務印書館2016 年版, “譯者前言”第 1 頁。(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ründete Studien)一書中, 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 西亞以及歐洲、 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 故得此名。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①如公元前5 世紀的阿爾泰墓葬、 德國斯圖加特的霍克杜夫、 新疆阿拉溝等地出土、 發現的大量中國絲織品、 漆器、 銅鏡等商品。 李明偉: 《絲綢之路研究百年歷史回顧》, 《西北民族研究》2005 年第2 期。, 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其形成應不晚于公元前5 世紀。 “在張騫之前, 中原經過西北地方與外域的文化通路早已發揮著促進文化溝通、 文化交流、 文化融匯的歷史作用。”②王子今: 《前張騫的絲綢之路與西域史的匈奴時代》, 《甘肅社會科學》2015 年第2 期。但毫無疑問的是, 兩漢是絲綢之路的關鍵探索時期。 在此階段, 自西向東, 歐洲的羅馬(大秦)、 西亞的帕提亞(安息)、 中亞的大夏—貴霜、 東亞的漢朝等大帝國并立于世,形成了一條自地中海東岸綿延至太平洋西岸的不間斷的文明帶。 穿插其間的是廣袤的草原與浩瀚的沙漠, 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往來游走, 在此前就已經扮演著文化傳播媒介的角色了。 但顯然, 各大帝國都渴求更加直接的交流, 需要更加安全穩固的交通線路。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 張騫出使西域, 十余年間鑿空西域, 打開了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文明交流的孔道, 不自覺地開拓了這條大勢所趨的政治、 經貿與文化交流線路。 在這一刺激之下, 一條由漢帝國首都長安, 穿過天山廊道, 經過貴霜、 帕提亞兩大帝國直至羅馬的文化交流通道被迅速開通, 并逐漸形成路網。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 散布歐亞大陸的各大文明不再孤立發展, 通過這條文化線路, 中國、 印度、 波斯—阿拉伯以及希臘—羅馬乃至其后的諸多文明, 得以在商貿往來的同時, 進行著文化間的碰撞與對話交流, 沿線歐亞各國家和族群得以共享文明成果。

經過數百年的探索,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代進入了繁榮時期。 強盛的唐王朝控制了西域諸國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并建立起有效的統治秩序, 絲綢之路東段隨之出現了大量的支線連通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國。 唐帝國與突厥及西方的薩珊波斯、 大食、 東羅馬之間進行著具有空前規模和深度的文化交流, 佛教、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都經由絲綢之路而獲得長距離傳播, 由此成為世界宗教, 宗教也因此成為聯系歐亞各大文明的紐帶, 歐亞大陸的文化正在朝空前多元的方向發展。

宋代以后, 海運日益興盛, 加之西域環境的惡化、 中原王朝逐漸衰微、 頻繁的戰亂以及各大文明對峙態勢的形成, 陸上絲綢之路漸趨式微, 至明代中期(16 世紀)基本斷絕。

(二)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探索時期較陸上絲綢之路更早也更漫長。 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 其正式形成則在秦漢,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 至唐代中期以后進入繁榮期。

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 以后者為主。 唐代始自廣州屯門(今香港新界西北部青山灣)的“廣州通海夷道”③“廣州通海夷道”航路詳細記載見《新唐書》卷43 下《地理志七下》。即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稱謂。 該航線穿越南海、 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再經波斯灣—阿曼灣—亞丁灣最終到達東非海岸, 在10 世紀之前都是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④沈高陽、 藺志強編著: 《百川匯南粵: 海上絲綢之路對嶺南文化的影響(綜合篇)》,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 第83~84 頁。。 唐代以后, 我國東南沿海已經發展成為絲綢、 瓷器和茶葉的生產基地, 又是造船、 航海最發達的地區。 商船的運載量遠超駱駝且運費低廉, 加之當時航海技術的提高, 所以巨大的商船很快取代了陸上的駝隊, 成為歐亞非大陸間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海上絲綢之路正式超越陸上絲綢之路, 成為聯結歐亞非各大文明的主要紐帶。 依托愈益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 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紛紛前來中國僑居, 不少中國人也陸續移居海外經商, 歐亞非各文明間的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與東方的變化相適應, 唐代的主要貿易對象——大食, 也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全力發展海上交通, 其首都縛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也由陸上絲綢之路西段的交通中心變為海上絲綢之路在西亞的交通中心。 于是, 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紐帶, 廣州和巴格達這兩座當時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展開了充分的商貿與文化交流: 兩座城市都設立了專賣對方國家貨物的市場, 大批留居兩城的對方國家客商也極大促進了兩大帝國的文化交流, 沿線的東亞、 南亞、 波斯灣、 阿拉伯半島、 非洲東海岸等地也都被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開展規模空前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

