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明
在骨科中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較為多見,且大部分為中老年人,骨折發生后會影響患者運動能力,長期臥床還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降低生活質量,需要盡快進行手術治療,才能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預后[1]。由于股骨粗隆部位有著豐富的血運,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會帶來較大的損傷,所以創傷性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術后康復效果不理想[2]。而PFNA內固定術有著效果好、創傷小、操作簡單等特點,能彌補傳統切開復位的不足。本院為了掌握PFNA內固定術對患者骨折愈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篩選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通過系統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女21例、男24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2.31±8.90)歲;受傷到入院時間1~6 h,平均受傷到入院時間(2.43±1.20)h。觀察組女20例、男25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2.29±4.16)歲;受傷到入院時間0.5~7 h,平均受傷到入院時間(2.56±1.48)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結合臨床表現、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受傷到入院時間<12 h;骨折均為外傷所致;患者和家屬了解此次研究,主動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血管、神經損傷者;有其他部位陳舊性骨折、脫位或骨折史者;合并骨臼發育不良、骨結核、骨腫瘤、股骨頭壞死等病理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
1.2方法
1.2.1觀察組 應用PFNA內固定術:術前進行X線或CT檢查,術中實施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呈平臥體位,稍微墊高臀部;首先實施手法復位,對骨折端進行牽引,在保持理想復位情況下糾正頸干角;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將1~2枚斯氏針經皮置入股骨頸,通過水平面撬撥后移骨折近端,通過矢狀面撬撥前屈骨折近端,再將1枚斯氏針經皮置入骨折端小粗隆上方,通過撬撥促使骨折復位。在粗隆上部5~10 cm皮膚位置做手術切口,長度2~4 cm,將1枚導針鉆入大粗隆頂點外側1 cm處,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確保導針進入髓腔,順著導針擴髓,選擇合適規格的PFNA主釘,輕輕旋入股骨近端,將導針拔出;將1枚斯氏針鉆入經過體外瞄準器確定的股骨頭所處位置,PFNA主釘位置調整到股骨頸中下段,旋入尾帽,達到滿意效果后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給予抗感染藥物,鼓勵患者盡早展活動鍛煉,從關節背伸、屈曲運動開始,逐漸過度到部分、完全負重行走。
1.2.2對照組 應用切開復位固定術:術前準備與觀察組相同,在股骨近端外側做手術切口,長度3~4 cm,將皮膚肌肉鈍性分離,徹底暴露出骨折端,操作時做好骨折端神經、骨膜、附近組織的保護工作,直視下進行骨折端復位固定。術后操作與觀察組相同。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評估兩組患者手術康復效果、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①手術康復評估指標:住院時間、負重鍛煉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②生活質量評估標準: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分,包括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身體健康4個維度,最高100分,生活質量越好評分越高。③髖關節功能評估標準:使用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進行評分,采用6級評分法,最高100分,差:<60分,可:60~75分,良:76~89分,優:≥90分。優良率=優率+良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康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負重鍛煉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術后6個月,觀察組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身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康復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手術康復指標對比(±s,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對比 觀察組24例優、19例良、2例可、0例差,優良率為95.56%;對照組17例優、20例良、7例可、1例差,優良率為82.22%;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44<0.05)。
在外力撞擊、跌倒、突然下肢扭轉等情況下容易發生股骨粗隆骨折,且粉碎性骨折多見,在骨折局部出現嚴重的疼痛、腫脹等癥狀,進而使肢體活動受限,影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質量[3]。需要及時進行骨折復位固定術,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中,需要做3~4 cm手術切口,對骨折周圍軟組織、骨膜的損傷較大,還會長時間將骨折端暴露,進一步影響血液循環[4]。而且大部分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年齡較大,本身器官功能減弱,耐受性降低,大的創傷會提高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不良預后[5]。PFNA內固定術近些年來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尤為適用,可以達到良好的固定效果,而且操作步驟少、創傷小,更有利于術后恢復[6]。另外,因為PFNA有著抗旋轉、抗內翻能力,所以能提升骨折穩定性,而且手術操作對血液循環影響較小,所以更有利于骨折愈合[7]。在本次研究中,實施PFNA內固定術的觀察組患者比實施傳統切口復位內固定術的對照組住院時間、負重鍛煉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PFNA內固定術患者術后能更快恢復,更早展開負重鍛煉,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提升髖關節功能康復效果,使患者的生命質量得到改善。這是因為PFNA內固定術能減少創傷性操作,對骨折附近血液循環、骨膜有著更好的保護作用,也就能減少不良風險,為術后康復創造良好條件。此外,PFNA可以承擔股骨近端壓力,降低釘棒結合部位的負荷,使骨折端更快愈合。另外,螺旋刀片有著極強的穩定性,可以達到支撐效果,降低塌陷、旋轉等發生率,患者術后能盡早展開康復訓練,更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髓內釘體積很小,不會過度壓迫血管,確保骨折處有良好的血液循環,進而加速骨折愈合。
總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應用PFNA內固定術能有效提升骨折愈合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