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中央性前置胎盤屬于產科危重癥代表,是胎盤完全覆蓋宮頸內口并附著子宮下段導致胎盤剝離后子宮下段出血情況,且短時間大量出血可誘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障礙休克等并發癥風險,嚴重危及產婦生命安全。為了中央性前置胎盤產婦的安全性,在予以產婦剖宮產分娩的同時需做好止血治療工作。既往臨床工作中針對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婦一般采取子宮收縮劑、持續按摩子宮等保守治療方法,效果不佳需行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子宮動脈結扎術等,保守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無法有效止血者需切除子宮。很顯然,對于女性而言,尤其是有妊娠需求的女性,切除子宮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身心負擔較重。所以,需不斷優化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婦止血治療工作。基于此,本文就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對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2月于本院行剖宮產分娩的70例中央性前置胎盤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止血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34.0±3.7)歲;初產婦25例,經產婦10例;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5±1.0)周;產科病史:剖宮產手術史8例,產前出血10例,流產史10例;孕期增重10~19 kg,平均孕期增重(14.0±3.3)kg。觀察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34.5±4.9)歲;初產婦23例,經產婦12例;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8±1.2)周;產科病史:剖宮產手術史7例,產前出血11例,流產史11例;孕期增重10~20 kg,平均孕期增重(14.3±3.6)kg。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產科病史以及孕期增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產婦和家屬簽署手術方案知情同意書;②上報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③產婦無其他并發癥;④產婦意識清楚、身體耐受,具有配合能力;⑤產婦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②精神病史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產婦下腹部縱切口進腹,子宮切口避開胎盤,子宮前壁有胎盤附著者行子宮體部縱切口,切緣進行止血處理,使用鼠齒鉗鉗夾,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手指伸入宮腔內撐開切口并上下延長,推開胎盤、破膜后娩出胎兒并進行胎盤人工剝離處理。另外,按摩剖宮產產婦子宮,宮體、子宮下段注射催產素(20 U)以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商品名:欣母沛,250 μg)。
對照組產婦行常規子宮動脈結扎術治療,術后予以抗感染、促進子宮收縮等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產婦行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治療。拉開產婦子宮切口暴露內腔,切口下位置(約1 cm)以圓針(大號)、可吸收腸線(1號)從宮腔內子宮側壁前緣進針,自前-后穿過子宮肌層,漿膜層除外,以上操作完成基礎上自肌層穿至子宮側壁前緣出針,宮腔內打結處理,止血無效情況下進行多重縫扎至宮頸外口處,對側處理方法相同,術后治療同對照組。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輸血量、手術時間、止血效果、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感染、失血性休克、子宮切除)發生情況。以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估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婦的疼痛情況,總分0~10分,分數越高說明產婦疼痛主訴越強烈[1]。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止血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止血成功34例,止血成功率為97.14%;術后發生感染1例、失血性休克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71%。
對照組產婦止血成功28例,止血成功率為80.00%;術后發生感染5例,失血性休克2例,子宮切除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71%。
觀察組產婦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806、5.2851,P=0.0242、0.0215<0.05)。
2.2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輸血量、手術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為(447.80±25.50)ml、輸血量為(415.80±20.50)ml、手術時間為(51.05±6.50)min、VAS評分為(1.20±0.30)分。
對照組產婦術中出血量為(888.80±33.50)ml、輸血量為(1065.50±30.50)ml、手術時間為(70.50±6.80)min、VAS評分為(3.50±0.60)分。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9697、104.5923、12.2323、20.2841,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臨床工作中發現,產科中前置胎盤情況呈明顯多發趨勢,這與孕次、剖宮產次增加等因素有關,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盤術中出血更為洶涌,具有病情危急特點,增加了止血難度以及對產婦安全性的威脅。中央性前置胎盤即孕>28周胎盤組織完全覆蓋宮頸內口情況,針對中央性前置胎盤產婦剖宮產是終止妊娠的主要方式。前置胎盤附著于產婦的子宮下段,平滑肌收縮力較差,加上緊鄰子宮動脈、陰道動脈垂直分支且血管、血竇豐富,增加了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時大出血問題,增加了對剖宮產產婦的生命安全的威脅,需積極干預。既往針對中央性前置胎盤產婦多行加強子宮收縮、宮腔填塞等,并根據產婦的個體情況選擇子宮壓迫縫合術等治療手段,但是止血效果并未達到預期效果[2]。臨床工作中發現,子宮壓迫縫合術在機械性壓迫導致子宮壁弓狀血管擠壓的基礎上血流減少并刺激子宮收縮,從而達到壓迫血竇止血的效果,廣泛用于單純宮縮乏力導致出血、生命體征平穩、可以移動的產婦[3]。但是,對手術技術以及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有栓塞后缺血以及盆腔感染等并發癥風險。而考慮子宮下段接受宮頸以及陰道動脈血供,導致前置胎盤剝離面大出血產婦行結扎子宮動脈上行支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孕晚期產婦輸尿管隨子宮右旋、升高,子宮下段充血水腫,導致子宮動脈結扎治療情況下產婦輸尿管、膀胱損傷風險較高。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能夠在間斷縫合子宮側壁肌肉全層、子宮動脈分支的基礎上有效止血,且進一步保護了輸尿管、膀胱[4]。徐海元[5]研究指出,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對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出血整體臨床療效顯著,減少了患者的損傷風險,手術時間短、止血效果好,提高了產婦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止血成功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80.0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806、5.2851,P=0.0242、0.0215<0.05)。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為(447.80±25.50)ml、輸血量為(415.80±20.50)ml、手術時間為(51.05±6.50)min、VAS評分為(1.20±0.30)分;對照組產婦術中出血量為(888.80±33.50)ml、輸血量為(1065.50±30.50)ml、手術時間為(70.50±6.80)min、VAS評分為(3.50±0.60)分。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9697、104.5923、12.2323、20.2841,P=0.0000、0.0000、0.0000、0.0000<0.05)。由此說明,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行多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的術中止血效果好。
綜上所述,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患者術中出血風險較高,筋膜內多重子宮動脈縫扎術可以減少產婦術中出血、輸血量,止血效果好,產婦預后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