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安順市人民醫院,貴州安順,561000)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發的感染性病癥,咳嗽、咳痰、咯血等為主要癥狀,危害生命健康。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的變化,肺結核病發率持續增加,甚至發展成為臨床最為主要的危險性病癥。報告顯示,由于抗結核類藥物的廣泛使用,使該病癥發生系列變化,甚至為肺癌病癥的發生提供可靠依據[1]。故而,臨床需加強該合并癥的診斷、治療,以制定有效方案,提高生存質量。下面,將我院患者的資料匯總如下:
將我院 2018 年 3 月-2019 年 8 月放射科行 X 線、CT 檢查的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40 例作為對象,其中,12 例為女性患者,28 例為男性患者,年齡段35-80 歲,平均(54.6±2.6)歲,40 例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高燒、胸水、嗆咳等癥狀。
40 例患者均先行基礎化的胸部正側位片的檢查,然后再行CT 平掃、增強掃描處理。臨床檢查期間,需將層厚、間隔調整為10.0mm 以內,部分病灶可適當增加薄層掃描,層厚、間隔調整為3.0mm 以內。
40 例患者經由X 線、CT 檢查后,出現15 例誤診,占比37.5%,包括:6 例右肺結核,7 例左肺結核,2 例兩肺結核。其中,11 例活動性結核,4 例陳舊性結核;10 例癌腫發生于同側肺內,5 例發生于不同側肺;12 例單發,3 例多發。
經由X 線檢查后,肺結核患者的病灶區域大多表現為斑片狀、條索狀,密度不均勻,且大部分的病灶呈現鈣化現象,甚至伴有程度不同的空洞、淋巴腫大。結核球則表現為團塊、結節狀,邊界較為清晰,周圍伴有衛生灶;陳舊性的結核病癥表現為斑點狀、條索狀,部分存在鈣化影;合并肺癌的患者則在上述基礎上呈現腫塊影,邊界清晰,內部可見空洞,多發生于段以上的支氣管患者中,且并發肺氣腫、肺不張等病癥,病癥加重。經抗癆檢查后發現:肺結核病灶明顯變化,但腫塊未縮小,部分增大。
經由CT 檢查后,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平片檢查結果基本相似,但CT 檢查可更加清晰的呈現患者病灶,清晰顯示腫塊、結節性狀、邊緣等情況。對于中央型的肺癌來說,CT 檢查主要表現為肺門腫塊狹窄,并可清晰判斷該病癥所引發的肺不張、肺氣腫等病癥[2];對于周圍型的肺癌來說,CT 檢查難度相對較大,需借助以下幾點鑒別肺結核球:①腫塊大于3.0cm,特別是大于5.0cm 的患者,患有肺癌病癥的可能性較大;復查結果顯示結節增大,或短時間內速度增大的患者,病發肺癌的可能度大;②深分葉對于肺癌的診斷來說,意義重大;③肺病癥最為主要的表現為偏心性空洞,空洞征則被定義為小肺癌疾病的主要表現;④以往,臨床均將胸膜凹陷作為診斷周圍型肺癌病癥的特殊癥狀,但由于肺結核疾病也可出現該病癥,故而,該癥狀的診斷價值相對較低;⑤血管集束征是診斷肺癌的特殊表現[3];⑥肺癌疾病較為特殊的CT 表現為支氣管充氣征,特別是直徑在3.0cm 以下的患者;⑦將近一半以上的肺癌患者呈現明顯性的強化現象,少部分為輕度強化;而肺結核球則主要表現為無強化。近年來,通過諸多學者的不斷研究得知:CT 動態增強掃描過程中,周圍型肺癌得以增強后將緩慢回落,而結核球、炎性假瘤則不存在該現象,需引起高度重視。
本次的40 例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經由X 線、CT 檢查后發現,5 例誤診,占比37.5%,包括:6 例右肺結核,7 例左肺結核,2 例兩肺結核。其中,11 例活動性結核,4 例陳舊性結核;10 例癌腫發生于同側肺內,5 例發生于不同側肺;12 例單發,3 例多發。發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和肺癌疾病自身癥狀、對合并癥認識不足、警惕性不高等關系密切[4-5]。筆者認為,部分肺結核、肺癌患者的病灶相互交疊致使無法辨別是誤診的主要因素。另外,習慣于用某一特定性質的疾病來綜合分析影像結果,也是導致疾病誤診的因素之一。故而,臨床疾病檢查中需認真區別肺結核球、肺癌、支氣管內膜結核等相關疾病,以提高疾病診斷率,為治療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肺結核合并肺癌作為臨床的一種特殊性病癥,近年病發率持續增加,危害健康。這就需要加強該病癥的診斷、檢查,同時結合患者的疾病史、年齡、影像學等相關內容,情況允許時還需借助纖維支氣管鏡、經皮肺穿等手段,預防漏診,進而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延長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