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蘆溝中學 陳東華
記敘文作為初中作文的主要文體,不僅是寫作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記敘文的寫作技法指導是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內容。記敘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從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如何才能高效指導學生記敘文寫作,讓學生愛上記敘文寫作呢?本文從記敘文的組成要素、語言特色、情感抒發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探討如何提高初中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
相對于議論、抒情等文體,記敘文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而在初中語文課本里,記敘文體較多。記敘文,顧名思義,是用來敘述事物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寫作有六大要素,分別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萬丈高樓平地起”,教師指導學生寫作記敘文時,要在提倡標新立異的同時,更多地指導學生“穩中求進”。記敘文的六要素就是最基礎的文體組成部分,在寫記敘文的初期,首先讓學生做到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在文章中清晰地呈現出記敘文的六大要素,避免跑偏。也許學生剛開始寫的文章不一定層次很高,但一定得滿足六要素才算合格,這樣的基礎一定要打好。而接下來需要通過不同專題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文本要素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可以以童年往事為作文專題,開展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提供給學生一些相關的閱讀材料,例如曹文軒所著《童年》、史鐵生先生的《消逝的鐘聲》等等,通過讓學生多角度閱讀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寫作素材的收集能力,而專題訓練,又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往事。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先嚴格按照六要素的要求列提綱,再加入具體內容,完成作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教師這樣引導,既能提高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轉化所學知識的能力。
記敘文中通常會有關于人物對話或者人物語言的描述,而我們既不能形式單一地直接描述,又不能過分加工,失去人物特色。巧用語言,既不失文本本意,又不過分奢華,是一項很重要的寫作技巧。在語言描寫方面,描述人物語言時,不必固定某個語言模式,例如描述某某說話,只用“XX說”這樣的句式,雖然很清晰,卻有些枯燥。而如果一篇記敘文中只有這樣的語言形式,那就成了最忌諱的“流水賬”作文了。
另外,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注意分寸。例如,在文章中運用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形式,要注意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寫出來之后要反復推敲,既不做作又能夠以情動人。例如,寫“我對姥姥的記憶”,一位學生在描述姥姥的形象時,如果簡單陳述就略顯單調,而如果運用排比句描述:“雖然,姥姥已經遠遠離開了我,但是,姥姥那烙餅的香味,我想起來依然回味無窮;雖然,姥姥的模樣已經模糊,但是,姥姥那一頭銀發,在陽光下依然那么耀眼;雖然,姥姥無法再幫我做衣服,但是,穿著姥姥親手縫制的鞋子,我依然感到格外舒適;雖然,姥姥再不能回到我身邊,但是,姥姥在我心中的記憶,卻永遠難以忘懷。”這樣的記敘文,語言有力而精準,情感真實而感人,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記敘文的素材,可在生活中積累,而對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同。因此,在記敘文寫作過程中,要緊緊抓住不同人物的職業、性格、品質特點、文化程度等,加入自己的情感,在突出人物特點的同時彰顯個性。比如,在生活中,同樣對于表揚,不同的同學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同一個同學,面對表揚和批評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通過這樣多角度的觀察和分析,可以讓學生發現生活的多彩,同時產生更多的認識和感受。
在教學中,通過教育學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指導學生對課本中人物的言談舉止等方面展開分析。例如,初中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堪稱敘議結合的典范,我們都記得這篇文章中那令人難忘的抒情手法和親切生動的語言。在教學中,可以借助這類令學生難忘的佳作,讓學生誦讀,進而激發他們對記敘文的選材、結構、語言等特點的深刻體會和掌握,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寫作練習,可以從學生周圍的人或事物開始,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認真觀察和分析,結合自己的感受來立意,用更加生動的文筆將之展示出來,因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因素,作文會更具個性,真正實現了標新立異。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記敘文教學是實現從簡到繁、由易到難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整個教學中的難點。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質量,記敘文教學是最基礎的部分。我們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在進行記敘文寫作技法指導的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從基礎的要素、層次分明地表達開始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鍛煉學生恰到好處地運用優美的語言,美化文章;最后,借助經典范文的指導,激發學生的情感,實現標新立異的同時,凸顯出學生的寫作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