中外依托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在明代初期鄭和下西洋時達到了頂峰, 這一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 但此后由于明清兩代的海禁政策, 海上絲綢之路也不可避免地衰微了。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經歷了式微以至湮滅的苦難之后, 終于在21 世紀得益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而迎來了復興的良機。 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突破了歷史上的國家與文明界限, 面向所有國家開放, 各國均可通過參與共建, 為本國和區域經濟、 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我們將在和平友好、 平等互惠的框架下, 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 互信互敬, 共享和諧、 安寧、 富裕的生活。

三、 “萬里茶道”是“一帶一路”承上啟下的一環

對“茶葉之路”的研究早已有之, 莊國土《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一文, 對中國的茶葉貿易有詳細的梳理。 他指出: “昔日絲綢之路上, 中外船舶滿載的各式商品, 到18 世紀以后, 已被中國茶葉所代替。 中國茶葉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①莊國土: 《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 《海交史研究》1996 年第1 期。

實際上, 中國對歐美各國的茶葉貿易由來已久, 中原與北方邊疆地區民間層面的茶葉貿易最初伴隨著官方“茶馬互市”的松動而逐漸展開。 在唐代, 茶馬貿易并不發達, 主要存在于唐王朝和邊疆游牧民族政權的貴族階層之間, 民間商人基本上沒有參與。

到了宋代, 隨著茶馬朝貢體系的確立和官方茶馬貿易的日趨發達, 茶葉正式上升為國家的戰略物資, 每年都要從長江上游的四川產茶區運出大量專門用于易馬的茶葉, 稱作“博馬茶”。 宋朝嚴格規定, “博馬茶”只用于購買馬匹, 在滿足了朝廷博馬之需后才能將剩余的茶葉用來購買其他物資,并且嚴禁民間人士私自用專門易馬的茶與邊疆游牧民族政權的商人進行貿易。 后來在退居長江流域的南宋時期, 宋朝與北方金朝的民間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民間茶葉貿易, 但總體來說, 整個宋代的茶馬貿易一直由官府主導。

到了元朝, 蒙古統治者主要重視征收茶稅, 并不熱心于開展大規模的茶馬貿易, 后來干脆變更茶法, 茶葉由民間自由買賣, 政府不再經營, 因此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茶葉貿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過到了明朝初期, 由于北方元朝殘余勢力的長期對峙, 茶馬貿易再次得到重視, 政府頒布了更為完善的茶禁法規, 嚴厲打擊民間走私茶葉, 所以當時中原民間與邊疆政權民間層面的茶葉貿易一度萎縮。 但明朝實施的抬高茶葉價格而壓低馬匹價格的政策, 顯然侵害了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正常生活, 直接導致私販充斥, 極大沖擊了官營的茶馬互市。 隨著政府對茶葉壟斷控制力的減弱和茶禁的松弛, 官府為了降低運輸茶葉的成本, 不得不招徠民間商人運茶。 逐漸地, 民間主導的商茶貿易取代了官營的茶馬貿易。

與中國的元朝同時, 蒙古人還在歐洲的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金帳汗國。 1240—1480 年, 近現代俄國的前身——羅斯, 尚處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 1480 年, 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 大肆開疆拓土, 兼并莫斯科公國周圍的眾多小國, 建立了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家。 16 世紀伊凡四世即位后, 以莫斯科為中心, 不斷東擴, 在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之后, 俄國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伯利亞。 茶葉傳入俄國也是在這一時期。 相傳在1567 年, 哥薩克軍事首領布爾納什·雅雷舍夫從北京返回時, 就曾向伊凡四世報告, 稱中國有一種草制而能治病的飲料。 當時, 貝加爾湖的卡爾梅克人已經很看重茶了, 他們用半圓形的鐵鍋煮磚茶, 并放入牛奶、 油、 面粉和鹽等。①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 《中華文化通志·中國與俄蘇文化交流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第21 頁。

