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
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患病率較高的急腹癥,主要致病原因為胰管黏膜屏障受到激活的消化酶原刺激而受損誘發的。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血胰酶顯著增加、嘔吐、惡心、腹痛、發熱[1]。結合患者的患病程度可分為胰腺壞死以及胰腺水腫兩種,如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極易并發膿毒血癥、消化道出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經臨床研究發現,該疾病患者體內有大量被激活的胰酶,進而誘發胰腺血液循環受阻,導致炎癥介質大量的產生[2]。故盡快的消除炎癥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向,目前,臨床多通過藥物進行抗炎治療,現為探究何種藥物治療效果更佳,特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現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3.52±6.16)歲;患病程度:重癥13例,輕癥22例;病因:暴飲暴食性11例,乙醇性10例,膽源性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3.55±6.49)歲;患病程度:重癥14例,輕癥21例;病因:暴飲暴食性11例,乙醇性11例,膽源性1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程度、病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第七版)中該疾病的診斷標準;②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合并腎、肝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嚴重感染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通過影像學診斷,并確定了病變程度、范圍,根據患者的患病程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包括營養支持、抗感染、抑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液、禁食、胃腸減壓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生長抑素(武漢華龍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187)靜脈泵入治療,即在5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3 mg生長抑素后給藥,給藥速度為250 μg/h。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烏司他汀(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治療,即在5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10萬U烏司他汀后靜脈注射給藥,給藥3次/d。所有患者均給予10 d的治療時間。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各時間指標、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①記錄患者腹痛、嘔吐、發熱消失時間及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②根據胃腸道不適、腹痛等癥狀恢復情況以及白細胞計數、血、尿淀粉酶指標恢復情況進行臨床療效評定[3],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上述指標降至正常范圍內;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上述指標降低,但未降至正常范圍內;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炎因子改善情況。于清晨在患者空腹的狀態下抽取其3~5 ml的靜脈血,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TNF-α以及IL-8、IL-6水平進行測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各時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腹痛消失時間(1.58±0.29)d、嘔吐消失時間(2.25±0.29)d、發熱消失時間(4.88±1.21)d、血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1.87±0.33)d、尿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3.77±0.38)d、住院時間(9.76±1.76)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0.30)、(3.36±0.35)、(9.87±1.80)、(3.32±0.41)、(3.83±0.44)、(13.98±2.32)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25例顯效,9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7.14%(34/35);對照組患者1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1.43%(25/3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3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IL-8為(95.34±6.99)pg/ml、IL-6為(83.29±5.99)pg/ml、TNF-α為(64.02±5.32)pg/ml,與對照組的(95.32±6.98)、(83.30±6.00)、(64.13±5.40)pg/m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8為(18.76±3.22)pg/ml、IL-6為(21.33±2.98)pg/ml、TNF-α為(17.54±2.11)pg/ml,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39±4.11)、(25.55±3.77)、(19.95±2.88)pg/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胰腺炎屬于消化內科的高發疾病,起病突然,疾病進展較快,如延誤治療,極易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案為內科用藥治療。治療方向由該疾病的患病特點決定,該疾病患者是受炎癥因子刺激,致使血液滲出,降低了機體循環血量,使機體代謝失調[4]。故需給予患者及時補液治療,補充體內循環血量。且除了單純的補液外,需通過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酸堿平衡失調情況進行糾正,促進患者內環境的穩定[5]。由于腹脹、腹痛是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故患病初期需對患者進行禁飲禁食,營養供給需通過補液完成。并需要消除血液中的炎癥因子,對胰臟進行保護,緩解炎性反應,促進患者恢復[6]。而目前臨床抗炎類藥物繁多,現為探究何種治療藥物可更有效的促進患者恢復,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8、IL-6、TNF-α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炎性因子中,具有始動作用的因子之一為TNF-α,可對IL-8以及IL-6等炎細胞因子有促進釋放的作用,而此類因子均為導致組織損傷的主要因子,會使疾病加重。故可通過此類因子的含量表明治療后對炎癥的改善情況,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對炎癥的消除效果更佳。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腹痛消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血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尿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聯合用藥可使臨床癥狀以及血清指標得以更有效的恢復。究其原因,生長抑素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胰島素以及胰酶分泌的作用,屬于一類14肽激素,對胰腺細胞有較強的保護作用,并對其的修復有促進效果。且其對網狀內皮系統有較強的刺激效果,促進血清內毒素水平降低,進而使細胞因子鏈無法生成,使炎性細胞因子無法生成。且該藥物還對蛋白質的合成有促進效果,使胃黏膜屏障強化[7]。而烏司他汀有抑制糾溶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有抑制效果,是胰酶抑制劑,且其溶體酶膜的穩定有促進作用,使心肌抑制因子無法生成。對白細胞與炎性介質、細胞因子的作用有效阻斷,使血清腫瘤壞死因子得以抑制,使機體對腸源性內毒素的吸收降低,進而使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疾病發展受到有效控制,并對胰臟有較強的保護效果[8]。兩種藥物共同給藥,可起到協同促進的效果,使對炎癥的抑制作用得到強化,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得以顯著縮短,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烏司他汀聯合生長抑素治療急性胰腺炎患者可使炎癥消退時間縮短,臨床癥狀得以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