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第一實驗學校 朱 琳
支架式教學模式是近幾年小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合理地應用支架式教學理論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同時也能使小學教育實現預期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截至目前,支架式教學理論已經逐漸被應用在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本文將圍繞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小學寫作教學進行闡述,希望對未來小學語文教學這一理念的普及提供一點參考。
支架式教學理論首先出現在蘇聯,是通過為學生樹立學習框架、創設情境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獲得預期教學效果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模式。近幾年,隨著我國小學教學改革的推進,支架式教學理論逐漸被應用在了實際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希望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幫助學生實現更高的思維培養目標,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啟蒙教育,這一階段語文教學的效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和成長。近幾年,隨著新課標的普及,支架式教學理論逐漸被應用在了小學寫作教學中,對小學生寫作的影響也逐步顯露出來。筆者認為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合理地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滲透支架式教學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作文結構、確定寫作內容,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造成小學生習作難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生無法系統地梳理想要寫作的內容,而這一理論的應用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次,合理地應用支架式教學理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成長夯實基礎。
筆者結合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相關經驗,認為如果想要通過支架式教學理論的應用實現預期的寫作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寫作的思維框架,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對于小學寫作教學環節而言,教師是重要的引導者,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寫作教學中的效果。所以,在未來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科學地為學生構建有關寫作知識的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后續寫作內容,為實現預期的寫作教學目標奠定基礎。比如,在有關記敘文體裁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就應先指導學生梳理“記敘文要素”,引導學生在時間、地點、起因、經過以及結果的框架體系中填充文章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敘文寫作的技巧,為后續更深入的寫作教學奠定基礎。
在支架式教學理論中,結合寫作內容為學生創設切合小學生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寫作課堂中,也是未來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應用的重要舉措之一。比如,在“我喜歡的動物”主題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形狀、聲音通過視頻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宛若親臨“動物園”的情境中寫作,將虛化的寫作內容具象化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填充框架內容,實現預期的小學寫作教學目標。
結合以往有關小學寫作教學的經驗,筆者認為教師應當適度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提升這一環節的教學效果。比如,以“我敬佩的一個人”為題作文,可供學生選擇、寫作的范圍十分廣泛,學生既可以以身邊的人作為描寫的重點,也可以以歷史中的人物作為描寫的重點。所以,在這一題目基礎上,教師可以在上述框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想要寫的人物進行思考,而后按照寫作人物類型的不同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討論小組,以小組的方式搜集被寫作人物的故事、背景等,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討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疑惑,培養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為其后續成長奠定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掌握小組討論的動態和方向,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
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教師應轉變單一的評價方式,通過更加多樣化、多角度的方式點評學生的作文,以此提升學生寫作的自信心,調動他們參與寫作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增加學生互評或自評活動,讓學生在互評和自評中發現他人的優點和自身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推動小學語文階段教學的改革和進步。
隨著支架式教學理論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應用的增多,對小學生寫作的影響也愈發顯著,科學地運用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也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寫作主題,從而實現小學寫作教學目標,為學生未來 的成長、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