到17 世紀中葉, 明清鼎革, 茶禁進一步松弛。 而當時整個蒙古乃至西伯利亞地區的居民飲茶之風甚烈, 已經達到“寧可三日無食, 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 1638 年, 沙皇的使者瓦西里·斯塔爾科夫從蒙古阿爾登汗那里運回了整整一車財寶, 其中就包括200 包茶葉。 斯塔爾科夫不懂茶葉, 覺得這些干樹葉毫無用處, 既重又麻煩。 他向沙皇報告說: “我們不知道這是什么谷物或者草木制作的飲料, 放在水里煮, 并加入一點牛奶。”②李明濱: 《駱駝商隊運茶忙, 茶樹引種在俄邦——俄羅斯引進中國茶始末》, 《農業考古》2001 年第2 期。這一批茶葉, 成了俄羅斯全國飲茶的開端。 于是, 遠在1689年中俄締結《尼布楚條約》之前, 漢族商人就已經通過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向北行300 余千米, 將茶葉轉運到貝加爾湖以南、 色楞格河—鄂爾渾河交匯處東岸的一片平坦地方, 當地的土著民族和遠道而來的俄羅斯商人用自己帶來的貨物在此處與漢族商人進行“以物易茶”的走私活動。 一段時間后, 河邊的這塊地方就被蒙古族和俄國商人稱為“恰克圖”, 意思就是“有茶葉的地方”。

1689 年以后, 中俄兩國正式開展以茶葉為主的雙邊貿易。 不過, 清朝政府認為經商歷來是民間的事情, 所以對俄羅斯的茶葉貿易并不十分用心, 萬里茶道的茶葉貿易由來自民間的茶商主導。 作為萬里茶道的早期開拓者, 晉商占據了中俄茶葉貿易的中方主導, 他們掏錢向清政府的監管部門購買地皮, 在恰克圖正南150 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與之同等大小的貿易城, 叫做“買賣城”。 此外, 他們還深入南方產茶區, 進行茶樹培植、 茶葉加工及運銷等工作, 全方位主導著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

由晉商主導的萬里茶道南起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武夷山, 北至清朝與俄國的邊界。 不過在19 世紀中葉, 由于長江下游地區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福建、 江西等東南省份的茶路受阻。 于是晉商將武夷山的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技術帶到長江中游的湖南和湖北地區, 最終使該地區成為中國近代磚茶的主要產區。 而漢口憑借其中國中部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 很快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茶葉轉運港口。 山西商人們將其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等長江中游省份收購的茶葉, 通過長江水路運往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 然后再通過漢江的水道轉陸路運送到北方蒙古草原和俄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年)后, 漢口于1861 年開埠, 英國和俄國商人紛紛來到漢口采購茶葉, 漢口的茶葉貿易迅速發展。 19 世紀70 年代, 為利用漢口四通八達的水上運輸, 更加便利地進行茶葉加工和出口, 俄國商人逐漸將原設湖北產茶區的茶廠遷往漢口, 利用蒸汽機制作茶磚。 依托萬里茶道南部茶葉運輸中轉站的有利條件, 制茶業成為清末漢口最大的工業, 漢口也成為全國茶葉加工和出口的中心。 在漢口的濱江地帶, 運輸茶葉的商船遍布漢水及長江沿岸, 一直綿延到諶家磯一帶, 長達三十多華里。 漢口也因此被稱為“茶葉港”。 此后隨著中國茶葉出口量的滑坡, 漢口的茶葉輸出量也有所回落, 但其在全國的占比仍在攀升。 20 世紀初期, 漢口的茶葉貿易達到頂峰。

