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明
子宮肌瘤好發于育齡期女性,屬于常見性的婦科良性腫瘤。子宮肌瘤的臨床癥狀具有多樣性,如子宮出血、經期血量多、早期流產等。研究表明,子宮肌瘤與雌激素水平相關。子宮肌瘤組織內孕激素與雌激素受體過度表達,促進子宮肌瘤發展[1]。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通過手術操作能夠直接將肌瘤組織剔除掉,抑制病情進展。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術,且手術屬于有創性的行為,針對此,米非司酮逐漸應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中。本文旨在分析子宮肌瘤患者采用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診的子宮肌瘤患者中選擇2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無血液系統疾病;排除臟器功能不全、伴隨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表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4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5.2±6.2)歲;多發肌瘤83例,單發肌瘤6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5.9±6.8)歲;多發肌瘤82例,單發肌瘤6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0)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低劑量治療,劑量為5 mg/d;觀察組患者采用高劑量治療,劑量為12.5 mg/d。于月經來潮的第1天睡前口服藥物,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后肌瘤體積、雌激素(FSH、E2、P)水平。雌激素主要包括FSH、E2、P,于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并離心15 min后檢測。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完全好轉,影像學檢查子宮肌瘤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月經恢復正常,經量減少;無效:病情并未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肌瘤體積與雌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肌瘤體積明顯小于對照組,FSH、E2、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瘤體積與雌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瘤體積與雌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好發于育齡期女性,發病率已經達到60%。在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女性初潮提前的影響下,子宮肌瘤的發病率持續性升高,且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關于子宮肌瘤的病理機制,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2]。但傳統觀點為,正常肌層細胞發生突變,性激素與局部生長因子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長期性生活失調引起慢性盆腔出血,引發子宮肌瘤。雌激素引起子宮肌瘤和促進病情進展的主要原因,孕激素也是子宮肌瘤的重要原因。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子宮出血、疼痛、白帶增多、貧血等。大部分患者肌瘤會不斷增大,導致肌瘤發生惡變,體積相對較大的肌瘤、位置異常的肌瘤會引起患者不適,如不能及時展開有效治療,在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時,還會對其日常生活構成影響。而育齡女性處于特殊階段,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就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促進病情進一步發展[3]。一般情況下,治療子宮肌瘤主要有藥物保守、肌瘤剝除、子宮動脈栓塞、子宮全切。不同的治療措施獲得的臨床效果不同,需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藥物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明顯的效果。
在子宮肌瘤臨床研究逐步深入的過程中,米非司酮引起的子宮肌瘤子宮動脈血流變化受到臨床的重視。超聲檢查可發現,子宮肌瘤體積不斷縮小,子宮動脈血流會不斷降低。米非司酮對調節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內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米非司酮是一種抗孕激素,患者用此種藥物,可與糖皮質激素與孕酮受體相互結合[4]。并且相比較黃體酮,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孕酮受體的親和力非常強。基于這一點就可將米非司酮作為非手術性的抗早孕藥物。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療,主要是由于米非司酮與孕激素的結構相似,可競爭孕激素受體,從而實現孕激素受體活性,有效促進黃體溶解,減少患者體內孕激素水平。同時米非司酮在孕激素轉錄、翻譯中具有抑制性的作用,可有效減少靶組織內孕激素受體水平,促進肌瘤體積縮小。另外,米非司酮可抑制肌瘤表皮生長因子mRNA的基因。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腫瘤,需盡早治療,預防病情惡化,改善患者預后[5]。米非司酮是臨床中使用幾率較高的藥物,對部分疾病的作用效果比較顯著。子宮肌瘤患者選擇非手術治療的過程中,米非司酮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子宮肌瘤患者接受臨床規范化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可預防手術治療帶來的創傷,同時米非司酮通過口服給藥,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能夠更明顯的改善患者癥狀,有利于縮小肌瘤體積,提高臨床治療[6]。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效果值得肯定,但是對于使用劑量臨床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肌瘤體積小于對照組,FSH、E2、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高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效果更理想。但在臨床實際展開中,還應不斷加大安全力度監測。如患者治療中出現肌瘤體積變大,需立即停藥。另外藥物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手術治療產生的創傷,有利于患者正常生理結構的重塑,并能夠促使患者維持良好的狀態[7]。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具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低劑量,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