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慶
(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310007)
中醫骨科又稱為中醫骨外傷科,主要使用外用藥治療骨科外傷,在我國古代關于骨科外傷治療,不同的中醫流派所使用外用藥不同,但外傷科學派的骨科外傷治療水平最高,所使用的外用藥中藥材料也是最為合理的。對此,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了解,先分析了外治法與辯證的關系,然后分析中醫骨傷科外治法辯證用藥,并通過典型病例進行辯證,希望能夠對實際的中醫骨傷治療起到積極作用。
辨證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通過四診,結合患者身體表現,最終根據分析并判斷患者病情。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辯證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僅包括了八鋼辯證和臟腑辯證,還包括了經絡辨證、三焦辨證和氣血營衛辨證等方法,其中八鋼辯證在骨傷科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并取得了很好的骨傷治療效果。
關于八鋼辯證在骨傷科中的應用,最早在元代就得到了應用,據元代醫家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中指出“骨傷可以使用外用進行敷貼,以對骨傷進行消毒、消腫的同時,幫助患者疏通血脈,并起到驅寒的作用”,“對于嚴重的骨傷不能進行針灸,而是使用外用藥慢慢外敷治療”等,該記載充分證實了在使用外用中藥對骨傷治療時,一定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進行藥材劑量配置,并注意患者病情的寒熱等,以隨時做好驅寒散熱準備,最終保證和提高治療效果[1]。
另外,清代吳師機在《外治醫說》也指出:“對于病癥非常顯著的,一定要對患者的寒、熱、虛、實、表、里六變進行詳細診斷,確診患者病癥類型,從而實現對患者的針對性治療,最終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他還指出“外治的原理與內治的原理是相通的,用于外部治療的藥物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用于內部治療,所以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實際確定外治和內治療”。
這一結論證實了外治方法與內治方法相同,均可以在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應用到實際的疾病治療中,所以對骨科傷可以根據患者體征表現等確定所屬證型,然后選擇合理的藥性外用藥,以提高骨傷治療效果。
該類型骨傷辨證論治為實證、熱證和陽證,包括骨折、脫位和筋傷等;癥狀主要體現為積瘀化熱、瘀熱互結和局部紅腫等;辯證用藥包括傷科黃水、渭良傷科散和白藥膏,所包含的中藥藥材有黃連、紅條紫草、黃柏、桅子、黃連和煅石膏粉等。
該類型骨傷的辨證論治為虛證、寒證和陰證,主要是指骨折筋傷,癥狀主要體現在筋骨失用、血脈凝泣、樞機不利、膚冷、瘀暗、肢體痹痛、針刺樣疼痛和畏風寒等;治療方法為溫經活血和散寒通絡;辯證用藥包括通絡洗藥、溫經洗藥、陽和膏和跌打膏藥,所包含的中藥藥材有桂枝、姜黃、五月艾、吳茱萸、香加皮、羌活、沒藥、肉桂、干姜、白芷、生南星等[2]。
毒蘊肌腐型骨傷的辨證論治為虛證、實證、寒證和熱證;主要發生在患者軟組織中,形成開放性軟組織損傷;主要癥狀體現為邪熱內蘊、瘀熱成毒、肌肉潰爛流膿、氣味腥臭等;治療方法為清熱祛腐法;辯證用藥主要包括傷科黃水和撥膿膏,其中藥藥材包括白麻頭、無爺藤等。此外還需要進行功能治療,即通過外敷恢復骨功能,治療的目的是化腐排膿和拔毒生肌;治療方法為祛腐拔毒生肌為法,辯證用藥包括生肌玉紅膏和黃油紗,使用到的中藥藥材包括紅條紫草、黃柏、雞骨草和韓信草等[3]。
此型骨傷主要是指在骨折、瘀熱初去后留下的骨傷,根據八鋼辯證理論筋骨未續型屬于半表半里之證;癥狀主要體現為筋骨折斷、全身氣血充和、筋骨分離等;治療方法為利用外用要進行消腫、減輕骨折端疼痛、促進斷骨未滋生,實質上就是祛瘀接骨續筋法;辯證用藥包括駁骨紗、生骨散和生骨膏,應用到的中藥藥材包括生姜、芍藥、乳香、沒藥、煅自然銅、姜黃、五月艾、吳茱萸、香加皮等。
某醫院王先生,年齡為50 歲,因為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在打籃球過程中扭傷了鄭某,男,右踝部,剛開始以為只是小傷,結果疼痛腫脹了2 個月,其疼痛感覺像針扎一樣,白天疼痛感較小,而晚上疼痛感則非常強,在中午休息后,腫脹更為嚴重且不能長時間行走,加之舌淡暗苔薄白,所以根據辨證論治理論,結合診斷結果確診為右踝部筋傷,癥狀為瘀血阻絡和寒凝筋脈。根據中醫骨傷外治法可選用溫經散寒和活血通絡治療方法,同時還需要服用內用藥,主要是補陽還五湯;外用藥治療:溫經洗藥熏洗、二號活血散外敷、李廣海藥酒電離子導入。經用藥7 天,患者疼痛消除,踩部腫脹基本消失。
總而言之,中醫骨傷外治與辯證論治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中醫骨傷科中辯證論治是骨傷外治的理論依據,而外治法則是辨證論治理論的重要體現及實踐,所以在使用外治法治療骨傷時,一定要貫徹辯證論治觀念及理論,并基于該理論對外治法進行改進,必要情況下可實現內、外治通用。基于此,上文基于外治法與辨證的關系基礎上,從瘀熱互結、寒凝脈絡、毒蘊肌腐和骨折未續四方面分析了中醫骨傷科外治法辨證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