然而, 繁盛中也蘊含著危機。 由于長江“黃金水道”上貨輪航速快、 運量大、 安全可靠, 俄商的茶葉運輸從漢口經由漢水北上的水陸聯運, 逐漸改為由漢口經上海, 再由天津經由陸運前往俄國。晉商的茶葉運輸, 也有一部分經由長江至鎮江, 再由京杭運河北上至通州, 再經陸運由張家口至恰克圖出口。 1860—1880 年, 天津至恰克圖商路上的中俄貿易達到最興盛的時期。 但從19 世紀90 年代起, 由于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筑, 這條線路逐漸衰落。 1904 年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貫通之后, 漢口俄商茶葉徑直運往海參崴, 這條線路幾乎完全絕跡。 從長江出海的茶路, 還因為1869 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 有了經由西亞、 東歐進入俄國的通路。 1906 年后, 京漢、 京張鐵路依次通車, 茶葉可以由漢口經由鐵路直接北運。 1917 年, 俄國十月革命之后, 漢口的幾家俄商茶廠相繼關停或轉由英商經營。 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就此衰落①1922—1929 年, 蘇聯一度恢復進口中國茶, 漢口茶市有所恢復, 但終因1929 年中東路鐵路事件導致的中蘇斷交而再度衰落。, 經由漢水北上的“萬里茶道”從此成為歷史。

目前正在進行的中蒙俄三國聯合申遺的“萬里茶道”, 所指的范圍比廣義的“茶葉之路”略小, 是從17 世紀后半葉起至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茶葉經由蒙古等地輸出至俄羅斯等國的陸上貿易路線。 與“絲綢之路”相似, “萬里茶道”也是因商品而得名, 但其線路意義又遠遠超出茶葉這一商品的范疇。 “萬里茶道”的持續時間, 大致處于“絲綢之路”衰落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正是上文所提到的“式微時期”。 如果孤立地看“絲綢之路”與“萬里茶道”, 可能會得出“茶葉之路”的重要性遠遠不及“絲綢之路”的觀點。 但若將其納入“一帶一路”文化線路體系之中, 則可以清晰地看出, “茶葉之路”正是“一帶一路”式微時期承上啟下的一條中西文化交流線路, 這也正是其歷史意義所在。

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遺產, 除了要應用“文化線路”的方法論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之外, 還應當將其納入“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體系, 從而正確認識其歷史地位, 以及其對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

四、 作為節點的武漢及荊楚文化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 人們對于它的線路意義, 認識得還較為刻板。 提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節點城市, 就首先想到西安、 洛陽; 提到“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 就首先想到泉州、 廣州。 實際上, “一帶一路”倡議并沒有設置一個基于古老交通路線的線路范圍。 經過上文的歷史層次梳理可以看出, 武漢這一“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節點城市, 對于“一帶一路”承上啟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應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 推動跨文化交流, 成為“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

茶葉貿易曾經是漢口商業的支柱。 羅威廉在《漢口: 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中援引西方觀察家們的話, “如果不是茶葉貿易, 實際上沒有一個西方人會涉足這個城市。 在西方人眼里, 茶葉是漢口存在的唯一理由”, 西方觀察家的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 但茶葉對漢口近代城市興起做出了巨大貢獻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正如羅威廉所說: “正是茶葉貿易的巨大份額, 才使得當地茶葉市場成為西方影響這座城市的主要渠道。”②羅威廉: 《漢口: 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第141 頁。開埠之后的漢口, 第一大外貿出口商品就是茶葉。 為了讓茶葉貿易更加順暢, 19 世紀70 年代, 俄商將原址設于崇陽的順豐磚茶廠、 原址設于蒲圻羊樓洞的阜昌磚茶廠和新泰磚茶廠遷至漢口。 由于俄商在稅收、 資金、 設備和運輸上擁有優勢, 其茶葉貿易逐漸脫離了晉商。 1893 年, 位于上海路口的柏昌磚茶廠建成, 俄商在漢口的四大茶廠均告落成。 與此同時, 由于英國茶商專注于印度與錫蘭茶葉, 淡出中國茶葉市場, 俄商遂進一步控制了中國茶葉出口的主體。

武漢這一節點城市的背后, 除了茶葉貿易, 還有綿延三千年的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有五個方面的精神特質: “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 “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與“和眾安民”的和諧精神。①張通: 《荊楚文脈》,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 第2 頁。荊楚文化在“萬里茶道”的茶葉貿易及文化交流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至今仍有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遺存。

首先說創業精神。 武漢是中國南方各大茶葉產地所產茶葉的集散地, 被稱為“東方茶葉港”, 商埠文化源遠流長。 早在宋代, 這里就是兩湖地區茶葉運往北方蒙古草原的南部中轉站, 并于明代初年晉升為中國三大茶市之一, 直至明末才因軍事原因而衰落, 稍后又在中俄重開商路后迅速發展至前所未有的水平②參羅威廉: 《漢口: 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第142 頁。。

