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丹丹
慢性軟組織損傷一般是因為急性軟組織損傷在損傷后,因為治療不及時或錯誤治療等多種原因而導致的一種損傷,也可因為慢性勞損引起。從中醫學角度而言屬于“筋傷”的范疇[1]。臨床慢性軟組織損傷包括狹窄性腱鞘炎、慢性頸肩腰腿痛證、肌腱炎、肱骨內、肱骨外上踝炎等,發病后對患者產生的影響較大,容易導致患者合并多種疼痛。甚至疼痛會放射到遠處,使患者出現臨近關節功能障礙,這就對整體生活質量和預后效果產生影響。從中醫角度出發,本文研究以十味五藤散以敷貼用藥的方法治療患者所發揮的效果,并比較采用穴位貼敷和局部貼敷兩種不同給藥方式的效果差異,研究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軟組織損傷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擲骰子的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23~82歲,平均年齡(52.16±13.82)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51.89±14.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均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獲得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被診斷為慢性軟組織損傷痛證,診斷符合《軟組織外科學》當中關于該病癥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當中關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標準[2];②患者存在慢性損傷史,損傷部位存在酸痛、刺痛和冷痛等感覺;③患者損傷部位具有肌肉僵硬和壓痛感;④患者的關節部位或臨近關節部位有明顯的活動受限;⑤患者均符合血虛寒凝的癥型體征;⑥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 ①年齡<18周歲的患者;②過敏性體質或對本文所應用的藥物成分不耐受、過敏的患者;③存在局部皮膚挫裂傷或破潰的患者;④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病癥、肝腎疾病或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的患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⑥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交流的患者[3];⑦因多種原因無法完成本研究工作而退出研究組的患者。
1.3方法 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選擇的中藥外敷藥物均為十味五藤散,該藥的主要成分為:雞血藤35 g,清風藤35 g,絡石藤18 g,錫生藤18 g,海風藤15 g,當歸50 g,路路通18 g,巴戟天18 g,熟地黃15 g,一支箭20 g。所有藥物通過本院的制劑室進行統一制備,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狀,以姜汁進行調制,制備成粘稠的膏狀,并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王不留行粉末(約6 g)。
對照組治療時通過局部貼敷的方式加以治療,需要首先對患者的患處皮膚進行清潔,然后將調制好的十味五藤散均勻涂抹在10 cm×10 cm的紗布上,其藥物厚度為0.5 cm,以患者的自覺痛點為中心,將藥物貼敷在患處,然后再加塑料膜進行覆蓋,采用膠布固定,1次/d,8 h/次,持續進行2周的治療作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用藥的過程中則采用穴位貼敷的手段進行干預,根據患者損傷的部位來確定疾病所在經絡,然后進行穴位選擇。在進行穴位選擇的時候要嚴格根據《四總穴歌》的原則來進行,如頸椎病患者選擇列缺為主穴,根據循經取穴的原則,聯合患者頸神經的分布區域來進行配穴的選擇,如果患者存在有肢體的外側麻木,在進行穴位選擇的過程中要選取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同時配合選擇曲池穴、外關穴、肩外俞和外關穴等。對腰背疼痛的患者將委中穴作為主穴,如患者伴隨大腿部酸痛及疼痛,則需要治療的過程中配穴昆侖穴、秩邊穴、承扶穴等。對患者進行貼敷的時候與對照組相同,首先對相應的經絡穴位皮膚進行清潔,然后將調制好的十味五藤散均勻的涂抹在3 cm×3 cm的紗布上,并貼敷在穴位上,治療的療程與時間和對照組一致[4]。
注意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調制的中藥的性狀和貼敷的厚度應保證一致,需詳細對患者交代注意事項,記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所有患者日常護理和健康宣教的內容相同。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來進行判定,如果患者在疼痛、腫脹、瘀斑方面的癥狀積分減少>95%,關節活動自如則說明治療痊愈;若在相關的癥狀積分方面減少70%~95%,關節活動不受局限,說明顯效;如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積分減少在30%~69%,關節活動得到一定的改觀,則說明治療有效;如患者的相關積分減少<30%,關節活動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存在加重,說明臨床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統計兩組患者治療之后的副反應,主要留意患者經過貼敷以后,皮膚是否存在紅腫和瘙癢。③通過VAS評分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定,評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疼痛表現越嚴重。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痊愈18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44/45),對照組治療后痊愈12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1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32/4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局部皮膚完好,均未發生紅腫和瘙癢等情況。
2.3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觀察組的VAS評分(3.32±1.05)分低于對照組的(4.42±1.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2周比較,aP<0.05
慢性軟組織損傷痛證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嚴重,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產生干擾。本文研究采用十味五藤散不同用藥的方法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痛證的效果,通過對本文結果的觀察可看出,相對于局部敷貼用藥,為患者經過穴位敷貼用藥所取得的效果更好。經過穴位貼敷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軟組織的病痛。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患者很多都是因慢性勞損或急性軟組織損傷的積累逐漸演變而成,患者的損傷長時間存在,其作用強度相對較小,并具有較大的潛伏性特點。
患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創傷性無菌性炎癥表現,很多患者存在局部組織的細胞壞死和毛細血管擴張,并且患者存在白細胞浸潤、水腫以及出血等相關癥狀表現。中醫通常認為慢性軟組織損傷是“慢性筋傷”的范疇,對慢性軟組織損傷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通過循經通絡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為患者采用穴位貼敷經絡可以使藥物和經絡穴位共同作用,充分的發揮改善疼痛的效果,這是一種有效的外治治療方案。而本文所應用的十味五藤散當中的青風藤可以充分發揮鎮痛和消炎功效,絡石藤能夠祛風止痛,通絡舒筋,雞血藤可以發揮活血舒筋的功效,海風藤則能夠溫中散寒,除濕止痛,錫生藤可以活血止痛,并通經絡。此五藤在藥物中處于君藥地位,同時配合路路通可以進行祛風燥濕,而且當歸能夠活血止痛,巴戟天可強筋健骨,一支箭能夠清熱解毒,生姜汁散寒,王不留行能夠對患者的局部皮膚產生刺激,諸藥合劑,共奏解表止痛,散寒通絡的作用[5]。
綜上所述,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痛證患者通過中藥十味五藤散以穴位貼敷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明顯優于局部貼敷,不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可提升整體的治療總有效率,減輕患者疼痛,是可行的用藥方案。