其次說開放精神。 中俄萬里茶道對武漢城市的近代轉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 世紀中葉, 中俄茶葉貿易及近代制茶工廠群的建立, 帶動了其他16 個國家在漢口的工業投資。③武漢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編: 《中俄萬里茶道與漢口》, 武漢出版社2014 年版, 第276 頁。在洋務運動領袖張之洞的努力下, 武漢建設了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近代工業的發展也使武漢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城市, 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然后是創新精神。 武漢人的創新, 也受到了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大影響。 在武漢三鎮均可見到中西合璧式建筑, 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 又采用了當時最新的西方設計理念和建筑方法、 建筑材料, 具有重要的見證意義。

再說愛國精神。 武漢是洋務運動的重鎮, “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精神體現在多處, 其中興辦教育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無論兩湖書院還是自強學堂, 都體現了教育強國的重要理念。

最后說和諧精神。 武漢的歷史建筑風格多樣, 和諧共存。 傳統風格的寶通寺、 長春觀, 俄國風格的東正教堂, 混合風格的古德寺……在荊楚文化與中西文化交流共同的影響下, 武漢的風氣是自由的, 也是和諧的。

五、 “萬里茶道”申遺的世界性意義

“萬里茶道”在2019 年3 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作為一條文化線路, “萬里茶道”申遺并且得到世界承認, 其意義是多元的, 它不但展示了茶文化及其交流為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 也填補了從“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跨越到“一帶一路”的時空空白: 從時間上來說, 它展現了“絲綢之路”式微時期中外交流與貿易的豐碩成果; 從空間上來說, 武漢作為連接北方陸路與南方水路的重要節點, 起到溝通海陸兩條文化線路的重大作用。

橫跨今天中、 蒙、 俄三國的“萬里茶道”, 總長超過1.4 萬公里, 見證了從唐宋時期到清末民初,尤其是17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以茶為媒的文明交流, 展現了東方農耕文明、 草原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碰撞, 也體現了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的價值與魅力。

在長時間、 跨區域的茶葉貿易中, 不同民族、 不同國籍的商人群體在茶路沿線的城市、 集鎮、村落中生活, 推動了建筑、 城鄉格局及交通體系的發展與革新。 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也在這一過程中, 受到了近代商業文明的巨大影響。 無論生產技術還是建筑風格、 審美觀念, 抑或是宗教信仰與價值觀、 生活方式, 都在這樣的交流與影響中突破了原有自然、 社會環境與血親紐帶的限制, 發生了變化并留存至今, 為沿線的各個區域增添了更加多元的文化色彩。

在整個線路上, 茶園、 工廠、 古道、 碼頭、 集鎮、 會館、 海關、 銀行、 寺廟與宅院等遺存, 構成了系列遺產的整體, 體現了茶葉貿易所涉及的生產、 加工、 運輸、 銷售及相關文化生活的完整環節。 它們共同見證了17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橫跨亞歐大陸的這一商貿體系及其運行模式, 也見證了商人這一群體的文化傳統及生活方式。

從南到北, 萬里茶道的長距離運輸經過了中國南方的丘陵山地、 水網平原、 山間盆地及高原戈壁, 面對這樣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 水陸聯運、 南船北馬, 以及雞公車、 駱駝隊, 反映了來自不同民族、 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杰出的適應與應對方式。

在中國, 萬里茶道的興衰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強盛與式微; 放眼歐亞大陸, 它也是沿途各民族歷史中重要的一頁。 萬里茶道跨文化的交流方式與不斷擴大的交流規模, 推動了沿線種植業、 加工業、 商業與交通運輸業的繁榮發展, 也促進了沿線城市與集鎮的繁榮。 回望“絲綢之路”、 展望“一帶一路”, 萬里茶道為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治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典范, 有助于沿線各國延續友好的歷史, 共創發展的未來。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不卡午夜视频|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 在线国产欧美|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福利网址|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就去色综合|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免费啪啪网址|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精品视频福利|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91亚洲视频下载|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婷婷中文在线|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777|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www.91中文字幕| a亚洲视频| 亚洲aaa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性欧美久久|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久草网视频在线|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999精品免费视频|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欧美成一级|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